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19009867 上传时间:2020-01-03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5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资料(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 基本内容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规律的一般规律 及其特殊形式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 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 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哲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eg:物质决定意识 辩 证法 学 历史唯物主义 eg: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为第一性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为第一性 主观唯心史观 客观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

2、的主要缺陷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 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 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 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 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 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 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 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 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 活动。 列宁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一、社会存在的含义 二、社会意识的含义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四、理论意义 一、社会存在 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 境、人口因素) 二、社会意识 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 三、二者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

3、辩证统一的。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 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独 立性。(见课本P97,第二段)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具体表现在: 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 社会意识的 性质。 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 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社会意识的独立性 它表现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有自己特 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思考题: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 思想、观念

4、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 至相互对立呢? 答:历史威武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 意识是对社会物质生产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但 是,这是总体上和最终意义上来讲的,作为社会存在 反映的社会意识的发展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即社会意 识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 各种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及各自具有自身的 历史继承性。所以,即便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置于 大致相同的社会存在之中,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一模一 样的思想观念,因为他们各自的具体生活环境不同, 人生经历迥异,所接受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也相差甚远 ,所以,他们便有着迥然不同甚至对立的思想观念。 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5、的理 论意义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 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 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u一、什么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 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 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复杂的系统结构 科学技术 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 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 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取 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 生产力状况是以上二者的统一,表现为生 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u 一、劳动资料(

6、也称 劳动手段 )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 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u 二、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 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u 三、劳动者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 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 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21世纪什么最贵? 人才 邓小平提出: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科学技术的运用意义: 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 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科学技 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 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 。 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 提高管理效

7、率。 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 高劳动生产率。 二、什么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 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 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 广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 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 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将生产关 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 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 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生产资料归

8、少数非劳动者占有, 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 生产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人与人的关系 包含剥削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 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相互关系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 于生产力。 主要内容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力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 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 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到底是 什么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9、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 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 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 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 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 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 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 策的重要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 层建筑矛盾运动的 规律,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另一个基本 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指由社会

10、一定 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 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 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 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 理解其内涵需把握: 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 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 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 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 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 体实现形式。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 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两部分 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VS政治上层建筑 1.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 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 阶级意志的体现。 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 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

11、响并制 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辨 证 统 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相作用构成二 者的矛盾运动 例子 假如有个村庄,村庄附近有片森林,这片 森林是远古就存在的,是无主的,村民都 可以自由到森林里打猎、砍柴。后来,张 三把这片森林据为己有,他规定,谁到森 林里去打猎、砍柴,都得分他一部分。这 样张三就不要劳动,过着剥削掠夺人的舒 坦日子。 可是,张三这么做,其他村民答应不答应呢 ?肯定要反抗。那么张三要想使村民不反抗 ,就必须建立武装力量,制订法律,还要进 行宣传教育,建立一整套

12、的制度,以巩固张 三的统治。这样的宣传教育,可能刚开始没 有用,可是时间长了,老人都死光了,后辈 们就会认为那片森林本来就是张三家的,他 们从小就到张三的森林里去打猎、砍柴,所 以交税给他是应该的;受他领导也是应该的 ,村民打心里就不想反抗,这样张三的统治 就稳固了。 例子 一个人喜欢吃羊肉,要养羊, 那么他就要先建羊圈;建好羊 圈才能养羊。 那么是羊决定羊圈还是羊圈决 定羊? 羊决定羊圈,因为他是为了养羊才 建羊圈的,不是因为建了羊圈才养 羊的,是羊决定了他要建羊圈而不 是马圈。人为了建立某个经济制度 而先建立与这个经人为了建立某个 经济制度而先建立与这个经济制度 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就是经济

13、基础 决定了人要建立的是这个上层建筑 ,而不是那个上层建筑,所以还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 运动规律,就是上层 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 基础状况的规律。 “一定要适合”表明: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 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 相应的调整或变革。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 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 性质和客观要求。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 一般规律与特殊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 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 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 ,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 性

14、,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 律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些特殊的 形式。 1.什么是社会形态? 2.社会形态是怎样更替的? 3.为什么社会形态是以这样的形式 更替的呢?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 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 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 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 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 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 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 奴隶制社会 封建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 义形式) 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 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 替的统一性。 但是,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 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这就表现为社会形态更 替的多样性。 “世界历史发展 的一般规律,不仅 丝毫不排斥个别发 展阶段在发展的形 式或顺序上表现出 特殊性,反而是以 此为前提的。” 列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 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 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 客观必然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 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 选择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