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招一式皆有意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26585 上传时间:2017-10-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招一式皆有意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招一式皆有意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招一式皆有意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招一式皆有意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招一式皆有意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招一式皆有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招一式皆有意(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招一式皆有意诗歌阅读教学浅论内容提要 诗歌教学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注重欣赏。而欣赏要以情感为纲,要从语言入手,鉴赏诗歌的炼字,体会诗歌的用意。可以抓住“字与意”这个载体,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体会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同时利用诗歌知识促进阅读,尝试写作提升阅读能力。关键词 诗歌教学 鉴赏根据诗歌特点 识记相关知识尝试粗浅创作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所以诗歌教学不仅要注重积累,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而欣赏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所以,初中三年宜采用循序渐进的

2、方式进行诗歌阅读教学。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 根据诗歌特点指导阅读诗在最初的时候,有意识的让学生感受了解诗歌的特点,并根据诗歌特点指导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从总体上说,诗歌主要是为了表情达意,无论是具体词句还是各种表现手法,都是为了更好的抒情而存在。真可谓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招一式皆有意” 。所以,阅读诗歌要围绕诗人思想感情这个纲。具体而言诗歌主要有哪些特点呢?又如何根据诗歌特点来进行阅读教学呢? (一)诗言志从表达方式上看,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叙事诗,一般都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如白居易观刈麦和杜甫的石壕吏 ;哲理诗,一般前两句或叙事或描写,后两句阐述一个深刻

3、的哲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赵翼的论诗 ;抒情诗,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古诗词以抒情诗居多,正如我国古代文论家认为诗的本质特征是“诗言志” 。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因此抒情诗的语言和各种表现手法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所以读诗的首要任务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读“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体会白居易对“湖东”的“最爱” ;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杜甫的忧国忧民共鸣;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感受王勃的积极向上乐观豪迈。读“人生自古

4、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看到文天祥的一颗赤子之心。还有李白的矛盾与希望,李煜深沉的亡国之痛,陶渊明归隐的淡泊之心总之,读诗就是读人;读诗就是透过那些古旧的文字,去感应文字背后依旧鲜活的心跳与脉搏,去触摸诗人温热的情感之河;读诗就是为了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去领略崇高的人格魅力,感受种种美好的情怀。(二)诗歌语言凝练、含蓄。 诗歌语言不同于其它文体的最大特征是凝练、含蓄。诗人总是很讲究炼字,例如贾岛写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杜甫写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其实大部分的诗歌都追求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炼字”事例。例如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

5、青花欲燃”一句中, “燃”字用得极妙,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还有“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到“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同时诗歌中“用典”修辞的运用比较普遍,它进一步促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的特点。无论是“炼字”还是“用典”或者用其它修辞手法,诗人都是为了达到表达情感的目的,所以,读诗重在推敲欣赏语言。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领会诗歌情感。首先要抓住“诗眼”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眼” ,也就是诗歌当中直接流露和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是理解诗文的关键所在。如琵琶行一诗,诗眼就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上,抓住这两句就可以提挈全篇,理解作者感情了。而李清照武陵春

6、“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很明显是全诗的“诗眼” 。其次我们要联系诗歌描绘的意境、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斟酌字词、赏析句子、仔细推敲、反复揣摩,理解字、词、句的含义,欣赏其语言魅力。再次品味字词的妙处,要抓住动词、形容词等关键词语,把它们放到原句中去体会其极强的表现力、丰富的意蕴和十足的韵味;也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替换某个关键词,通过反复比较来推敲其精妙之处。(三)诗歌的抒情方式多用寄情于景。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 、所咏之“物” ,即为客观之“象

7、” ;借景所抒之“情” ,咏物所言之“志” ,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 ,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要领会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意象入手,分析诗中所给的景,所叙的事是什么,然后在脑海里形成那些景和事所展示的画面,再据此画面去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流露。所谓“境由

8、心生” “一切景语皆情语” ,把握诗人的情感主调,以此析景悟情,水到渠成。(四)诗歌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联想想象是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也是我们理解诗词的钥匙。鉴赏诗歌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使我们在鉴赏的过程中去补充、丰富和发展诗歌的意境,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进行再创造,最后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将凝练的意境表达出来。 二识记相关知识督促阅读诗根据诗歌特点,阅读必须具备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要在每一次的诗歌阅读过程中习得,把它们记住,又在下一次阅读中自觉地加以运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首先是了解重要作家的身世经历以及一些重要时代的特征。这样能较好地把握诗人的写作意图和诗的主旨,要对诗人所处的朝

9、代及诗人仕途的得意或失意有所了解。如苏轼、陶渊明、李清照、辛弃疾、李白、岑参等所写诗歌内容主旨都是他们生平经历的反映。诗歌主旨往往也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有关,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正处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年代,其诗绝大多数表达的是忧国忧民之情。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生在祖国山河支离破碎的南宋王朝,其诗大多表现了渴望被朝廷重用,恢复大好河山的爱国情怀。其次了解常见意象的固定内涵。古诗词中的意象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它折射着作者的心灵之光:蓑草黄叶,代表秋的景象; 冷雨秋风,则是凄凉心境的流露;寂寞梧桐,则是孤独形象的写照。又如菊比喻隐逸,高洁;梅暗喻坚强、不屈不挠;松柏暗喻坚挺、傲岸,坚强;柳

10、暗喻送别,留恋,伤感;鸿雁暗指思念,孤独;子规暗喻悲惨,凄恻;沙鸥暗喻飘零伤感;江水暗喻时光的流逝;酒暗喻欢悦得意或失意愁苦;明月暗喻团圆或思乡;夕阳暗喻失落,珍惜美好的人生或事物;霜暗喻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人生道路的坎坷;云暗喻游子飘泊不定等。生动丰富的形象是诗歌不可或缺的,它能起到感染读者,传达作者创作意图的作用。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快速进入诗歌的意境了解作品内容,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从诗的类别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旨。.送别诗表达对友人的无限眷恋,依依不舍等离愁别绪。.怀古诗是通过对古人建功立业事迹的赞扬,表达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或是通过对昔盛

11、今衰的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咏物诗通过对所咏之物的赞美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品格或精神。思乡诗表现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对家人的牵挂,如与战争联系在一起,则大多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家人团聚,渴望安宁平静的生活。边塞诗大多表达将士们奋勇杀敌的爱国激情,也有一些是对统治者无休止开拓疆土的不满。闺怨诗一是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二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田园诗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向往,对黑暗官场生活的厌弃,恬淡的情怀等。还要了解一些常见作者的风格。 例如苏轼的豁达豪放,杜甫的忧国忧民,沉郁顿挫,陆游、辛弃疾的爱国之情,激愤之怀,柳永、李清照的婉约,李白的夸张和想象,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2、等。以及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主要包括:赋比兴、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用典、渲染、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三尝试粗浅创作激读诗从写作入手也是进行诗歌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诗歌教学除了在诵读赏析中品味诗人情感、体察表情达意的方法外,还应该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以弥补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或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当然,学生受诗歌情境的感染,往往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抓住这些契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幻化成文字,学会诗意的生活。例如学刘方平夜月后,吴志翔作了一首春:桃花朵朵红,柳叶片片青。梁间新燕语,门外娇莺啼。对偶工整,措词较雅,意境也有。想必学生对于春天有一番自己的感受,而对意象的准确选用,一定能提升他对相关诗歌的阅读能力。所以在学生有感而发的情况下,让他们尝试粗浅的创作会提高他们诗歌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学诗的热情。诗歌教学是引领学生栖息于诗歌的海洋中,吟咏古风雅韵,品悟古人情怀;在诗歌的殿堂里徜徉精神,涵养性情;在诗歌的土壤上放飞心灵,抒写自我。参考书目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人间词话新著王国维著滕咸惠校著齐鲁书社唐宋诗词趣话三百篇朱敦源著吉林人民出版社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招一式皆有意诗歌阅读教学浅论作 者:张列艳工作单位:乾县铁佛初中联系电话:137598468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