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 岳麓版选修1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963614 上传时间:2020-01-01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6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 岳麓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17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 岳麓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17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 岳麓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17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 岳麓版选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17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 岳麓版选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 岳麓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 岳麓版选修1(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 改革的历史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 (1)386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439年,北魏统一了北 方,结束了北方多年以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 2.社会矛盾激化 (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融合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社会矛盾 进一步激化。 深度点拨北魏改革前,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矛 盾异常尖锐。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 自主思考长期的杂居共处之后,北方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历史必然 趋势?北

2、魏改革前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温馨提示: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融合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由于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再加上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巧 取豪夺,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前期) 1.概况 (1)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 (2)实施:改革前期,实际决策者是冯太后。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 2.内容 (1)实行均田制: 条件:北方人口锐减,土地抛荒现象严重。到北魏时期,政府控 制着大量无主荒地。 实施: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 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

3、和兵役。 作用: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 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 深度点拨均田制对后代均田制有很大影响,为隋唐所沿用,施行 时间长达300年。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 基础。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 (2)推行三长制: 实施: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作用:三长制的实行,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的地方政 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3)整顿吏治: 措施:制定俸禄制度,规定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筹集。各级官吏 无权

4、到民间征收,凡贪污帛满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地方官吏 的任期,按照政绩的好坏决定。 作用:经过整顿,北魏的吏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加上农民的赋 役负担减轻,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深度点拨俸禄制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贪污,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杜 绝贪弊现象,还需要国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 自主思考在均田制下,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均田制的性质是怎样的? 温馨提示:不是。露田归国家所有,桑田或麻田由农民所有,但都 不能买卖。均田制的实质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后期) 1.概况:太和十四年(4

5、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继续推进改革。 2.迁都洛阳 (1)原因: 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平城地处 偏僻,使得北魏政府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北方的少数民族柔 然逐渐强大,对北魏构成了威胁。 洛阳地处农业生产发达的中原地区,交通便利,并在历史上长 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迁都洛阳,既可摆脱都城沦 陷的尴尬,又能举兵南下。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 (2)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过程: 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率军到达洛阳。 孝文帝秉公执法,打击以太子拓跋恂为首的保守派,为改革的 深入发展铺平了道路。 (4)影响: 迁

6、都洛阳,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洛阳城的 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迁都洛阳,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 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 3.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穿汉服:孝文帝下令,无论何人一律禁穿胡服,改穿汉服。 (2)姓汉姓: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并亲自主持“定姓族”的 工作。既肯定了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又为鲜卑贵族确认了士族的 身份。 (3)与汉族通婚:孝文帝通过联姻,把鲜卑贵族和汉族上层的利益 与命运连在一起,借以巩固北魏的统治。 (4)说汉话:禁止说鲜卑语,宣布以汉语为正音。 (5)改行汉制:废除

7、鲜卑族旧制,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的名称、 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 深度点拨孝文帝改革前后两个阶段的侧重点明显不同:前期的重 点是创建新制度,后期侧重于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 自主思考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并不是孝文帝改革本身的内 容,然而,人们大多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 温馨提示:洛阳是历朝故都,汉文化积淀沉厚。迁都洛阳有利于 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有利于改革的深入开展。迁都洛阳是孝文帝 改革的关键之举。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1.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 空前的繁荣景象。

8、 2.孝文帝改革顺应时代潮流,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 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 自主思考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社会出现魏晋以来空前繁荣景象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评价孝文帝? 温馨提示:根本原因: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社会发 展。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推动了中 国历史的发展。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 均田制 史料导入 在解决土地和劳动力结合,如何在残破地区恢复经济问题上,北 魏既未照搬历史上西周“王田”下绝对平均的井田制,也未沿袭 曹魏带有强烈军事性质的屯田制,更未移植西晋政府只限占地最高 额的占田制,而是吸收众制度的优点,既限又均它是中国土地 制

9、度史上的一件大事。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史料中所说“中国土地制度史上的一 件大事”是指什么?有何特点?其性质是什么? (2)结合史料分析,实施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土地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 提示:(1)均田制。在不触动地主阶级私有制的前提下,解决土地 问题。其性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限制土地兼并,恢复经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3)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方少 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融合,对后世土地制度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 名师精讲 关于均田制的认

10、识 (1)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宗主争夺农户);限制土地兼 并。 (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 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4)性质:它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实际上在保持原有土地占有 不均的状况不变,没有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因为大地主除了继续用 隐瞒土地的手段对付官府之外,他们还拥有众多的奴婢和耕牛,以 此可以分得很多土地。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 (5)影响: 均田制的推行影响深远: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 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 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

11、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 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 魏的统治;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 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农耕生活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 合高潮的出现;均田制对后世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 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300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 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6)崩溃:到唐朝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 加上安史之乱的破坏、人口的增长,均田制逐渐瓦解。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 【例题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12、相关问题。 材料一 (北魏初年,朝廷)经常发布“劝课农桑”的诏令,要求地方 官督促百姓尽力农耕,为朝廷提供尽可能多的粮食及纺织品之类的 物资,还把一批又一批的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强行迁徙到京城平城附 近,“计口授田”,按照人口拨给无主荒田,由政府督促耕种,然后收取 租税,供给京城朝廷百官及禁卫军队。 郭建千秋兴亡三国两晋南北朝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 材料二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魏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姓李世 安的建议,颁布均田令。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注:露 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桑田20亩, 不宜种桑的地方,丁男受麻田,数量相同。耕牛每头受

13、露田30亩,限4 牛。所受露田,凡两年轮耕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耕一次的加两倍 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 买卖。桑田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 卖。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 材料三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 、牛耕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 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 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 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 探究点三 探

14、究点一探究点二 (1)材料一反映出北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计口授田”的规定与材料二的“均田令”是何关系?将材 料二、材料三中有关北魏政府鼓励农耕的措施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不得照抄原文)根据材料三说明,北魏的均田令是否真正体现了 平均? (3)概括指出北魏政权推行均田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 题目立意:本题旨在通过材料考查对均田制的内容及影响的理解 ,同时考查解读材料并提炼有效信息和归纳概括能力。均田制是北 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起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并对以后的隋唐盛世局面的形

15、成产生重大推动作用,是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重大改革。 解题指导: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理解。第(2)问应注意“计口授田 ”与“均田令”在时间和内容上的前后相继关系,同时注意对材料二 、材料三“均田令”内容的归纳与概括,要点要全面。回答第三小问 应结合材料三中“奴婢、耕牛有无以还受”这一信息理解,官僚地主 受惠较多。第(3)问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 参考答案:(1)变化:从游牧生活逐步转变为定居,从事农耕和纺织 。原因:在长期的征服、南迁过程中,受到中原汉族生产、生活方 式的影响。 (2)关系:“计口授田”是均田制的雏形,均田制是对“计口授田”的继 承和完善。措施:有劳

16、动能力的男女均受田;奴婢、耕牛可以受田; 因轮耕而加倍受田;地广人稀的地方可任意垦荒;鼓励地少人多之 处的农民迁移垦荒;官吏按级别受田,土地不得买卖。没有。拥有 奴婢和耕牛者所受的田多,官吏受田数额大。 (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增加了政府 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北魏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政策 史料导入 观察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 探究(1)孝文帝及其侍从服饰有何变化?与哪一政策有关?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推动鲜卑族汉化,孝文帝采取了哪些具 体措施?有何作用? (3)结合史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含义的理解。 提示:(1)变化:服饰汉化。政策:汉化政策,移风易俗。 (2)改说汉话,用汉姓,穿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