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8884407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内蒙古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内蒙古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内蒙古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内蒙古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重三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2018年11月满分:100分考试时长:100分钟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60分)1.下图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克罍,其铭文大意为周王说:太保(指周召公),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养,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A. 禅让制B. 分封制C. 礼乐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召公之子为诸侯,体现了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故B项正确。将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传给贤能人的制度称为“禅让制”,为

2、军事民主制部落时代的权力继承制度,故排除A项。C项,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的内容,故排除。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与材料中“燕国遗址”不符,故排除D项。2.商代,上帝神的权威性很高,凡事都要占卜;西周,认为周王权力的确立是“受命于天”,周王自称“天子”。这说明中国古代早期A. 封建迷信思想盛行B. 政治统治借助社会人伦C.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D. 血缘亲疏决定政治地位【答案】C【解析】封建迷信思想是指盛行于封建社会,人们相信星相、占卜、风水、鬼神等的思想和行为,材料仅提及统治者与神的关系,与封建迷信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社会人伦是封建社会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

3、错误;材料体现商周时期统治者借助神的力量维护自身权威,故C项正确;血缘亲疏决定政治地位是宗法制的内容,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神的权威性很高”“周王权力的确立是“受命于天”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可以看出王权神权紧密结合。3.有学者指出,(西周)几乎所有主要封国都有其不同于周文化的土著的立国基础,在分封制度实行以前其他的封国基本上没有被融入中原文化系统之内。因此,分封制度实际上是通过分封地区上层统治阶层的周朝化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中原文化运动。这一论述意在强调分封制A. 扩大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疆域范围B. 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C. 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D. 不利于多元文

4、化格局的形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基础的封国与周文化之间的关系,未体现疆域问题,因此排除A;根据所学可知分封的诸侯国在地方上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因此具有较强的政治独立性,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地区上层统治阶层的周朝化”,并非全部文化,因此排除D ; B通过分封制,把不同文化基础的地方诸侯国联系起来,并使得周文化得到传播。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4.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

5、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D. 分封制度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周平王属于天下共主,诸侯应该服从周王,但“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说明郑庄王不履行分封制的义务,故选D。A中“开始”无法体现,排除A;“彻底”绝对化了,排除B;材料和宗法制无直接关系,排除C。5.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农民的四条极大绳索。”与材料中“族权”关系密切的制度出现在A. 商周B. 秦汉C. 唐宋D. 明清【答案】A【解析】【

6、详解】与“族权”关系密切的制度是宗法制,宗法制出现在商周时期,故A正确;在秦汉、唐宋、明清时期之前已经出现宗法制,排除BCD。6.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正好体现的是宗法制度,排除C。商周时期的文字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A。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用,一是

7、“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青铜器的功用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排除D。抓住关键信息“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正好体现了历史传承的作用。选B。【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7.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 )A. 皇帝制度与世袭制B. 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C. 皇权专制与分封制D. 宗法制与郡县制【答案】A【解析】【详解】“朕为始皇帝,二世三世至于万世”说明是皇帝制度中皇位世袭的特点,体现出皇帝制度和世袭制,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制是地

8、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举措,故B项错误。分封制是秦朝以前实行,故C项错误。郡县制属于地方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8.谭嗣同一针见血的指出“两千年之政皆秦政也”,毛泽东也强调“百代皆行秦政制”。他们的观点A. 都强调了贵族政治世代相传B. 都认为秦朝政治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C. 都对秦朝的政治制度推崇备至D. 都认为君主专制是古代政治的本质【答案】B【解析】【详解】谭嗣同指出“两千年之政皆秦政也”,毛泽东强调“百代皆行秦政制”,两人都认为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故B正确;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A错误;谭嗣同指出“两千年之政皆秦政也”,是批判秦朝

9、的君主专制制度,C错误;两人都认为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无法体现君主专制是古代政治的本质,排除D。9.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其中履行监察职责的是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刺史【答案】C【解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中的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故答案为C项。刺史是汉朝设立的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的职位,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10.学者王亚楠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经济政治大权集中于一身,他就有无上的富、无上的

10、贵、无上的尊严,朕即国家”。材料中的“根本决定”应是A. 设立皇帝称号B. 规定王位世袭C. 分封子弟为王D. 推行郡县制【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项“根本决定”冲击了贵族政治,强化了中央集权,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而秦朝推行郡县制,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项正确。设立皇帝称号有利于加强君权,但与题干中“根本决定”不符,排除A。王位世袭制确立于夏启时期,当时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分封子弟为王与题干中“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不符,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点睛:解答本题主要根据题干中“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经济政治大权集中于一身”

11、并结合郡县制的历史作用进行分析即可知道答案。11.东汉政论家仲长统在昌言中指出:“汉之初兴,分王子弟,委之以士民之命,假之以杀生之权。”这一记载可以说明西汉初期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实现了选贤任能C. 实行了分封制D. 强化了郡县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汉之初兴,分王子弟”能够说明汉代实行过分封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初期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但由于分封的实行最终引发了严重的王国问题即“七国之乱”,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12.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

12、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考查的

13、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13.两宋一反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之道而行之,立足于收地方之权,而且颇为彻底。既“收其精兵”“制其钱谷”“削其支郡”“稍夺其权”,又按路分设帅(安抚使,掌兵民)漕(转运使,掌财赋)宪(提刑按察使,掌司法)仓(提举常平使,掌救恤)四监司以收夺州县诸权和监察地方官吏。这些措施A. 彻底消除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B. 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C. 将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D. 在加强中

14、央集权的同时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答案】D【解析】【详解】A项中“彻底”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削弱地方的权力,并非分割丞相的权力,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削弱地方的权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且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将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两宋削弱地方的权力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同时却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故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收其精兵”“制其钱谷”“削其支郡”“稍夺其权”,联系所学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影响分析解答。14.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代天

15、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这表明A. 监察官员位卑权重B. 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C. 监察机构庞大臃肿D. 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为正七品官” “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可知监察官员位卑权重,故选A;监察官员不属于地方行政官员,不掌握地方行政权,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监察机构庞大臃肿和行政效率,排除C、D。【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材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为正七品官”说明监察官员职位低,“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判断监察官员权力很大。15.元史高鸣传记载:元初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在元朝设A. 中朝B. 三省制C. 中书省D. 理藩院【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指出“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指的是设中书省替代原有的三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故C正确;中朝是西汉为加强君主专制而设立,A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