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考点知识诠释及针对训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20210 上传时间:2017-10-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5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考点知识诠释及针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生活与哲学》考点知识诠释及针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生活与哲学》考点知识诠释及针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生活与哲学》考点知识诠释及针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生活与哲学》考点知识诠释及针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考点知识诠释及针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考点知识诠释及针对训(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必修 4生活与哲学核心考点(高频考点)知识诠释(后附原理)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知识体系二、高考考点(1)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哲学的作用(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三、高频考点纵观近几年高考,本专题命题较少,试题集中在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及其

2、形态、唯心主义及其形态等考点,一般为选择题,难度也小。例题 1、(2010 年江苏单科,2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规范全解选肢中,A 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 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把“感觉” 、 “理念”这些意识当作决定物质的东西,当作世界的本原;C 符合题干的设问要求,入选;唯心主义者中,既有可知论者,也有不可知论者,故 D 说法错误。答案C 。例题 2、(2009 年江苏单科,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

3、了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A B C D规范全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样,其他的哲学也是这样。故的说法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的,排除含的选项, 答案B 。例题 3、(2008 年江苏单科,26)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理在气先 D存在就是被感知规范全解A、D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C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B 否认了有神论,属于唯物主义。答案B 2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知识体系二、高考考点(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

4、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9)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10)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三、高频考点

5、频考点 1、哲学的物质概念(详见原理 1)例题 4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之间的联系表现在 ()A没有物质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B没有物质,就没有物质具体形态C物质是永恒的,物质具体形态是暂时的D物质概括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而物质具体形态只有个别属性【思路解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所以说没有物质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A 正确,B 错误。题目考查的是二者的联系,C、 D 错误。 【答案】A 。频考点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详见原理 2)例题 5、(2010 年江苏单科,2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

6、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规范全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于论语子罕篇 。孔子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意思是: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都不停地流逝,体现了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故 A 入选。B强调“发展” ,与题干指向不符,舍去;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故 C 错误,舍去;题干强调“运动” ,D 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故舍去。 答案A 频考点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详见原理 3)例题 6、.(2010 年天津文综,10)亚洲有一

7、种毛竹,最初 5 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 6 年雨水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 60 厘米的速度长到 30 米高。这种现象反映了 () 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认识事物要从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规范全解同样一种毛竹,无论最初 5 年看不到它时,还是第 6 年看到它时,它都处在生长3状态,这说明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故 A 入选。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故 B 说法绝对化,舍去。C、D 与题意不符,舍去。答案A频考点 4、物质运动的规律(详见原理 4 和原理 8)典例 7、台风,是

8、形成于北太平洋西部的强烈热带海洋气旋,它每年夏秋两季都会光顾我国的沿海地区。目前,科学技术无法阻止台风的到来,也无法改变台风行经的路线,人们可以做到的是预测台风的到来和做好防范工作,把损失降至最低。这表明 () A人们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改变台风形成的规律B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战胜台风C人们在客观条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D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思路解析】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A、B、C 都是错误的。【答案】D。例题 8、12(2010山东济南模拟题)荀子说过,天

9、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B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规律具有普遍性 D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解析】天地人都有数、道、体说明规律的普遍性。【答案】C频考点 5、物质决定意识(详见原理 5)例题 9、(2011浙江温州模拟题)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自主创新、和谐社会、博客、物流等新名词不断涌现。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 A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B思维活动都是实践活动C物质决定意识 D意识可以创造出新物质【解析】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一些反映时代的新词,这体现物质决定意识,故 C 入选。A 不符合题意。B、D 知识性错误

10、。【答案】C频考点 6、意识的能动作用(详见原理 6)例题 10、“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郑板桥的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是 ()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解析】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变化,体现意识能动活动的创造性。故 A 入选。【答案】A频考点 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详见原理 7)例题 11、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 “刻舟求剑” 、 “守株待兔”典故中的主人公所犯的共同错误是 ()A没有看到事物之间是联系的,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B夸大了意识

11、的能动作用,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C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活动缺乏社会历史性D没有做到从已经变化的实际出发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思路解析】“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它们都坚持了静止地看问题,而没有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A、B、C 观点不符合题意。【答案】D例题 12、(2011广东肇庆模拟题)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以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大多数国家的选择,但不同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国情不同,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举措也不一样,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推行的做法,中国各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模式发展的新探索

12、,也是一个长期努力和实践的过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以相对较低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结合材料,阐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思想。【解析】属于“体现类”题型,关键在于找到材料中心点,分类提取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然后调动所学知识,做到知识与信息的一一对应。【答案】(1)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各地发展低碳经济也不一样。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和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想。 (2)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体现了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统一起来的思想。 频考点

13、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详见原理 9)典例 13、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路解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产生的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材料的信息符合这一观点。【答案】A频考点 9、真理(详见原理 10)例题 14、(2010山东潍坊模拟题)“当数学原理用于现实时,是不确定的;当它们确定时,又不适用于现实。”这表明 ()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与实践不具有统一性 有的真理是确定的,有的真理是不确定的A B C D4【解析】“不确定”和“不适用于现实”是强调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故入选;知识性错误,任何真理都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知识性错误,任何真理相对于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确定的,真理只有一个。【答案】A。频考点 10、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例题 15、认识运动之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是因为 ()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事物本身的复杂性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人们的实践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