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品)文言实词(1)

上传人:wm****2 文档编号:118805192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精品)文言实词(1)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教育精品)文言实词(1)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教育精品)文言实词(1)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教育精品)文言实词(1)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教育精品)文言实词(1)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精品)文言实词(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精品)文言实词(1)(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专题复习 实词推断实词推断 方法方法 八八 话说实词 不论是理解文言文内容,还是“理解并翻译文中 的重要句子”,最终也重要,那么,如何正确理 解和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 首先,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 其次,要掌握一批常用实词常用义项和用法 再次,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把知识转化为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掌握一些推断文言文 实词意义的方法 考察形式: 1、选择题 2、翻译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 推断词义)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 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 1、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人主有疾 (2)而亲贤

2、下士,推毂后进, 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5分) 但是亲近贤才,屈身交结士人,荐举后辈, 换 换 虽然位尊年高,连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2017全国2卷)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 , 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丰收 语境分析推断 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 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 言环境 内部语境 外部语境 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 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 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 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 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数量多 ;重要

3、,重视;赞美;多数,大都; 实足,只。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 ,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 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 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 是正确的。 练一练: 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 ,南迫洛阳。 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 详。 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所举应法,得其罪辜 (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释为“和着” “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告发、举报的符合法律 1下列句子

4、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远与恢素善 善:友好 B远本倜傥,尚轻侠 尚:崇尚 C视贫细如子弟 视:爱抚 D士类益以此多之 多:称赞 答案:C。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语境中应 选取的义项的判断能力,四个选项实词均为单音节 词语。“视”应为“对待、看待”之意 前四句的翻译为 “何远与萧恢的关系一向很好 何远本来风流倜傥,喜好行侠仗义 对待贫民百 姓如同子弟 士大夫们更以此赞赏他 ” 高考链接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杼相之 相:辅佐 B扌豕 l(攭攭) 崔杼之子扌豕 :挑拔 C景公与 陈无宇诛封(庆封地名) 诛:杀掉 D始而相与,久而相信, 卒而相亲

5、 与:结交 结合原材料,原文中有“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 相亲”句,可见“与”是个动词, 解释为“结交”是 正确的, 答案是C , 解释为 “讨伐(庆封)”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 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这里的“人事”是什么?只有探究一下下文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 事实和经验教训,即可理解为“人的作为” 。 齐武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 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 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 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 应当让他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

6、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必将有所成就。”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 黠儿”为褒义,故选B) xi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 课堂演练 “深”有“深厚” 之意,但联系下 文“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是“秦之遇 将军” 的具体表现,可见“深”为 贬义,应释为 “刻毒”。 2.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 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 ?”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 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 ,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 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 名大著。 请解析: 弄璋: 弄瓦: 2.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 一人偶冲道,缚至府

7、,问曰:“汝何业 ?”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 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 ,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 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 名大著。 请解析: 弄璋: 弄瓦: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二、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 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 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 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 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 词语的词性、词义。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 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 进行判断。如: 1.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

8、,由此,可推断“亡”与 “有”的意思也应相对,当“无”讲。另外,有时亦可 借助整齐的句式,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 这个词的正确意思。如 2.“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固”的含义 : 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推出“固”也 应为名词,可译为“险固的地势”。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4、 追亡逐北 (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被任用) 6、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7、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9、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族”字义同“灭”字) 求全责备求, 民殷国富富, 登峰造极登, 文过饰非饰, 扶危济困扶, 比肩接踵接, 怜香惜玉怜, 心驰神往驰, 惜爱惜、爱 往 向往 以 成 语 为 例 责 要求 对人或对人做的事 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殷富裕 造登上,到达 文掩饰 用漂亮的言词掩 饰 自己的过失和错 误 济扶助 比紧接着,紧挨着 含义相同相近: 党同伐异伐,攻击; 夙兴夜寐夜,晚; 寤寐求之寐,睡觉; 溯洄从之洄, 溯, 避重就轻就, 欲盖弥彰彰,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不躲避接近、趋向 不掩盖彰显 党,偏袒指结帮分派,偏 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夙,早;兴:起来;早 起晚

10、睡。形容勤奋。 。 寤,醒来 含义相反相对: 1、找并列结构(看哪部分与哪部 分并列) 2、找并列成分(哪个词跟哪个词并 列) 3、比较推断词义。 小结: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 者,秦也,非天 下也 拈轻怕重 言简意赅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观察下列句子,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 者,秦也,非天 下也 拈轻怕重 言简意赅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相同或相反相对) 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 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 ,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 1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

11、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 视其舟,则离败而胶 胶:搁浅。 B. 庭除甚芜 除:废弃。 C. 疆埸无侵削之虞 虞:忧虑。 D. 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条:整理 。 庑: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林黛玉进贾府 有讲到“厢庑游廊”) C.除:台阶 高考链接 C项,从语境看,该句是曾国藩批评“自东汉至隋”, “文人秀士”中“辞多俪语”的不良文风。根据与前句 “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的结构分析,可 知本句与前句中的“缀”当同属动词, 此处可译为“间杂” “夹杂”“穿插”等,答案是C 如初中课文口技中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用法 。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A

12、国藩陋甚,齿又益衰 齿:年龄 B若剖肺肝而陈简策 陈:陈述 C间以婀娜之声 间:间或 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薄:接近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 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其组合是有规 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 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 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 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位 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游泳”之意。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 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作宾语, 而“函”带这个宾语,由此可推知“函”此时 应

13、由名词(“匣子”)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 “用匣子装”。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 记) “使”是动词,很显然这个动作是由“人” 而不是“隶”发出的。这样“隶”只能作状 语来修饰“使”,是“像奴隶那样”的意思 。 例如: 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 ”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 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 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 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 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14、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答案:C 在句中作什么 成分? “樵”作“取”的宾语, 应为名词,指柴草。 高考链接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条: 整理。 “条”带有宾语“其言”,应该是 个动词。结合语境,把“他的话”一 条一条的分好,写在壁上。可以理 解为“整理” 。 四、联想推断法(联系所学过的 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 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 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 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 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高考链接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 “附”:“归附” 。 六国论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卫风氓 乘:登上、驾车、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