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_专题一_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1_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_人民版必修2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910194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_专题一_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1_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_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_专题一_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1_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_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_专题一_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1_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_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_专题一_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1_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_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_专题一_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1_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_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_专题一_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1_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_人民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_专题一_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1_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_人民版必修2(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一、“神农”的传说历史叙述1功绩(1)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2)“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反映了农业的先行者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2意义(1)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2)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名师点拨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我国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

2、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历史叙述1演变(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春秋战国: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中国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东汉时出现了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4)唐朝时期: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2评价(1)积极: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

3、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3)在使用的动力上,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4)在农具种类上,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深化探究探究点1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材料一荆、扬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插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盐铁论思考材料一反映了荆州、扬州等地采用什么耕作方式生产?这种耕作方式有何危害?答案方式:刀耕火种。危害: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经常迁徙;放火烧山,破坏生态环境。材料二图一二牛抬杠图二唐曲辕犁(又称江东犁) 思考依据材料二中的图片,说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

4、答案牛耕技术逐渐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探究点2生产工具的演变材料图一石镰图二铁锄思考图一到图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有何变化?对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有何影响?答案变化:从石器到铁器,农业生产工具不断得到改进,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影响: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历史叙述1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1)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2)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北魏到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2封建土地所有制中的矛盾及影响(1)矛盾: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富者田连

5、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2)影响: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中国古代历朝的民众暴动,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易混易错井田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有制,受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限制,土地实际上归周王一人所有,也是私有制,只是不能被大多数人自己支配,必须由周天子分封才能得到。历史认识对土地兼并问题的认识。(1)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在封建社会,土地被视为各种形态财富的最终归宿,地主阶级力图扩大土地占有面积。(2)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触动地主土

6、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的制度,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重点精讲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有哪些?(1)生产力的进步,特别是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是根本原因。(2)分封制的崩溃反作用于井田制,原有等级秩序被打乱,出现贵族争田的现象。(3)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改革是导致井田制瓦解的直接原因。(4)战争不断,劳动力大量逃亡,为井田制瓦解提供了客观条件。深化探究探究点土地制度的演变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思考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答案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材料二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自

7、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董煟救荒活民书思考材料二体现当时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对此历代封建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答案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小农破产。历朝统治者一般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历史叙述1沉重的赋税:古代赋税有田亩税、户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及其杂税。农民缴纳的赋税成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繁重的徭役: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深化探究探究点1古代农业的特点材料 年画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莫高窟耕作图 牛郎织女题材的邮票思考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答案(1)农业与家畜饲养业相结合的产业结

8、构。(2)实行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实行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进行精耕细作。探究点2古代农业经营方式材料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綑布黪,此其分事也。墨子非乐上思考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其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渐推广,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历史叙述1大禹治水,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2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汉代的“井渠”和黄河治理。3隋唐五代时期的立井水车、高转筒车,宋代的水转

9、翻车巧妙利用水力,明清时期的风力水车,都反映了灌溉工具的进步。重点精讲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大多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封建剥削的沉重,使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历史认识水利是古代和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的兴建,而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

10、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经济格局形成南稻北粟等地域特征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生产规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经营方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课堂小结1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孟子说:“凶年,粪其田而不足”。荀子认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由此可见()A生产工具有了较大的进步B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D农民社会地位低下答案B解析题干先提出观点:人工施肥在战国时期受重视,接着引用孟子、荀子的话来证明观点,孟子说,歉收

11、之年,是因为施肥不够,荀子说,开垦荒地,锄草播种,多施肥,是农夫的本职工作,可见,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非常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2从图一到图二所示生产工具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图一图二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答案B解析由石器、骨器生产工具到铁犁牛耕,说明了生产工具取得了巨大进步,从而说明耕作方式的变化。3北魏创立的均田制,隋朝到唐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旨在()A确立土地私有制 B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C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 D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答案B解析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战国时期,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北魏

12、创立的均田制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4“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杰作,其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的综合方略思路已臻完善,而其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更达到了颇为圆融的境界。”该段描述可能是在评述()A翻车在江南开发中的作用B唐代筒车的自然原理与作用C因地制宜的西域坎儿井D都江堰的巨大功效答案D解析都江堰是充分利用河道的自然走向和地势修建而成,体现出“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既利于排洪,又利于灌溉,“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2 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功效,故D项正确 。5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一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

13、,绝胜人力。”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A汉代 B曹魏 C唐朝 D北宋答案C解析从材料判断此灌溉工具的动力是水力。而隋唐五代时期,在长江流域发明了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曲辕犁王祯农书都江堰 高转筒车图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三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

14、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2)据材料二、三,概括小农经济的特征。(3)据材料二、三,指出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答案(1)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经验的积累;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灌溉工具的改进;人民的辛勤劳动。(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保守;负担较重,容易破产。(3)保证政府控制赋税,控制人民。解析第(1)问根据图片显示的信息进行归纳,主要从耕作技术、生产工具、水利设施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加以概括,可以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落后性、封闭性等角度进行分析;第(3)问从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承担赋税和徭役等方面分析。 基础达标1图中的人物神农氏为后世所称颂,主要是因为他()A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