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_平时作业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825846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_平时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_平时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_平时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_平时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_平时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_平时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美术教育_平时作业(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第一次作业一、填空题: (每空 1 分,共 10 分) 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_空间_。 2、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_线条 、 形体 、 结构 和 色彩_。3、20 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 福禄倍尔) 、 蒙台梭利 )的幼儿教育思 ( ( 想及 (杜威) 的教育思想相继传入我国。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当时主要摹仿采纳的 是经由日本传来的 福禄倍尔 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4、1994 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 “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热情 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 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 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 和共享

2、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 (创造 ) 是这种教学的核心。 ”二、选择题: (每题 5 分,共 20 分) 1、美术也称_C_、_D_或_F_。 A、形体艺术 D、视觉艺术 B、影像艺术 E、民间艺术 C、造型艺术 F、空间艺术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_C_、_D_和_F_三大板块,它们各自独 立但又相互联系。 A 素描、 B 设计、 C 绘画、 D 手工、 E 色彩、 F 欣赏3、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_A_: A弗兰兹 西泽克 B福禄倍尔 C皮亚杰 D冈仓觉4、1923 年幼儿教育家_B_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 倡中国化的

3、幼儿教育。 A张雪门 B陶行知 C陈鹤琴 D蔡元培三、简答题: (每题 10 分,共 30 分)1、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 环节, 这种价值取向将美术本身及其功能视为首要的东西。 幼儿阶段是实现这种价值的最初 阶段,它为这种价值的完全实现打下了基础。而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则着眼教育, 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学 前 儿童美术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 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4、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艺术渗透整个教育,使幼儿能按其本 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 2、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化的迅速普及,美术教学媒体也越来越多样化,视觉的参照物也更丰富多彩。如: 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 影视图像等。 还有社会美术教育是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的延伸和补充, 除幼儿园、 家庭以外的社会机构和场所所提供的早期儿童美术教育形式如, 由国家和社会团 体举办的各种美术训练班、儿童美术技能大赛等,以及美术馆、博物馆、电视、电影、期刊、 画报等都能作为美术教育的特殊媒体起到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发 展个性。并且可以

5、自然的与艺术环境融为一体,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艺术、了 解艺术并爱上艺术。3、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有哪两种倾向,其内涵为何? 从奴隶社会到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美术教育是以存在重“艺”和重“技”两种倾向为 特色的。 重“艺”的美术教育浮泛于上层社会和文化人中,主要作为一种提升道德、陶冶性情的 精神文化活动而存在,基本的学习内容是绘画和书法,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师徒式的。 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沉落于社会中属于“匠”的一类人,此类教育以实用性为特征,包 括画、塑、铸、剪、刻、雕、磨。贴等,技艺特色浓郁。 四、论述题: (每题 20 分,共 40 分)1、谈谈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 学

6、前儿童美术教育赋予儿童自发的美术游戏以极大的教育价值, 使儿童能在这种具有明 显的审美特征的游戏活动中愉悦自己,满足自己,表现自己,使幼儿人格的“种子”通过美 术游戏这一自然生长的土壤得以发芽,为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学前儿童所具有的先天的艺术潜质,可以在适当的教育的激发和影响下得到很好的发 展。 而学前阶段是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关键时期。 学前儿童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过程充分 表现了他们的创造力。 而教师对这种创造性的美术作品的赞赏和鼓励必然会使儿童对美术创 作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更进一步地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儿童在视觉形象的欣赏、 表现和创造活动中领悟审美思想和审美形态, 从而逐步

7、完善自 己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学前儿童美术教 育可以作为学前教育“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的载体,也就是说,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教 育的目的是在发展独特性的同时,也发展个体的社会意识。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使幼儿能从美术的角度, 为在情感和思想上有资格介入人类心灵交 流的系统提供必要的准备。 (以上是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的基本框架,论述时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例阐述) 2、美国及日本当代儿童美术教育有何倾向? 美国:对于美国当代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和教育举措,1994 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 术教育国家标准可说是一个集大成的文件。 标准指出: “年幼的儿童

8、以极大的热情对视 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 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 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 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创造是这种教学的核心。他们学会用各种工具、过程和媒体进 行工作。他们学会在视觉天地的探究中协调他们的双手和头脑。他们学会选择,以强化观念 的交流。他们的自然好奇心得以促进,并习得意志力和持恒心的价值。 ” 日本:在当代,日本教育界认为,幼儿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活动,应把培养儿童 的个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 因此在美术教育中要特别避免教师固守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一定的 形式语言,而造成儿童单一表现的情况。美术教育赋予幼儿自我表现以很高的价值,在美术 教育中,透过艺术的教

9、育,结合造型基础教学。这两者的统合,可能是日本学前儿童美术教 育正在探索的路线。第二次作业一、填空题: (每空 1 分,共 10 分) 1、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分别是 涂鸦期 、 象征期 、 定型期 、 写实期 。 2、里德生平著作等身,最重要的著作是 通过艺术的教育 3、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 杂乱线 单一线、 圆形线 、命名线四种水平。 、4、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 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 涂抹阶段 、 装饰阶段 、 再现和表现阶段 三个阶段。二、选择题: (每题 5 分,共

10、15 分)1、 画架绘画与儿童人格的作者是:_B_。 A加登纳 B艾修勒和哈特薇克 C里德 D阿恩海姆2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 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_A _三个阶段。 A“涂鸦”期、“象征”期和“概念画”期 B“概念画”期、“象征”期和“涂鸦”期 C“象征”期、“涂鸦”期和“概念画”期3_A_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 系。 A遮挡式 B零乱式 C并列式 D多层并列式三、简答题: (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倾向是什么? 儿童画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依葫芦画

11、瓢的, 而是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 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这种现象不能完全归结为儿童的智力或绘画能力的水平较低,而 是归之于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简化倾向,即那种把外物形态改造为完美简洁的(或好的)图 形的倾向。 正是在这种倾向的支配下, 儿童画大都是二维的; 大都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这种倾向似乎毫不顾及原形,只以简洁为准。2、简述陈鹤琴先生的“刺激反应”说。 陈鹤琴先生认为, “小孩子喜欢画图,并不是内心有一种天赋的冲动,而是受了外界事 物的刺激,在他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于是他借画图表达出来。 ”陈鹤琴先生的观点从 根本上说是正确的。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没有外部事物

12、的刺激,就不会有 心理活动的内容。外部事物的刺激是儿童绘画的本源。 3、阿恩海姆是如何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 阿恩海姆从他的“知觉分化”理论出发,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理由:早期儿童由于知觉 尚未分化,其绘画样式十分简化。随着儿童的成长,其知觉能力不断分化,绘画样式也越趋 复杂。 在早期阶段, 儿童用圆表现的不只是人的头部, 而往往是整个人体。 随着儿童的成长, 会根据成人的要求指出人体的一些部位和器官, 但是, 儿童绘画的样式仍服从于其知觉分化 的水平,用圆和最简单的图形表现人体的各个部位。 四、论述题: (每题 15 分,共 45 分) 1、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

13、影响? 智能的定义:智能是一种处理讯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背景之下, 会被激活以解决问题或是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 加德纳提出以下八种智能: 语言智能和 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和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博物学 家智能。 艺术的三大特征是形象性、 情感性和审美性, 而他认为情感在人的智能方面起着主要作 用, 这三种智能与艺术活动有直接的联系。 此外在造型艺术中空间智能也是一种重要的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虽然认为每一种智能都是独立存在的, 但同时也认为人类个体在解决问题 和制造产品时,往往运用组合在一起的几种智能来完成,因此各自独立的智能之间,有着各 种各样

14、的联系。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教育改革进行整合,确立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质量观、 注重个性和发展的评价观、 智能培养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观和尊重学生智能结构的因材施教 的教学观,从而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实践多元智能理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2、儿童对色彩的选择和描绘有何特点? 儿童对色彩的选择是循序渐进的。3 个月的婴儿能分辨红,黄,蓝,绿等 4 种基本色; 3 岁4 岁的幼儿分辨红,橙,黄,绿,天蓝,紫等 6 种颜色的百分率为 97%,4 岁后达到100%。在颜色的细微区别能力在 4 岁后逐渐发展。4 岁前,幼儿可分辨基本色;4 岁后,幼 儿渐渐能区别颜色的深浅和色调倾向。 儿童对色彩的描绘可

15、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涂抹阶段。4 岁前,儿童摆弄画笔,用颜色涂涂抹抹,幼儿在探索和认识色彩。 初期一般单色,什么颜色都行;渐渐的,幼儿对一两种色彩产生了喜爱或讨厌的情感,开始 跟更多地选用他们喜欢的色彩, 而拒绝选用不喜欢的色彩, 画中出现的大都是是他们喜欢的 色彩。 第二:装饰阶段。经过第一阶段后,幼儿对颜色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于是,他们对色 彩产生极大热情,喜欢的色彩随之增加。在他们喜欢的色彩中又扩充进了橙,粉,天蓝,草 绿色等不喜欢的色彩也多起来,扩大到深蓝,棕,灰,土黄等色。他们画中的色彩也多起来 了,幼儿把自己认识和掌握的色彩到处运用,画面五彩缤纷,有了明显的装饰性。幼儿对色 彩的美感取决于各种色彩的知觉特征与个人性格特征之间的关联。 他们喜欢比较温暖明快的 红,橙,黄和绿,而不喜欢黑,灰,棕等色,这与幼儿活泼旺盛的生命力相一致。此时,也 有的幼儿开始将色彩同他们对事物的情感联系起来。 第三:再现和表现阶段。 大约在幼儿末期,一些幼儿有再现物体固有色的想法。例如:画 熊猫有黑和白色,画小鸡用黄色,他们意识到,不这样用色,不这样赋色,就画不像了。同 时,并不影响表现的真实性的情况下,幼儿还是尽其所愿地给形象赋色。 3、儿童画的透视及空间表现是如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举例说明。 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