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要求6000字以上, _ 中国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977713 上传时间:2020-01-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要求6000字以上, _ 中国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要求6000字以上, _ 中国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要求6000字以上, _ 中国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要求6000字以上, _ 中国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要求6000字以上, _ 中国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要求6000字以上, _ 中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要求6000字以上, _ 中国(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散文的意境与情趣关键词:散文 意境 意象 情趣摘要:无论诗歌与散文皆有其独特意境,不同的是散文的意境是通过大量的笔墨描述而出,有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写境,有的可经称之为创境。同时情趣也是意境的一个表现方面,或是真情,或是真性,但相同的是那一份真。总论无论是何种文章都有它的灵魂,支撑小说的是情节、人物命运,支持戏剧是唱词,而支撑散文的是它的意境。何谓意境,袁行霈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意境是作者主观意志情感与客观事物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简单来说意指的是思想感情,而境指的是文中所呈现的画面,两者紧密结合形成了散文的意意境。意境是一篇散文的魂,只是已与诗歌的意

2、境不同,诗歌意境是画中小品,一山一水而已,而散文的意境则是鸿幅巨著,需要全篇构局,否则一处失误,全局皆毁。如论语中子路曾暂冉公西华待坐中,去掉公西华的琴声,顿时失色不少,我与地坛中中史铁生离开那个废弃的地坛,当时的心境便不会那么清晰。当然有的散文也不是非要营造怎样的意境,它们靠的是文中的那份情趣,有无奈的洒脱,平淡的处世,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可以看做是散文中的中的小品,虽少却五脏俱全,也容易打动人,因为情趣也是散文意境的重要构成部分。所谓情趣,据笔者个人理解指的是那一份真,那一份对事、对人、对物的真,如柳宗元的名篇永州八记,当代散文家汪曾祺、丰子恺,其文章中吸引人的不是什么非凡的意境而是

3、文中的那份真,那份情,也就是情趣味。一 创境与写境散文古已有之,因此本论从古代说起。论语无疑是最早的古代散文,只是大多只是支言片语,难以成就意境,而论语中最为称道的具有散文特色的还是那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师徒五人席地而坐,弟子各言其志,公西华一旁鼓瑟自若,直至老师问及其志才琴声渐稀,而其回答也很有意境,可以说是画中之画。那时的景那时的情,让今人看来也感叹不已,感叹情的真挚,感叹景的迷人,一切皆如此的惬意如此的和谐,不刻意为之而天然自成,可以说是散文意境中难见的一高峰,亦如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言“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亦如李白所称赞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意境构成的最基本的因素

4、是意象,优美的散文都着意刻画、抒写一个主体形象,凭着主体形象,营构意境的轮廓,凭着主体形象倾注作者内心的激情,显露出抒情的微波洪涛。上例为自然之作,如范云诗中“昔去花如雪,今来雪如花”,天然之作,不着人力。当然有天然之美,便有人工之妙,庄子是此中高手,其文多先创一意境,后才阐述一道理。如其文逍遥游,前文扬扬洒洒言之许多,鲲如何化而为鹏,鹏又如何飞于九天,列子如何御风而游于天下,将这些意境营造成的美妙非凡,引人入胜。这便属于成功的意境营造,庄子心中对自然对万物的认识,通过这些意象带出,从而阐述出自己的观点,“圣人无己,至人无名,神人无功”。 当然擅长借助意象来传达意境的近代也名家也不少,朱自清的

5、两个名篇背影荷塘月色即是如此。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是回忆父亲、抒写父爱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作者抓住父亲个特定的“背影”为意象,作为创造意境的构图中心,先后四次进行了点染与刻画:第一次在开头,“我和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写“背影”的出现,是父亲送“我”上车后,又特意为“我”买一包桔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铁道边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写“背影”的隐没,“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

6、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第四次,则是作品的结尾,手捧父亲“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挺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来信。深探怀念父亲的“背影”:“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父亲的背影在此文中是最能打动作者,也能打动诸多读者的心,父亲的背影一次又一次的出现,一次次撩动着作者的心弦,每一次琴音都是亲情的弹奏或许并不瞭亮,但却饱含温情,最能打动读者的心。父亲的背影此时已成为亲情的象征,有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也有儿子对父亲的牵挂。父亲的背影如同音乐的尾间, 在舒缓延延的尾音中凝重滞涩的惜别情韵跃然变为怀念。父亲此时无限缠绵之情,打一个不十分恰切的比喻说:“背影”就像一块礁石

7、,感情的浪花每一次撞击,产生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波纹,显示着感情旋转向前,变化腾挪的流程。因此抓住意境构图的主体形象,往往就能抓住情绪变化的“焦点”、诗情喷薄的关眼,因为也就能够通过灌注情感的艺术形象,诗意浓烈地画出抒情的的“波澜”。在背影一文中,父亲的背影便是这一构图的主体意象,而这一意象的选择成功,笔者认为是因为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失去时才会珍惜。当然,文中并没有失去什么,只是渐渐远离视线,可是这也是一种失去,如每天的落日落后会再升,可远去的背影,远去会不会回来,没人能知。荷塘月色一直以来是被选入中学课本的,其艺术成就自不必说。现在还探讨一下此文中的意象与意境地,在这篇散文中朱自清选了两

8、个相互独立又关联意象,荷塘与月色。开篇便言“心里颇不宁静”,似乎与所选之意象难以融合,心烦而景静,再读才知因烦而求静,那段描写月下荷塘、荷塘月色的文字让多少人神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与荷塘两者相互辉映,营造

9、出的是一种静谧氛围,此时的景如此清幽,此时的人也相必如此,“一切景语皆情语”,人的心境地与景的处境在刹那间融合无二,只是人非草木,心中的那丝烦忧难排,于是景也不是先前般那么明朗,“峭峭楞楞如鬼一般”。还有一篇散文需提一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这是我与地坛中的文字,地坛在这像一位智

10、者开启了作者,地坛中的种种景物是作者文中的境,而意则是那地坛中的生机,各种生物尽心生长,使作者领悟生死。荒芜的地坛沿尚且生机无限,年轻的自己又何必急于求成。这时的地坛有一种与作者合而为一的感觉,领悟是如此自然,而成果却那么令人欣慰,就如论语中的子路、冉有、曾皙、 公西华待坐一般,一切自然而成,而不刻意为之。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迪。”因此严格来说上面所举的各个例文均合乎这一点,只是这不是笔者想重点论述的。笔者要说的是,在诗中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其实在散文中也不例外,笔者认为散

11、文中的“无我之境”指的是“写境”,即只是对客观事物加以描述,让读者通过阅读从而发现什么,文中的说的待坐与我与地坛便是如此;而“有我之境”笔者认为是创境,即作者在文中用力很深,让读者很容易觉察,文中逍遥游与朱自清两篇散文便是如此。这样说不是说谁优谁劣,只是说在写作时各自的表现手法不同罢了。如同唐诗中的李杜二人一样,一诗出自天然,一诗出自用力,均不掩其光辉。如王国维之语“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也。”王国维又曾经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无论写境还是创境都是境界的一种,各人的写作方式不同而已,只是在散文中创境容易写境难,因为篇幅原因作者不可能把自己常久隐藏,这是散言

12、文意境少“有无我之境”作品的一个原因。与之相反散文中“有我之境”的文章倒是不少,原因与第一个相同,因为散文是作者本人情感的流露,因此上处处突现自我,这就要说到散文意境的另一方面情趣。二 情趣散文中的情趣,根据笔者个人认知作如下解释,情即真情,趣即灵趣,这也是散文意境的别一个方面。回想我们原来读过的散文,有的并不是如前面所说的他们所写的或所创的境如何,但那些文章也流传很广,主要的就是因为文中那份情趣。如前所言,散文中的情趣是对人、对事、对物的一份真,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其中没有什么非凡的意境,也没有人为的意境再创,有的只是那一份真情。行文看似平淡无奇,却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极度悲哀,字字血声声泪,于

13、呜咽处见悲痛,于萦回中见深挚。此文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名符实也。再有一篇是李密的陈情表,感动当时,亦感动今日。此皆散文中以情取胜的佼佼者,这点众人皆知,在此不再赘述。还有散文在作用不仅在于传达情感,它负担了太多的职责,如说理、描述、记史、记述,只是这些均非本文论述的重点,故不再罗嗦。在这一部分主要谈论散文的情趣,散文意境的又一方面。何谓灵趣,笔者认为出自作者的喜怒哀乐而自成文章者,皆可归入此类,现以苏轼的游沙湖为例,全文较短,现引之如下: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余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

14、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冰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难。”是日剧饮而归。这是古代散文中灵趣散文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通读全文我们发现它不似写境或创境那样,通过所绘之景来传达什么,在这篇短文中作者想要表达是种心情,由人而己此可以说是文中的灵趣,无关喜忧,所说的是一种态度,世于我不公之时我该如何,在这里我们所看到是作者处世处事的一种态度,而非通过意象来表传达。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境独非景物也。喜怒哀乐,

15、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境界、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其实情趣也是散文的一种意境,只是它与有意象之意境有些不同,故分开来说。又如苏轼的另一文章更能体现意境中的情趣。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初读来似乎末写何事,细品才见,原来是言闲情,说的是一种心情。在今人之中有此炎类笔法的也不乏其人,如贾平凹的平凹小传中所写: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号平娃,理想于顺利;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生于1953年2月21日,孕胎期娘未梦星入怀,生产时亦没有祥云罩屋。幼年外祖母从不讲甚神话,少年更不得家庭艺术熏陶。祖宗三代平民百姓,我辈哪能显贵发达?原籍陕西丹凤,实为深谷野洼;五谷都长而不丰,山高水长却清秀。离家10年季季归里,因无衣锦还乡之欲,便没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愧。先读书,后务农;又读书,再弄文学;苦于心实,不能仕途;拙于言辞,难会经济;执笔涂墨,纯属滥竽充数。若问出版的哪几本小书,皆是速朽玩意儿,哪敢在此列出名目呢?如此而已。在小传里,作者交代了姓名及含义、生日、家境、经历和成就,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