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同步练习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18976368 上传时间:2020-01-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同步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同步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同步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同步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同步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同步练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同步练习一、综合性学习1.朱自清,字_,我国著名_ 2.比较下列两个句子,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不懂事了!3.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看到后,心里感到悲伤。_不幸的事接连发生。_感情聚积在心里得不到发泄。_言行守旧,不合时宜。_二、字词书写4.给加下划线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狼j_ tu_唐 琐屑_ 晶莹_三、现代文阅读5.背影开头借点题点出背影,中间叙事描写背影,收笔处借回忆照应背影,因此可以说背影是全文的_,在结构上起了_的作用。 6.背影一文中,多次写背

2、影,哪些是写眼中的背影?哪些是写心中的背影? 7.背影写父子二人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没有介绍南京见闻? 8.按要求填空。 (1)“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往日”在文中是指 _。 (2)“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大去”的意思是 _,请再写出五个表示这个意思的词语:_ 9.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

3、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3)南京的景点很多,

4、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4)文中两个“踌躇”说明了_,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_? (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7)联系上下文体会父亲说的“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 (8)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10.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近几年,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

5、已。情郁之中,自然在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1)根据父亲感情的变化,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用|在文段中划出。 (2)父亲信中的话,照应了文段中“_”这一句。 (3)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一句中所写的是作者第三次流泪,这是因为 _;这一句所写的背影是_。 (

6、4)文段所体现的感情可由_!这一句话集中体现出来。 (5)这一段对背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6)这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请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答案解析部分一、综合性学习 1.【答案】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答案】句好,太聪明和太不懂事都能表达作者自责的感情,但前者是讽刺性自责,后者是一般自责,前者更准确生动。 3.【答案】触目伤怀;祸不单行;情郁于中;迂 二、字词书写 4.【答案】藉;颓;xe;yng 三、现代文阅读 5.【答案】线索;贯穿全文 6.【答案】第一次、第四次是心中的背影,第二次、第三次是写眼中的背影。 7.【答案】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主题无关。 8.【答案】(1)赋

7、闲之前(2)死的委婉说法;去世、驾崩、辞世、逝世、老了 9.【答案】(1)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2)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3)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4)父亲还是不放心;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5)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饰反语。表明作者因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而悔恨、自责。反语(6)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7)父亲当时处于生活的极大压力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8)赞成。因为在父母眼中,无论儿女多大,永远都是他们的小孩子,父亲亲自送他,是父爱的表现;反对。虽然父亲的行为表现了一种亲子之爱,但却无助于“我”的成长,甚至在一定程度还削弱我“我”独立生活的能力。 10.【答案】(1)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2)哪知老境如此颓唐(3)看了父亲的信后又勾起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虚写(4)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5)是对背影描写的深化,一方面起到了照应开头的作用,另一方面继续加深背影的形象。(6)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