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12月【西南大学】《0066》大作业(参考答案)

上传人:不吃****猫 文档编号:118887843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年12月【西南大学】《0066》大作业(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年12月【西南大学】《0066》大作业(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年12月【西南大学】《0066》大作业(参考答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谋学网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 网教 2019年12月课程名称【编号】: 杜甫研究 【0066】 B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大作业题目(学生选择其中至少两个题目作答,每题50分,共100分)一、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主要有哪些内容?(50分)二、谈谈杜甫用典与生命悲感的表达。(50分)三、结合作品哀江头和哀王孙理解杜甫的宽容精神。(50分)答:哀江头一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味并不是没有。不过,诗人“哀”于江头,哀于贵妃之惨死,是面对已死这一既成事实的。诗人悄悄行走在春日的曲江,吞声而哭,他在哭江山易主,哭君主蒙难,哀贵妃不测。诗篇对“霓旌下南苑”的回忆,突出表现的

2、是“昭阳殿里第一人”的娇宠,而那尽情欢乐的场面,又未尝不是对盛世的反映。“南苑”即“芙蓉园”,位于曲江之南,是长安著名的风景游览区,唐太宗的游乐之处。杜甫曾经目睹过皇帝游幸的盛况:“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阊阖晴开詄荡荡,曲江翠幕排银牓。拂水低回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乐游园歌)在哀江头中,杜甫将这种热闹场景集中于贵妃的射猎体现出来。在安史之乱军中,诗人潜行于此地,想到是昔时帝国的太平景象。“同辇随君侍君侧”,固然有明显的“讽喻”意味。汉书外戚传载,汉成帝游于后官,曾想让班婕妤同辇载。班婕妤认为不妥,婉言拒绝道:“观古图画,圣贤自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

3、近似之乎?”如今杨贵妃无班婕妤之贤淑,玄宗则有甚于汉成帝之昏庸。但是,即便是“死于安乐”,杜甫此时流露的情感也不是罪有应得的愤恨,而是感慨天翻地覆和惆怅物是人非。在这中国历史的大变局中,诗人为唐朝的几近崩溃而深感沉痛,为杨贵妃作为这大变局的牺牲品而倍感哀伤。“明眸皓齿”的描写,明显带有诗人对贵妃悲剧的同情色彩,“明眸皓齿”而惨遭“血污”,这是值得同情的。而贵妃之死又是那样地富有“历史意义”,富有政治色彩,与时代悲剧的联系如此紧密,以致她的生命就意味着一出历史悲剧。后世人们多从讽喻角度看此诗,不是没有道理。但杜甫之“哀”,却又主要是为杨贵妃的“游魂”而产生的。“人生有情泪沾臆”,道出的正是这种生

4、命的悲感。杜甫对李杨的感情,随着他们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当他们身为国君贵妃,而其身不正时,杜甫“怒其不正”,当他们率先尝到苦果,生离死别,“去往彼此无消息”时,杜甫又“哀其不幸”,为他们洒上一掬同情之泪。不过,杜甫并未为此而放弃他的批判意识。只是在此时此刻,他面对的是不幸者,而且是唐王朝和汉民族不幸者的代表。因此,他宽恕了死者,并为之伤悼。 对杨贵妃如此,对其他王孙公子亦然。写于同时期的哀王孙也颇见杜甫的宽恕之道。此诗流露出的正统观念不少。杜甫面对流落街头的王孙,同样是涌起一阵悲悯之情,这种态度和安史乱前诗人对皇亲国戚,王子公孙的奢侈淫靡生活的批判形成鲜明对照,固然,时局的变化使民族矛盾上升为主

5、要矛盾,因而,各个阶层的人都因为战争而同仇敌忾,增强了亲和力。但也正因为变局使昔日的王孙沦落为街头的乞丐,这大起大落的变化使王孙遭受了不幸。而不幸的人毕竟是值得同情的。何况,王孙总还是王孙。他们遭受如此灾难,似乎比平民百姓更值得同情。所以,杜甫便宽容了他们过去的劣行,也为今日的王孙乞丐们洒上同情之泪了。四、试论杜甫的悲剧命运及其启示。(50分)答:杜甫在重塑之后受到了统治阶层的普遍欢迎。这是一个“已然”。杜甫的遭遇还有另一个“已然”,就是在生前的备受冷落。两个“已然”和“应然”是矛盾的,两个“已然”本身也是矛盾的。这就是杜甫的命运。杜甫在当代受冷落,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他的政治蓝图带有崇古的

6、特征,这些思想是否定现实政治的,惹得统治者老大不高兴是必然的。另一方面,他以诗人的真诚和执着去作谏官无异方枘圆凿。他不善察言观色,见风使舵,只知尽职尽责:他活得太认真,不谙官场水深火热,自然难以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安然无恙。玄宗虽曾欣赏过他的才华,却并不录用,这是时机不佳;肃宗赏识他在战乱时期表现出的对中央政权的忠诚,却容不得他“廷诤守御床”而勃然大怒,这就是他的个性而导致的必然结果了。杜甫的困惑及悲剧命运是旧时代社会良知的共同命运。社会良知们要促使社会进步,但不论其意图如何善良,统治者都不能容忍有人在一旁指指点点评头论足,“朕即国家”,“国”即是“家”,自家的事,与卿有何相干?原来“修齐治平”

7、的理论,在统治者那里是用来吊士子胃口的一尾诱饵,在士人的心中,则是一厢情愿的奋斗目标。从“应然”和“已然”的矛盾中,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可以从反面来认识社会良知的悲剧命运,即以社会良知的遭遇来衡量社会机制是否正常。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大凡社会繁荣,政治稳定之时,士人的地位就上升,而此时,也往往是君主开明之时。不过,通观中国历史,这种时期又有几个?仅以唐代而论,除了太宗能听魏征的逆耳忠言,虚怀若谷的皇帝还能数出谁来?杜甫的悲剧命运与唐王朝的衰落之间显然有着内在联系。当真正的、真诚的社会良知不被执政者欢迎时,这个政权的弊端也就很明显了。杜甫的悲剧命运的意义就在于,他证明了封建时代社会良知遭受摧残的必然性。五、论杜诗批判现实的主要内容。(50分)(大作业要求:1、从以上五个题目中任选两个题目作答。2、字数不低于1000字/题。3、题目用黑体四号字,正文为宋体五号字。4、文章须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严禁抄袭。)- 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