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惊恐障碍伴场所恐惧症个案报告

上传人:ap****ve 文档编号:118920480 上传时间:2019-12-30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惊恐障碍伴场所恐惧症个案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惊恐障碍伴场所恐惧症个案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惊恐障碍伴场所恐惧症个案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惊恐障碍伴场所恐惧症个案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惊恐障碍伴场所恐惧症个案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惊恐障碍伴场所恐惧症个案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惊恐障碍伴场所恐惧症个案报告(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惊恐障碍伴 场所恐惧症个案报告 简介 惊恐障碍是一类以反复发作显著的植物神经症 状伴重度焦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心理障碍。患 者常就诊于急诊科、心内科、呼吸科等,检查 却未见器质性病变。 在发作间歇期患者对再次发病有强烈的预期焦 虑,为避免发作常产生对某些特定场所或活动 的回避,即继发场所恐惧。严重者不敢独处, 不敢外出,对正常的社会功能损害很大。 简介 单纯药物治疗对减少惊恐症状有效,但停药后 易复发;对场所恐惧和回避行为疗效不佳。 本文介绍利用SSRI类药物合并认知重建、渐进 性暴露等认知行为疗法对一例惊恐障碍伴场所 恐惧患者进行了15次为期三个月的治疗,患者 的过度焦虑症状明

2、显缓解,惊恐发作和回避行 为消失,社会功能恢复。一年后随访,疗效稳 定。 一般情况 患者男性,30岁,未婚,大学文化。企 业办公职员。 病史 摘要 发作性心慌、气短等伴焦虑及回避行为五 个月。 五个月前患者单独在某地下停车场准备停 车时突感强烈心悸,胸闷;呼吸困难有窒 息感;头晕、大汗、手抖、恶心,伴有强 烈的焦虑、恐惧情绪并有濒死感和失控感 。患者呼救随即被送至本院急诊科。经详 细体检、ECG、实验室检查,均未见阳性 结果,给以小量安定类药物后症状缓解即 离院。 病史 摘要 此后五月中类似发作20余次,发作间 歇期无明显不适,但对再次发作有强烈的 担心恐惧因而越发回避上述情境,现已不 敢独自

3、出门,对工作生活影响较大。近2 月有轻度抑郁情绪,饮食、睡眠尚可。主 动求治。内科多次理化检查均未见阳性体 征,已排除躯体疾病所致可能并建议患者 到我科诊治。 简要精神状况检查 主动求诊但要求陪伴,意识清晰,接触良好, 定向力完整、无幻觉妄想思维破裂等感知及思 维障碍。对症状有许多灾难化认知 智能正常,无记忆减退 情感反应协调,焦虑局限于惊恐发作和再次发 作;轻度抑郁情绪对疾病不愈社会功能受损感 到难过,一般心境愉快感尚好 无病理性意志减退、增强及木僵或怪异行为。 行为异常主要表现在对恐惧场所的回避 诊断 CCMD-3: 诊断1: 43.11场所恐惧症F40.0: 恐惧症标准 (1)符合神经症

4、的诊断标准; (2)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 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4)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 诊断 场所恐惧症 标准: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害怕对象主要为某些特定环境,如广 场、闭室、黑暗场所、拥挤的场所、交 通工具(如拥挤的船舱、火车车厢)等 ,其关键临床特征之一是过分担心处于 上述情境时没有即刻能用的出口; (3)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诊断 诊断2:43.21惊恐障碍F41

5、.0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惊恐发作需符合以下4项: 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 测; 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 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 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 控感等痛苦体验; 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 事后能回忆。 诊断 ICD-10:F40.01广场恐怖伴惊恐障碍 将发生于确定的恐怖情境的惊恐发作视 为恐惧严重度的表现,优先考虑恐怖诊 断。包括广场恐怖伴/不伴惊恐障碍及惊 恐障碍伴广场恐怖。 诊断 DSM-4: 惊恐障碍伴/不伴广场恐怖;( 300.21/300.01) 广

6、场恐怖症,无惊恐障碍病史(300.22) 鉴别诊断 躯体疾病:冠心病、甲亢、嗜铬细胞瘤、 二尖瓣脱垂、低血糖症、哮喘、物质戒 断等 其他精神障碍:广泛性焦虑、抑郁症、 躯体形式障碍、精神分裂症、人格解体 障碍等 药物治疗 三环类抗抑郁药、SSRIs为一线药物 ;高效苯二氮卓类;其他抗抑郁药。 单纯药物治疗对短期缓解惊恐症状有 效,但易形成依赖;对矫正恐惧回避行 为和防止复发作用不大。 帕罗西汀10mg/日起,一周后加至 20mg/日;同时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心理治疗计划 总体线路: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惊恐障碍是对某些躯体 感觉的习得性的过分恐惧;场所恐怖症则是预 期该躯体感觉,并预期这些躯体感觉

7、的增强会 导致惊恐发作的非适应性行为反应。在此过程 中,患者的心理、躯体、行为及环境因素相互 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使得障碍维持和加重。 心理治疗计划 在积极的治疗联盟基础上首先帮助患者识 别在上述过程中其身体反应、情绪、认知、行 为及环境所起的作用及各因素之间的循环联系 ;然后运用认知重建、呼吸训练、肌肉放松训 练、躯体感觉暴露、现场暴露等手段逐步矫正 不良的认知行为模式,打破恶性循环,建立新 的适应性认知行为,从而减少或消除惊恐发作 和回避行为,改善社会功能,预防复发。 心理治疗计划 评估阶段:约3次 治疗阶段:约10次 结束阶段:约3次 心理治疗过程 评估阶段 (第13次治疗)通过面谈、自我

8、监测 、心理量表等方法收集信息对患者进行 多维度评估;同时建立治疗关系,帮助 患者理解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治 疗计划,强化自我改变的动机,确立治 疗目标。构建积极的治疗联盟。运用的 技术主要有倾听、共情、澄清、解释、 鼓励等。 评估阶段 认知行为分析: 惊恐发作时的躯体症状(按突出程度排 序): 1、心悸、窒息感、濒死或失控感 2、胸闷、呼吸短促 3、头晕、恶心 4、手抖、手麻 5、出汗 评估阶段 发作频率:最多时重度发作约3次/月; 轻中度发作约6次/月;近1月无重度发作 ,轻中度发作约5次/月。回避行为渐重 持续时间:数十秒至20分,脱离恐惧情 境或有人陪伴后十分钟内缓解 评估阶段 诱

9、因一: 情境因素及恐惧程度(0-100分) 进入地下建筑(停车场、超市、隧道等):95分 乘坐地铁/飞机:95分 乘坐公交车:90分 驾车/坐车离家10公里以上或遇到堵车:90分 进入人多的公共场所(商场、剧场、饭馆等): 85分 进入电梯: 85分 离家或医院2公里: 50分 进入不太拥挤的公共场所:50分 恐惧情境的特点: 被封闭(地铁、公交车、电梯、地下建筑、剧场、超市) 远离安全援救(远离家、医院) 可能因症状遭到负性社会评价(人多的场合) 评估阶段 评估阶段 诱因二:内部因素 某些生理/心理易感性(植物神经系 统敏感/焦虑敏感)使上述各种躯体症状 的任何一种都可能成为“威胁信号”“

10、我又要犯病了!” 评估阶段 诱因三: 有兴奋作用的物质:烟(20支/天) 、酒咖啡(5杯/天) 患者以此作为缓解焦虑和提高勇气的 手段,虽有即刻效果但因提高了神经兴 奋水平而使惊恐发作阈值降低,几率增 加。 评估阶段 情绪症状: 发作时对躯体症状的焦虑恐惧,即对“害 怕的害怕” 发作间歇时对再次发作的焦虑,即预期 焦虑 评估阶段 认知问题 认知形式的问题:过分关注症状、片面获取信 息、搜索危险信号 认知内容的问题:过高估计危险(我就要死了 、焦虑会毁了我的身体,药物副作用很严重) 、“糟糕至极”(得了这病是我能想到的最坏的 事)、过分概括化(因为我在那犯过一次病, 所以再去所有类似地方都会犯病

11、)、绝对化( 任何一点焦虑都是异常的可怕的)等等 评估阶段 行为问题: 回避行为:逃离不去“危险场所”;避免长距 离外出;不做任何体育锻炼 安全行为:要求陪伴,借酒壮胆,随身带药, 过多的给亲人打电话;只在家/医院附近活动 评估阶段 回避和安全行为使惊恐发作或焦虑得到 暂时缓解,从而被强化(负强化)并逐 渐泛化. 评估阶段 环境因素 环境压力焦虑回避行为环境恶化更 加焦虑更多的回避行为 各因素之间的循环作用: 生理/心理易感性/偶然外部因素首次异常躯 体感觉对害怕的害怕(生理心理条件化对躯 体反应的认知错误)焦虑恐惧植物神 经系统兴奋躯体症状认知错误 焦虑恐惧惊恐发作认知错误 (发作不可理解、

12、不可预测、不可控制、不可 逃避)预期焦虑,间歇期焦虑易感性 反复惊恐发作回避行为场所恐惧社 会功能环境恶化整体焦虑水平易感性 治疗阶段 生活调整、心理教育: (在第13次治疗中 穿插进行,并在第4、5次集中讨论) 反馈评估结果,增进其对问题的自我理解 对易导致机体高应激状态的不良生活方式如不 规律的起居节律、烟酒咖啡摄入,没有任何体 育锻炼等逐步调整。 对正常的应激反应过程及惊恐发作的机理进行 解释 治疗阶段 第6次: 呼吸训练 想像放松训练 结合自我检测记录进行认知重构 通过家庭作业强化学习 治疗阶段 第7次: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 认知重建 用鼓励、倾听等强化新的认知行为 治疗阶段 第8、9

13、次 在治疗室内渐进式内部感觉暴露: 利用原地跑2分钟、升蹲起30次、快速上 下楼、尽量屏气、过度换气1分钟等多种 方式引出类似惊恐发作的反应,然后协 助其运用之前所学到的认知行为技能来 应对,直到惊恐消退。反复进行此过程 并讨论。 治疗阶段 第10次 自然情境下的内部感觉暴露:共同计划 、患者自行实施,共同讨论,强化新的 适应性认知行为 治疗阶段 第11、12、13次: 渐进式现场暴露:共同计划、患者自行 实施,共同讨论,强化新的适应性认知 行为 结束阶段 第14次:评估疗效 躯体症状:窒息感、濒死或失控感、头晕、恶心、手 抖、手麻消除,心慌、胸闷、气短、出汗明显减轻。 已连续12周未出现惊恐

14、发作 情绪:焦虑恐惧明显减轻,各种场所下自评分数多在 30分以下,偶尔60、70分也能视为正常,不再为此焦 虑,消除了“对害怕的害怕”及预期焦虑 认知:消除/减弱了大部分对惊恐发作的不合理认知 行为:消除了全部回避行为,正常上班,社会功能恢 复至病前水平 结束阶段 第15次: 回顾治疗经过,强化新的适应性认知行 为方式; 合理看待波动和反复 渐停药物 共同商定:治疗结束 讨论 病人 病情、病程 病前人格与社会功能水平 求治动机 忍受焦虑的能力 心理学理解力 讨论 治疗师 充分理解接纳患者,赢得信任配合 合理利用专业身份 沉着、自信、坚决 讨论 治疗关系 以患者为中心,聚焦于治疗目标,密切 协作 充分利用和强化求愈动机以克服阻抗 讨论 认知行为疗法: 充分评估,落实关键步骤 讨论 可能的问题: 是药物还是心理治疗? 远期效果的进一步随访 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