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汶川地震周年祭:记住悲伤重新上路-范文精品

上传人:杰猫 文档编号:119064520 上传时间:2020-01-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汶川地震周年祭:记住悲伤重新上路-范文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最新汶川地震周年祭:记住悲伤重新上路-范文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最新汶川地震周年祭:记住悲伤重新上路-范文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汶川地震周年祭:记住悲伤重新上路-范文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汶川地震周年祭:记住悲伤重新上路-范文精品(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汶川地震周年祭:记住悲伤,重新上路2009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中国西南的那片土地再次成为瞩目的焦点。时至今日,尽管灾难带来的伤痛犹在,但身处灾区的人们正在努力恢复生活,重建被毁的家园。 一年以来,物质层面的重生随处可见。中国政府在灾区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灾区重建和失业灾民的再就业,而这些用于道路、桥梁、房屋及其他公共设施的投入正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 一年之后,即使是重灾区都充满生机。“县城中心,花儿在开放,黄色的小花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当媒体以这样的笔调来描写北川时,人们知道,纵然精神家园的重建仍然艰难,但中国民众在那场灾难中所体现出的乐观坚定、自强不息精神还在继续。 更可贵的是,

2、反思从来没有停止。在周年祭来临前夕,中国社会掀起“应该怎样纪念汶川大地震”的讨论:有人建议举行大规模的公祭活动,但部分心理学家却呼吁“给汶川一个安静的周年祭”,更有舆论直言“周年祭不是周年庆”这样的讨论或许永远不会有定论,但正是类似的思索贯穿于过去一年的救援和重建中。 过去的一年,在救援和重建中,人们看到了中国民间力量的逐渐成长,也目睹了诸如“对口支援”等中国模式在应对灾难时的优势,但与此同时,中国也遭遇了各种问题,暴露出经验的不足、制度的漏洞,引来一些批评和质疑。 对于灾区重建而言,“不同的声音”很有必要,因为无论是个人重建,还是家庭重建,乃至制度重建,都没有诗般的浪漫,惟有不停地审视自己。

3、正是悲怆中直面不足的勇气、焦灼中痛苦思索的坚持,让中国社会在慈善观念、救援机制、新闻开放等领域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蜕变。 实际上,一年来的重建,不仅改变着灾区的面貌,也昭示出社会前进的方向。从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中国整个国家和民众在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力和行动力,对社会发展和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5月12日,中国社会在缅怀那些一年前逝去的生命的同时,也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防灾减灾日”。在这样特殊的日子,祭奠的意义不只是为了逝者的安息、生者的安康,更为了社会的进步。汶川大地震的启示意义,或许就在于将中国社会的进程推向一个调整和反思的阶段。就让我们从这一刻起,记住悲伤,重新上路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