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8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神经调节课件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9079160 上传时间:2020-01-04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2.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8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神经调节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新课标)2018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神经调节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新课标)2018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神经调节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新课标)2018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神经调节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新课标)2018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神经调节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18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神经调节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18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 神经调节课件(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研析,课堂归纳,随堂演练,课时规范训练,第2讲 神经调节,考点1 神经元、反射与反射弧 1神经元 (1)结构,答案:1.(1)细胞体 轴突,结构模式图如下,(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_。 答案:(2)兴奋,2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的概念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_,具有_的动物才会出现反射现象。,答案: 2.(1)规律性应答 神经系统,(2)反射弧,答案: 2.(1)规律性应答 神经系统(2)感受器 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判断正误 1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2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

2、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3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4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作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属于反射。() 5传入神经末梢就是感受器,传出神经末梢就是效应器。(),热图思考 如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1)请用大写字母表示反射弧的各个环节。 (2)C位于脊髓中,据此可判断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属于哪类反射? (3)如果反射弧中的某个结构被破坏,则反射还能否发生?为什么? (4)刺激a,A也会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是不是反射,为什么?,答案:(1)E感受器,D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B传出神经,A效应器。 (2)由于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属于低级的神经中枢,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不需要大脑皮

3、层的参与,所以为非条件反射。 (3)不能发生。因为只有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发生反射活动。 (4)不是,因为该反应没有经过整个反射弧的各个环节,不能称为反射。,题型一 反射及其类型的判断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比较,例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 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 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 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解析 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但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的参与也能完成,A错误;

4、条件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B正确;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在神经中枢的参与下才能完成,C错误;脑中的神经中枢都是高级中枢,但其中的一些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如下丘脑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D错误。 答案 B,“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题组精练 1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

5、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解析:选C。由题干可知,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A错误;食物引起味觉不属于反射,B错误;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以促进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C正确;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与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不同,D错误。,2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解析:选C。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是后天经过学习获得的反射,所以该反射为条件反射,A错

6、误;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躯体运动中枢,而不是听觉中枢,B错误;该过程是经过声音刺激到神经中枢再经传出神经,最后到肌肉的一系列过程,所以会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C正确;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大脑皮层兴奋的程度,D错误。,题型二 反射弧的结构及其功能分析 1完成反射的条件 (1)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反射弧不完整,如传入神经受损,刺激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效应器能发生反应,但不构成反射。 (2)需要有适宜的刺激才能发生反射活动。能够引起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值叫阈值,刺激强度只有超过阈值才能引起反应,刺激的强度只和反射的有无有关,与反应的强度无关。,2反射弧的组成与功能 (1)反射弧

7、结构被破坏对功能的影响:在人体中,如果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受损,则既不会产生感觉也不会产生对刺激的应答反应;如果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则可以产生感觉,但不会产生对刺激的应答反应。 (2)一个完整的反射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3)一个神经元细胞有多个树突,但有且只有一个轴突。 (4)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例 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 B当有刺激作用时,发生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缩手中枢位于乙方框处;痛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 C受到刺

8、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解析 根据c处突触的形状可判断兴奋传递的方向是abcde,所以a为感受器,e为效应器,A错误;受到刺激发生的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乙方框中);痛觉产生于大脑皮层中(甲方框中),B正确;受到刺激前,膜外电位为正电位,刺激后变为负电位,C错误;神经递质可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错误。 答案 B,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c。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

9、的为传出神经(e)。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题组精练 1(2017山东淄博一中期中)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结构的存在保证了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若从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应 D当以适宜电流刺激时,该处细胞膜内的电位由正转负,解析:选D。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

10、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正确;结构是突触,结构的存在保证了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若从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处,兴奋能够传到效应器,效应器能产生反应,C正确;当以适宜电流刺激时,该处细胞膜内的电位应该是“由负转正”,D错误。,2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下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解析:选C。牵拉骨骼肌,能在d处检测到电位变化,再根据突触可判断,感受器位于骨骼肌,d位于传出神经上,A、

11、B两项正确;图中缺少效应器,不能构成完整的反射弧,C项错误;c表示突触间隙,兴奋传递时,在其中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D项正确。,考点2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1兴奋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_后,由_状态变为_状态的过程。,答案:1.(1)感受外界刺激 相对静止 显著活跃,传导形式:_,也称神经冲动。 答案:(2)电信号,(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传导过程,答案: K外流 内负外正 a、c Na内流 内正外负 b 内负外正 内正外负,传导特点:_,即图中_。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

12、 ()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答案: 双向传导 a b c ()相反 ()相同,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传递结构:兴奋在神经元间通过_传递。,答案: 2(1)突触,形成: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即图中_),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_相接触形成的突触。,(2)突触的形成与结构,答案:(2)g 细胞体或树突,结构:由_组成(填字母),分别是_、_和_。 答案: d、e、f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3)兴奋传递过程,答案:(3)递质 胞吐 受体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4)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_。 原因: 存在: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_中。 释放:神经递

13、质只能由_释放,作用于_。 答案:(4)单向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判断正误 1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2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3由于兴奋具有双向传导的特点,所以在反射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双向的。() 4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5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6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该过程共穿过了0层生物膜,该过程的发生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热图思考,(1)图甲中箭头处给予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如何?自然状态时在人

14、体内是否存在该状况? (2)图乙中与为突触前神经元还是突触后神经元?判断依据是什么?兴奋的传导方向如何? (3)图乙中的产生与哪类细胞器有关?图中发挥作用后的去向如何? (4)图丙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其中哪一条最为正确?,答案:(1)传导方向为;自然状态下人体内不存在该状况。 (2)图乙中为突触后神经元,为突触前神经元,判断的依据是内有突触小泡,的细胞膜上有递质受体;兴奋的传导方向为。 (3)图中为突触小泡,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发挥作用后将迅速被灭活。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而在突触处单向传递,因此D所示符合题意。,题型一 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1膜电位的测量,2.膜电位变

15、化曲线解读,a点由于K外流,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b点受到刺激,Na通道开放,Na内流 bc段(不包括c点)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 cd段(不包括c点)K外流静息电位恢复过程 de段静息电位恢复后,NaK泵活动加强,排Na吸K,使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初始静息水平,兴奋产生和传导中K、Na的运输方式不同 1静息电位产生时,K由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属于协助扩散。 2动作电位产生时,Na的内流需要载体蛋白,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3恢复静息电位时,起初的K外流是协助扩散;但随后的NaK泵排Na吸K是逆浓度梯度运输,为消耗能量的主动运输。,例 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利用药物阻断Na通道;利用药物阻断K通道;利用药物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上述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