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齐晓鸥)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13980 上传时间:2017-10-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齐晓鸥)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齐晓鸥)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齐晓鸥)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齐晓鸥)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齐晓鸥)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齐晓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齐晓鸥)(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Qixoaoou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要求: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因此在数学教学要把它当作一门特殊的语言来研究,要确立数学语言培养的观念。一、课堂现状。目前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有如下现象:1.几个优秀学生的发言代替了全班学生的发言。2.发言的同学语言罗嗦、表达不完整或词不达意。3.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站起来发言或站起来了,发言声却很小。4.课堂上只听到教师的“精彩讲解”而很少听到学生的声音。二、原因所在。1、老师不放心。我们担心一旦

2、放开了让学生说,会浪费很多时间,教学任务就完成不了。所以,为了赶进度,我们不得不进行着“一言堂”,忽略了学生思维的表达。学生也就习惯于听从教师的讲解,满足于被动的完成任务,不会自己思考,不会和同学交流。2、学生不想表达。关于课堂发言,老师们一直很重视,但是课堂上依然存在着越到高年级举手发言的孩子越少的普遍现象。这除了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低年级的时候我们没有把握好时机,为孩子打好口头表达能力的基础。为了提高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应该从低年级抓起,让学生“说”好数学。比如我调查了我班学生上课不爱表达的原因大约如下:害怕自己说错。(多数同学)上课变小动作,说小声话,

3、导致不会回答。(个别人)有时是不会回答,有时是被别人说了。(个别人)因为不懂,所以不想举手。(个别人)因为太累了。(个别人)懒得思考。(个别人)留给思考的时间太短。(个别人)3、教师缺乏鼓励。赏识和鼓励,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表达能力较好的班级,教师对他们的表达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即使学生表达得不够完整老师也进行了鼓励。而数学表达相对较弱的班,老师对学生的赏识和鼓励是比较少的。建议不要吝啬我们的鼓励与赞赏。4、示范作用不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数学教师的语言准确、精炼,逻辑性强,“像敲

4、钉子声声入耳”。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教师精彩的教学语言并非与生俱来,只有丰厚的积淀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变得更精彩。作为我们,首先自己应有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说话言简意赅,语句规范,语音清晰,语速适中,给学生以示范,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其次,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跟着说或复述。三、培养途径。(一)怎么说说话是一门艺术,数学又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要求学生准确、简洁把自己的思维活动,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而且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而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较弱,模仿性又很强,所以教师语言的示范和指导显得尤为重要。1、语言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

5、默化的作用,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这就要求教师语言规范,为学生做出榜样,并要求他们认真倾听,给其模仿的机会。(1)、模仿式。虽然低年级学生在入学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语言,可往往随意性大,显得零碎、残缺,不够完整、规范。为此,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加强示范。结合看图,识数、操作、演示、计算等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词一个词地讲,一句话一句话地说,从讲一个正确的数学名词到讲一句完整话,再逐步发展到说一段完整话,示范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数学概念,数学术语,描述数学现象,揭示数学问题。如我让学生用“204=5”编应用题,一女生编成这

6、样:“有一天,妈妈上街买来 20 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我和弟弟一起把它们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了多少个苹果?”这道题语句啰嗦,很像语文课中描写句子一样要加以修饰。于是我便说:“你编的题目符合 204 这个算式的意义,不过,老师觉得还可以这样说有 20 个苹果,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边说边板书),这样是不是比较清楚一些?”这样既肯定学生回答中正确的部分,又指出了不够简洁的不足,给学生以正确评价与引导。接下来同学们的编题语言简洁很多,令我满意。(2)、填空式。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表达能力弱,会做也不一定能用规范有条理的语言表达。所以,在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设计成

7、填空式,要让学生填空的地方有意识地停顿,以减缓数学语言训练的坡度。(3)、问题式。将需叙述的数学语言借助几个系列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表达,然后把各个问题的结果串起来,形成一段完整的话,这句话可以是对抽象数学概念的解读,可以是一道完整的应用题,也可以是剖析数学现象的语言描述。刚进行用图表示的应用题教学时,大多学生无法准确、流利地叙述图意,教师可设计几个相关的问题进行引导。如: 这幅图可这样设问:左边有几个圆?右边有几个圆?要求什么?让学生把三句话串在一起说,就能明确说出这幅图要表达的数学问题。(4)、造句式。教师给出表述数学问题的模式,提供一些启示性的关联词语、纽带词语,让学生根据此进行语言

8、训练。如,让学生叙述操作过程时,可用“先摆再摆然后”的句式来说。看问题想算理时,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首先然后最后”,的格式来说明。看完情境图可以这样说“这幅图告诉我们这样的数学信息。学习应用题时,强调学生叙述思路,可按照“已知和,可以求出”,或“要求必须先求出”的句式去叙述,让学生知道这样表达理由充分,值得信服。长期这样训练能使学生的语言更加规范、有条理。(5)、变换式。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数学语言基础后,可引导学生变换方式,多角度、多侧面地描述数学现象,进行一题(图、式)多“说”,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算理、公式的理解,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看图 学生很快能说:“6 比 4

9、多 2”。这时老师可启发:“还可以怎么说?”通过思考,学生学会用“4 比 6 少 2”,“6 和 4相差 2”,“6 减少 2 就是 4”,“4 再添上 2 就是 6”等形式来表达。再如:“250 里面有 2 个百和 5 个十”这句话可让学生变换为:“250 里面有 5个十和 2 个百”,“250 里面有 25 个十和 0 个一”等形式。这样的训练方式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会用自己的话理解数学概念,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逐步学会用准确、精炼、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述算理和解题思路以及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久而久之,学生既会想又会说,既可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可以促进学

10、生思维能力的发展。2、同桌交流。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课结束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巩固。比如教完(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读写法,为了巩固读法,针对书上的习题,让同桌读给同桌听,错了要及时纠正。再如名数之间的化法。1 米 25 厘米=( )厘米,可让学生叙述:因为 1 米等于 100 厘米,100 厘米加上 25 厘米等于125 厘米,所以 1 米 25 厘米=(125)厘米。简单的三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而班级中的学困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3、及时纠正或补充。在倾听同学发言时

11、,当他们说得不规范,不完整,不正确时,要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学会有礼貌的对话,及时纠正或补充。可以用这样一些方法进行对话提问:一是质疑型提问,如“你讲的我不太明白,能不能说得更清楚些?”,“你说得太小声,我听不清楚,能不能大声点?”二是反驳型提问,如“如果是这样,用你的方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像你说的这个数学问题,怎么是列这个算式呢?”三是补充型提问,如“前面我想的跟你差不多,但是后面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方法和他一样,但是我又想了一个不同的。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中互动,在互动中产生思维碰撞,又可培养学生敢说敢想,善于纠正和补充别人的说法的好习惯。4、必要的复述。在学生做完

12、一道题后,我们不能只停留于其得出的答案是否正确上,而是鼓励他们说出其思考过程来,然后请个别学生复述一遍,这样对全班同学的学习也能起到指导作用。例如,我在教学用“凑十法”计算“9 加几”时,当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是怎样算“9+3”时,这位学生说出了非常通顺的句子:“因为 9 加 1 得 10,所以,把 3 分成 1 和 2;先算 9 加 1 得 10,再算 10 加上 2 得 12。”我马上抓住这一典型范例,让个别学生复述,再让全班同学复述几遍,并要求以同样的句式说出以后几个算式的解答过程。通过这次训练,同学们加深了对“凑十法”的理解。在以后学习“8 加几”、“7 加几”时,通过方法的迁移,收到较好

13、的教学效果。(二)说什么。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在每一个环节都要重视对学生说的培养,而且不同课型不同环节培养的侧重点也不同。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1、说情境。生动有趣的图画是新教材的一个突出之处。但由于只有大量的图而缺少了文字的叙述,这就向教师提出了一个高的要求,你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你就必须让学生理解图意,说出图意,否则教学就难以顺利进行。实际上培养学生“看图说数学”的习惯,就是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如下图荷叶上“有 4 只青蛙”与“?只”、“2 只跳进水里”,加上数学的“大括号”和下面的“6 只”,组合成一幅看图列式;由于缺少了

14、文字的叙述,学生只是观察到表面的事物,这时可以培养学生先观察图,找出相关的数量和问题,并用语言说出来。可以说:荷叶上有 6 只青蛙、2 只跳进水里,还剩几只青蛙?又如小鱼图,可以说:左边有 6 条小鱼,右边有 1 条,一共有几条?或说成:有6 条小鱼,又游来了 1 条,一共有几条?说的形式可以先个别说再同桌互说,或开展“说一说”比赛。当学生会“看”图找出数量条件与问题,并用简单的语言“说”出图意,列式计算也就水到渠成了。2、说操作。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初步获得感知。可是数学活动并没有结束,伴随着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操作、思考的过程,能强化操作引起的形象

15、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如教学比多比少时,先让学生摆 5 个圆,再摆三角形,让三角形比圆多 2 个,操作后让学生说说:先摆 5 个圆,再摆 7 个三角形,三角形比圆多 2 个,圆比三角形少 2 个。再如:教学“368”这道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式题时,老师让学生摆一摆后说操作。生 1:先摆出 3 捆和 6 根,6 减 8 不够减,先在十位的 36 根里,拿出 1 捆打开换成 10 根小棒,10 减 8 等于 2,2 加 6 等于 8,8 加 20 等于28。生 2:先摆出 3 捆和 6 根,表示 36 根,6 减 8 不够减,从 36 里面拿出1 捆打开变成 10 根,10 根加 6 根

16、等于 16 根,16 减 8 等于 8,8 加 20 等于 28。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已形成表象,所以叙述起来思路清晰,解答正确。3、说算理计算题。只有算法的直观化才有算法的抽象化,说算理就是摆脱摆小棒,凭借脑海里的操作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如计算“138?”时,有不少学生算出得数是 5,但要他说出算理时,却说不出来。我便引导学生按课本所提示的三种思路去想:因为 8513,所以 1385。并按照这个思路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 10 中去掉 8,还剩 2,3 再加 2 就是 5。把 8 分成 3 和 5,133=10,105=5。再如:1200-500=?因为 12 个百减 5 个百等于 7 个百,所以 1200-500=700。12-5=7 1200-500=700。经过这样多次练习,学生会用语言口述思维过程,说清算理。4、说方法应用题。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