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课堂教学测量及评价方法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9207081 上传时间:2020-01-08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性课堂教学测量及评价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发展性课堂教学测量及评价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发展性课堂教学测量及评价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发展性课堂教学测量及评价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发展性课堂教学测量及评价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性课堂教学测量及评价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性课堂教学测量及评价方法(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性课堂教学质量测量与评价的新方法,主讲人: 闫蒙钢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 E-mail:ymgang,2013年安徽省初中化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讲座,2013.8.20 安庆,讲座内容,一、教师成长的新变化,三、教学评价的新视角,二、教师成长的新要求,三、教学评价的新视角,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一般方法 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课堂观察技术,发展性课堂教学测量与评价的 类别和方法,化学教学测量和评价的涉及范围虽然较广,但由于教学是由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所以化学教学测量与评价也可以划分为教师教的质量(以授课质量为主)和学生学的质量(以学业成绩为主)这两大基本类别。,1-2-1 发展性教师评

2、价的理论与方法,一、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背景,噪音污染、空气污染、过度拥挤,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剥夺个性的发展,角色模糊、人际应激、职业发展、组织结构、家庭与工作、技术应激,缺乏相互独立、缺乏交流沟通、缺乏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A类型行为模式、高血压人格、抑郁型人格 癌症敏感型人格、酒精型人格,各种各样的“鸭梨”,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主要特征,体现评价的全员性,营造良好的评价氛围 体现评价的及时性,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 体现评价的多元性,积极肯定学生的进步 体现评价的激励性,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体现评价的艺术性,保护学生人格与自尊 体现评价的发展性,促进教师的不断提高,二、发展性教师评价观,自我诊断法 临

3、床诊断法 绩效评价方法 教师职业发展计划法 专业日记法 档案袋评定法,三、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新兴方法,1-2-2 发展性化学课堂教学 评价的一般方法,一、评化学教师的授课质量评教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学的方向、内容、方式、方法、进程、结果,都是由教师的教授决定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效果,都要受到教师教授的影响,教师授课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因此,对化学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测量与评价应该以教师授课质量为主。,(一)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一般评价,讨论一: 在你的教学经历中学校通常采用那些方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你认为一般应从那些方面评价化学教

4、师课堂教学质量? 讨论二:你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哪些?,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的状况,强化评价在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方面的功能。 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相对性评价标准、过多强调横向比较和共性和一般趋势的做法,注意纵向的比较,注意以被评价对象的进步为参照标准进行评价,注意被评价对象的个体差异。 改变只注重可以量化的内容的评价和忽视以至放弃对教学和学习的“质”进行评价的做法,强调对学习和教学的“质”进行评价。,改变过去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或认知能力的评价的做法,全面评价学生多元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包括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进步。 改变过去过多地倚重定量评价方法,

5、甚至以书面笔试为唯一方式的做法,采用包括定性评价方法在内的多样化的评价形式。 改变过去将被评价者放在消极的被动地位的做法,提倡尊重被评价者的人格,发挥被评价对象的主动性,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各方面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改变过分关注评价结果而忽视评价过程,只注意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的做法,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共存,重在评价的过程,重在形成性评价的做法。 淡化评价的功利色彩,恰如其分地解释和利用评价的结果。,正确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一些误解,老师讲得越少越好 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是否每堂课都要活动? 是否每堂课都

6、要探究? 新课程的要求太理想化,我们没有条件做。,1、课堂教学评价的一般标准 评价指标体系 (1)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 (3)教学结构 (4)教学手段 (5)教学状态 (6)教学效果,什么样的化学课才是一堂好课?根据化学新课程理念,一堂好的化学课的标准应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体现新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用教材教),2、一堂好课的标准,(3)突出以实验为核心的科学探究,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4)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学习、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实际及已有知识经验 (5)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6)

7、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展示课堂创新特点,(7)建设新型的课程文化民主、平等、科学、对话、协商、合作 (8)课堂上充分体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 (9)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学习情境 (10)努力使学生获得对化学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11)关注个体差异性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12)采用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方式 (13)关注学生对自己学习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14)表现出良好的教师素养(语言、板书、教态、多媒体、实验、组织、教育机智等),3、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基本要求: 指标体系一般由多层、主亚结构所组成,同一层各项指标互不重叠和交叉,也不存在包含关系和因果关

8、系 。 指标体系各项标准应该是那些反映评价对象质量的本质因素、重要因素。,权数分配要列入指标体系中,指标体系中各项标准在评价对象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同,在综合评价时占有不等比例称为权数。 指标体系应体现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和目标,它具有不可忽视的趋向性作用。,指标体系各项标准要明确具体,便于评价者理解和掌握。一般而言可分得细一些 在同一范围内,对同一类的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要一致。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初步制定后还要长期实践,不断修订,才能日臻完善。,(2)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 指标体系是测评工作的主要依据和关键,精心设计好指标体系,对测评工作的成败以及改进教学都有重大的影响。为

9、了防止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可以设计调查问卷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可归为以下几点: 分解目标; 设计指标体系结构; 确定各项指标的内涵与外延; 确定权重; 明确测量方法及评价等级; 反馈修改。,设计实例: 下表是应用调查问卷建立了十项一级指标后,又进一步用调查统计法确立二级指标及其权重的过程。 (参见:闫蒙钢.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概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4、指标的量化技术及权数的确定 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难以直接量化。为了恰当地测评授课的水平和成果,必须把许多抽象的指标转化为可测量的指标,用操作化语言表达,用量化形式表达测量结果,这就是量化技

10、术。一般是先根据评价的指标体系将其分为若干质量因素,评课人根据课堂观察逐项判定分数或等级,然后再进行数学处理,量化授课水平,从而得出具有量化特征的评价结论。,指标的量化方法可以有以下三种: 求和法 计算公式为: 。式中,Si为某评价项目的得分,总分S是各项评价指标得分之和。 加权平均法 求和法是把每一项评价指标对授课质量的影响看成是等同的条件下得出的,而客观实际情况却不是这种情况。,为此,又可以根据某个项目对授课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将该项得分乘以一个恰当的系数q,这个系数在统计学中称为“权重”。权重根据主评者的集体经验或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利用权重可计算加权平均分数E。 计算公式为:, 模糊综

11、合评判法 加权平均法虽然考虑到了课堂质量系统内各因素的权重,但还是把课堂质量系统的总体看成是系统内各因素之和,这与系统科学观点是相悖的。而模糊综合评判法则可以避免这些弱点。,模糊综合评判法是一种“主因素突出型”的综合评判。如某课在目的性、科学性等指标方面较突出,是其特色,运算后被评为优级,但若用加权平均法来评此课,只能评到良好,课的特色就被淹没了。模糊综合评判法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它做到了把主观因素控制到较小的限度。因此不失为一种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利用模糊数学的一些概念和一系列矩阵运算,求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其数学理论虽然较为繁杂,但掌握其方法和步骤

12、并不难,且可通过编程,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化处理,使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既科学又快捷。,5、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 课堂教学目前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育活动的基本阵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向,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但是现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忽视了学生非认知方面的发展,忽略了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需要,也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因此,必须倡导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自我评价 同行评价 学生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案例,案例一: 二氧化碳的性质评课稿 案例二: 碳的化学性质评课稿 案例三:黄山评课稿 案例四:优质课评选主要关注点 案例五:质量守恒定律设计与评价PP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