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人教版新课标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8909328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人教版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人教版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人教版新课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人教版新课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人教版新课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人教版新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人教版新课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人教版新课标2014一、故事导入,走近渔歌子。师:唐代有位著名大诗人叫张志和,他诗词、音画样样精通。但是长年过着隐居的生活,经常一个人乘着一叶小舟到江河中去钓鱼,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好朋友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发现张志和钓鱼有点怪他直钩垂钓,不带鱼饵听到这里,同学们觉得奇怪吗?有什么想说的?生:老师,没有鱼饵怎么能钓到鱼呢?生:鱼钩是直的也不可能钓到鱼。师:是啊,那么张志和直钩垂钓到底在钓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去寻找答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渔歌子。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书写课题,注意“歌”的笔顺。(老师板书 渔歌子 学生书空)二、初读诗词,读准读通。(课

2、件出示整首词,生字注上读音。)1、学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句。师:同学们自由读词,多读几遍,注意生字的读音,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准读通。(学生自由读词)师:谁先来认读生字?生:塞、鳜、箬、笠、蓑。师:哪些生字的读音你觉得需要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别读错了?生:“塞”字,是平舌音。生:“箬”是翘舌音。生:“蓑”字也是平舌音师:谁来把整首词读给大家听?(学生读词,教师指导正音)师:“箬笠”和“蓑衣”是两种事物,谁能在图上找到这两种东西?学生有的指着书本插图回答,有的指着课件示意。2、初步了解词的特点。师:老师刚才介绍了,这是一首生:词。师: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是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所配的

3、乐曲就叫“词牌”。渔歌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板书:词牌名)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笔记。(学生做笔记)师:有谁发现这首词与我们平常学习的诗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观察词句)生:不是每一行的字数都相同生:这首词第三行和其它几行不一样师:怎么不一样?生:第三行字数更少,少了一个字。师:观察得挺仔细的(课件出示第三句用红色突出)师:我们平常学的古诗,每句的字数都相同,很整齐;词的句子却可以有长有短,所以词又称长短句。三、再读诗词,读出节奏美。师: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所以,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配乐范读。 (课件出

4、示整首词, 师辅以手势,配乐范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好听吗?生:好听!师:好在哪?看着大屏幕,你认为老师读出了什么特点。生:画小节线的地方老师停顿了。生:下面画横线的字,老师拖得很长。师:你们能学着老师的样试一试吗?2、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学生评价。)四、细读诗词,赏词中画。1、想象画面,说词中画。师: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幅画。我读这首词的时候眼前就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景物。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生:我读出了词中有西塞山。生:还有一行行的白鹭。生:鳜鱼在水里自由自在的玩耍。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师:还有吗?生:还有

5、盛开的朵朵桃花。生:最后一句还写了斜风细雨。2、想象画面,写词中画。师:如果让你用一两句话形容一下这山、这水、这白鹭、这桃花,你想用上什么呢?请你写下来。(学生写下自己的想象,老师提醒学生可以用上风光小屋里积累的词语,)课件出示:西塞山 白鹭桃花 流水 鳜鱼箬笠 蓑衣斜风 细雨师:谁愿意把你写下的句子读给同学分享?生: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前,一行行的白鹭在翩翩起舞。生:桃花开了,一朵朵桃花绽开了笑脸。生:江水中,肥肥的鳜鱼正无忧无虑地游玩。生:微风习习,烟雨蒙蒙,有位渔翁正在江边钓鱼。师:说得真好!是啊,江乡二月,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西塞山前,白鹭轻盈地划过绿野、春水、青天桃花朵朵含春带露占尽风光

6、,肥美的鳜鱼在潺潺流水中追逐嬉戏。微风习习吹面不寒,细雨蒙蒙润物无声。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在悠闲地钓鱼师:孩子们,这样的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师:孩子们用你们的朗读,带大家一起走进这幅画,慢慢去欣赏。(古筝轻音乐响起,生齐读。)五、精读诗词,品词中情。1、走近词人张志和。师:短短27个字,我们想象出了一幅美丽的画,这就是读诗词的好方法。读懂了词中画,我们再来品品词中人。词中哪一句写人?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课件出示渔翁画面)师:我们只能看到渔翁的侧影,你能想象此时此地此景中渔翁的神态、动作、心情吗?生:渔翁看到这样的美景被陶醉了。生:他悠然自得地在钓鱼。生:他忘记了周围的东西。

7、2、初识不归情。师:备课时老师反复读这首词,读着读着,这首词在我脑海中只剩下三个字,你们能感觉到是哪三个字吗?生:不须归。师:真是我的知音哪。师:“不须归”的意思是?生:“不须归”就是不想回家。师:那“不须归”的理由是?师:西塞山前白鹭飞生:不须归师:桃花流水鳜鱼肥生:不须归师: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生:不须归师:不须归呀不须归,张志和情不自禁就吟出了这曲渔歌子。你听,作者一边垂钓一边还吟唱着呢你就是张志和你觉得怎样吟能表达你的心情就怎样吟。一生朗读渔歌子。师:言之不足,你可以歌咏之。(鼓励学生放松心情吟诵)一生吟诵。师:歌咏之不足,你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鼓励学生配上肢体动作吟诵。)一生

8、吟诵有了动作。师:我们一起来吟,把你的心情吟出来。(配乐吟诵,不少学生摇头晃脑或手舞足蹈。)师: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这位陶醉在青山绿水间的渔翁是个怎样的人呢? 学习一首诗词,不光要读懂字面的意思,还要走近一位作者,解读一种生活,阐释一段历史。现在,我们就来了解张志和。3、探作者,感悟不归情。师: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十六岁时“游大学”,以“明经”耀第,向唐肃宗献策,深受赏识和重用,又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贬官。但他并没有去上任,而是托词亲丧回到了老家,并且从此以后不再作官,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悠然徜佯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

9、纷乱之中。在这样的情势下,他因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唐肃宗曾派人寻找与他,但是都没有找到。师: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再来看这首词,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字还仅仅是回家么? 生:他还不想当官。生:他想离开官场。生:他不喜欢官场的打打杀杀。(台下大笑)师:看不见刀光剑影,可以换做勾心斗角。师: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课件出示词: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师:同学们读读这首词,你能读懂哥哥想对弟弟说什么吗?生:想劝弟弟回家。生:劝

10、弟弟回去做官。师:你们从哪读出来的?生:且须还。师:我们来学学这两兄弟和诗吧。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做哥哥。你们吟我来和。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师(前倾身体对着一学生):且须还。生:不须归师:且须还生:不须归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说明你志不在鱼,你到底在钓什么哪?生:我钓的是美景。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生:我钓的是一份轻松愉快的好心情。师:张志和到底想钓什么呢?将来同学们有了更多的知识,也许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六、课堂延伸,魅力渔歌子。

11、1、欣赏渔歌子书画。师:此词一出即被中国的诗人奉为词宗。这首词创作后不久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天皇、皇亲国戚、学者名流争相仿效渔歌子,从此日本一些喜爱中国诗歌的人开始学着填词。可以说,这首词成了日本词学的开山之作。可见我们中国的诗词多么有魅力呀!师:一曲渔歌子,一幅忘归图,千古垂钓情,人们一直在追寻。(课件示画面、音乐)画家用画笔描绘,书法家用书法诠释,让我们齐诵渔歌子将它铭记,将它传扬。指名背诵渔歌子。全班背诵渔歌子。2、古词新唱,学唱渔歌子。师:你们听:音乐家为它配上了新的曲子用歌声在传唱。(播放视频文件课件)师:其实我们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调子来唱,像曾老师就很喜欢大家教老师唱的小松树,我就想用它来唱渔歌子。(师生一起用小松树的曲调演唱渔歌子。(铃声响起,下课。)板书设计渔 歌 子(词 牌 名)不 须 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