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模拟选课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8883927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模拟选课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辽宁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模拟选课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辽宁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模拟选课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辽宁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模拟选课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辽宁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模拟选课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模拟选课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模拟选课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模拟选课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60分钟试题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4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共80分)一、

2、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代“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才承认商王的统治地位,而西周的诸侯则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这表明西周A. 专制皇权得到加强B. 国家实现真正统一C. 分封对象只限亲族D. 政治制度逐步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西周通过血缘分封各地诸侯,管理广大国土,而诸侯也不像商朝那样因武力的压力而臣服于商王,因此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逐步完善,D项正确;专制皇权是秦朝才开始,故排除A项;西周时期的国家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故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西周的分封对象除了亲族

3、外还有功臣与先代的贵族等,故C项错误。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材料中王国维评价的制度是A. 分封制B. 禅让制C. 宗法制D. 礼乐制【答案】C【解析】【详解】“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指的宗法制利用父系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故C项正确;分封制是以血缘宗法关系进行分封的,材料强调宗法制,而不是分封制,排除A项;商周时期已经不推行禅让制,且材料也并不涉及禅让制,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礼乐制度的内容,而是强调按宗法制来分配政治权力,故D项错误。3.按照周代庙制,祖先的宗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

4、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凡是超出定制的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这表明周代A. 重视血缘凝聚作用B. 祭祀仪式规定严格C. 神权色彩异常浓厚D. 注重维护等级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说明不同身份的人所立宗庙规格是不一样的,这体现的是等级制度。“凡是超出定制的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也体现了周代注重维护等级秩序。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血缘凝聚的作用是什么,只是体现不同身份的人所立宗庙规格是不一样的等级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庙制,而不是祭祀仪式,排除B项;庙制的规定并不能说明神权色彩浓厚,排除C项。4.战国时期,

5、魏国的李悝、齐国的邹忌、秦国的张仪等都是执掌大权的卿相,但却出身寒微。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 世袭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 世卿世禄制度趋于瓦解C. 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确立D. 平民阶层掌握国家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出身寒微,却掌握大权,表明了世卿世禄制度趋于瓦解,平民也可以有机会步入权贵阶层,故B项正确;世袭制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都存在,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于秦朝,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几个人物虽然出身于平民,但并不能代表整个平民阶层已经掌握国家权力,这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5.秦始皇在全国进行各项标准化建设,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注意整顿各地风俗习尚。这些措施得以推行主要借助于A

6、. 君主专制的模式B. 中央集权的体制C. 严酷的法律制度D. 个人的雄才大略【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确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有条件和能力进行标准化建设,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故答案为B项;君主专制的模式、严酷的法律制度、个人的雄才大略对题干中措施的推行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ACD项。6.秦始皇始置,权重而秩尊。西汉沿置,以监察、执法为主要执掌,位上卿。此官职应该是A. 御史大夫B. 太尉C. 丞相D. 郡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秦始皇始置”、“以监察”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监察百官,故A项

7、正确;太尉是负责军事。丞相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并不监察官员。郡守是地方的行政长官,与材料不符。故排除BCD三项。7.西汉时期,主父偃提出了“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建议,后被武帝接纳并推行。这一政策旨在解决A. 宰相位高权重B. 北方少数民族威胁C. 王国势力膨胀D. 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答案】C【解析】【详解】“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指的是“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势力膨胀的问题,故C项正确;“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针对的是地方,而不是针对宰相位高权重,故A项错误;“推恩令”并不能涉及到北方少数民族威胁的问题,排除B项;“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与地方官员贪污腐败

8、无关,D项错误。8.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制度性因素是A. 世官制B. 军功爵制度C. 察举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C【解析】【详解】由“举秀才”“察孝廉”可知这是汉代的察举制,它的特点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按规定,他们都必须是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的人。而“不知书”“父别居”“浊如泥”“怯如鸡”都是在嘲讽察举的人才道德卑下、学识平庸。故C项正确;世官制主要流行于先秦时期。军功爵制度主要推行于战国时期,且通过军功能够选拔出有用之人,与材料中的现象并不符

9、。郡国并行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无关。故排除ABD三项。9.“刘彻(汉武帝)派他们去监督地方豪强、官吏,他们的地位很高,作用相当于钦差大臣”。此处“他们”的身份应是A. 监御史B. 枢密使C. 刺史D. 参知政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刘彻(汉武帝)派他们去监督地方豪强、官吏,他们的地位很高,作用相当于钦差大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为汉代的刺史,故C项正确;A项是从秦朝开始的,排除;B项是负责军事,排除;参知政事协助宰相处理中枢事务,故D项排除。【点睛】“刘彻(汉武帝)派他们去监督地方豪强”是解题的关键。10.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改称为凤阁、鸾台,并使低品级

10、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旨在A. 加强专制皇权B. 削弱地方割据势力C. 提高行政效率D. 扩大官员选拔范围【答案】A【解析】【详解】“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削弱相权,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增加宰相人数,主要是为了削弱相权,而宰相人数的增加并不一定能够起到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且也不是其主旨所在,故C项错误;材料与官员选拔范围的扩大无关,排除D项。11.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的

11、后者所指的是A. 科举制度B. 中外朝制度C. 三省六部制D. 节度使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中央官制中的三省六部制,故C项正确;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与材料中“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不符,故A项错误;中外朝制度是汉朝时期的制度,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节度使制度是地方的行政制度,无法“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故D项错误。12.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这种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 司法审判更加公正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 法律规定趋向宽松D. 地方政府职能改变【答案】B【解

12、析】【详解】材料表明,从汉代到宋代地方长官的权力在不断被限制与削弱,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强调中央集权的加强,司法审判更加公正并不是其本质反映,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法律规定的问题,只是强调地方长官的权限问题,故C项错误;地方政府职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长官权力受限,故D项错误。13.宋太宗曾经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 派文官出任州郡长官B. 设三司使掌管财政C. 设中书门下分管行政D. 设枢密院分掌兵权【答案】A【解析】【详解】北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防止藩镇

13、割据局面的出现,派文臣出任地方州郡长官。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均是中央官制的内容,对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有促进作用,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C、D项。1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表明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B. 古代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调整C. 中国古代并未实现高度集权D. 郡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提供从秦汉到明清地方的行政机构变化较大,极不稳定,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为维护统治,不断对地方机构进行调整,故A项正确;古代地方行政机构不断

14、调整,只是表面现象,而非材料所要体现的本质所在,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已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高度集权,故C项错误;郡县制的推行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项错误。15.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下列关于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实现了选官的绝对公平公正B. 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C. 有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D. 排除了贵族入仕的可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可知是指科举制,科举制按考试成绩作为选拔的标准,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不可能实

15、现绝对公平,排除A项;按考试成绩选拔,不一定是德才兼备,只能考查学子的才能,德行不在考核之列,排除C项;贵族同样可以通过考试入仕,故D项错误。16.明王朝颁布的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这一规定意在A. 维护君主统治B. 保证社会稳定C. 协调君臣关系D. 突出法律权威【答案】A【解析】【详解】“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这些都可以威胁到皇帝的统治,故这一规定是为了加强皇权,维护君主统治,A项正确;保证社会稳定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协调君臣关系,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维护君主权威而不是法律权威,排除D项。17.明代,成祖经常召内阁要员密议,批答则由其亲笔;正统年间,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成为内阁的专职。这表明A. 内阁逐渐取得最高决策权B. 丞相制度得以全面恢复C. 内阁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 内阁政治地位有所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成为内阁的专职”,可见内阁大臣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上升增强,D项正确;最高决策权属于皇帝,排除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