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6_2017学年高中一年级历史3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875388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洛阳市2016_2017学年高中一年级历史3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6_2017学年高中一年级历史3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6_2017学年高中一年级历史3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6_2017学年高中一年级历史3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6_2017学年高中一年级历史3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洛阳市2016_2017学年高中一年级历史3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洛阳市2016_2017学年高中一年级历史3月月考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格式河南省洛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选择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重已记载:“使五尺竖子棬,(牛鼻环),而牛恣(听任)所以之。顺也。”这证明A牛被牵引从事劳动 B牛被用作祭祀 C牛的饲养水平有所提高 D牛与人的和谐2、氾胜之书中写道:“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草生,有雨泽,耕重蔺之。土甚轻者,以牛羊践之,如此则土强。”此耕作方法A提高了农业复种指数 B反映了农牧业共同发展C说明牛耕技术已推广 D可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3、下列现象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特征的是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B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C均有无而通万物

2、 D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4、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A.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 B.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C.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 D.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5、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C.注重保证官营产

3、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6、明中叶起,松江“布被天下”的局面真正呈现出来,远销全国各地和海外。但是,江南的棉纺织行业却并未出现手工工场这种集中生产方式。究其原因,可能是A棉纺织业出现较晚技术不够成熟 B小农家庭副业是棉纺织业的主体C棉纺织品易损耗不能够集中生产 D棉花种植分散使集中生产成本高7、景德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都。明万历年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主要表明A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私营手工业生产规模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被私营手工业超越 D官营手工业生产逐渐走向商品生产化8、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

4、: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这主要是A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C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中国新经济因素的资本原始积累9、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A刺激消费,推动生产 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C重视农业,抑制商业 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10、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材料表明汉代A开始推行重农

5、抑商政策 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 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11、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 B江浙一带的农业转型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 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12、“ 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 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宋代东京 D明代苏州1

6、3、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A.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 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C.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 D.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14、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15、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导致这

7、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王朝更替频繁 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农民起义的破坏 D. 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16、从西汉初年开始,汉政府常常把一些豪强和富人迁徙到长安诸陵。其主要是为了A扩大统治阶层,巩固统治 B实现黄老思想,安抚人心C借用豪强和富人的经济力量 D抑制豪强和富人的势力17、“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朝贡贸易的弊端 B.外贸无利可图 C.倭寇日益猖獗 D.“海禁”政策18、自1894年以后到1913年的二十年间,进口机纱加强了攻势,除印纱外,还有日纱,

8、且国内近代纱厂兴起,产量已占进口纱的62.5%,这对棉农纺织户的自纺纱起了“釜底抽薪”的作用。以上现象说明A.列强在华设厂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C.“纺织分离”体现传统经济解体 D.“男耕女织”模式受到内外夹击19、19世纪4060年代,中国的传统手工业纺织业日益衰落,制茶、缫丝、皮革加工等手工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部分手工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B洋务运动中近代工业的崛起C自然经济解体的必然结果 D西方对工业原料的需求扩大20、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在中国创办的第一个近代化的军事工业,这里的“近代化”主要是指A生产资料 B生产

9、规模 C产品流向 D生产手段21、19世纪60年代的福建,“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需与外国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需购其修葺之料也”。材料主要反映了A.中国近代民用工业的兴起 B.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的束缚C.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D.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22. 到了15世纪,欧洲的商人和君主们越来越意识到,绕过穆斯林世界,开辟直接到达东方的商路,将大大增加香料和其它亚洲货物供应,带来巨额的利润。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是由于A.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 B.新式帆船与罗盘针的应用C.欧洲人对财富的狂热追求 D.一大批优秀航海家的涌现 23.“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

10、约四倍(在这场运动中)获利最大的是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新贵族,还有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这场运动( )A.引起了欧洲阶级关系的变动 B.使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C.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 D.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24. 下图反映新航路开辟后,人口、动植物及贵金属的流动方向。按移民、黑奴、玉米、白银的流动方向,顺序对应正确的是A. B. C. D.25.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是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欧洲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欧洲C.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太平洋欧洲D.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洲26. 公司的力量一书中如此表述:“在大航海时代带来的时代剧变

11、中,人类数千年来建立在亲友、乡邻关系基础上的传统商业组织,已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力和资金。商业合作必须跨越血缘和地缘,超越人格和亲情”,这段话反映了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 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经营方式转变A. B. C. D.27. 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B.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C.

12、商贸中心发生转移,英国经济发展迅速 D.圈地运动不断扩展,英国农民收入增加28. “他们在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打开了西下印度洋的门户的有利态势下,长驱直入,步步紧逼。1650年夺取好望角,1654年占领锡兰。当年的葡萄牙人由西向东蔓延而来,今日的他们由东往西席卷而去,控制马六甲海峡成为两个殖民帝国确立形成的终点和起点。”这里的“他们”指的应是A.荷兰人 B.法国人 C.英国人 D.西班牙人29. 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

13、主要原因是()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30. 17世纪英国商船上的水手都带着武器,此前典型的欧洲商船也都建造有可以架设火炮的平台,而荷兰人第一个建造出了一种仅能运送货物而不可装置火炮的商船,荷兰船几乎不装备武器。这样做A.使荷兰最终无法组建大型的商业公司 B.是因为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打击了荷兰的海上优势 C.使荷兰每一次远航的风险增加,但造船成本和运费也降低,利润大 D.是因为荷兰国际关系处理得好,无海盗威胁,同时也降低了造船的成本31. 1829年,卡莱尔在爱丁堡评论中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

14、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这说明A.纺织业生产方式根本改变 B.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 C.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 D.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2. “可以这样说,除了用轧锟抽出粗纱的想法可算得上真正的创造外,1800年以前棉纺技术的发明基本上只是把几个世纪以来大家知道的纺车构件连成新的结构罢了。”这一论述旨在A.突出技术发展的连续性 B.强调技术创新推动工业革命 C.体现技术革新的重要性 D.表明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33. 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原是一个殖民商业垄断公司,代表英国控制着英国与印度、香港等殖民地的商贸关系,后在1874年解散。东印度公司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