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中基word版最全笔记

上传人:dr****lb 文档编号:118777460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中基word版最全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医基础理论中基word版最全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医基础理论中基word版最全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医基础理论中基word版最全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医基础理论中基word版最全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中基word版最全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中基word版最全笔记(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导论何谓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的健康、疾病、预防的生命科学。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 集结于汉族地区 传统医学 (traditional medicine)中医学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何谓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中医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

2、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元气论Essential Qi Theory、阴阳五行学说Yin-yang Theory and Five Phase Theory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visceral manifestation 气血津液 Qi,Blood, Fluid and Humor 经络 meridian and collateral 体质constitution 中医学对人体病理的认识:病因cause of disease、发病occurrence of disease、病机 mechanism of disease 治则治

3、法 therapeutic principle and therapeutic method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学奠基、形成阶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理论的基础。晋、唐时期:学科分化、临床发展 专科专著问世,学科不断分化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学的专著。 医学教育规范化:设立太医署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突破 学派:金元四大家 (four medical schools)刘完素(刘河间)(寒凉学派 the school of co

4、ld & cool ) 主火论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张从正(张子和) (攻下派 the school of purgation ) “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李东垣(李杲) (补土派 the school of invigorating the earth ) “脾胃一虚,百病乃生”、 “健脾养胃”、“甘温除热”朱丹溪(朱震亨) (滋阴派 the school of nourishing yin )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明清以降:中医学的综合和集大成 集大成:集成性著作涌现 命门学说 温病学说形成 明吴又可:著温疫论一书,首先提出了“戾气”学说。

5、 清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三焦辨证”近现代:中西医结合 清末民国:中西医汇通 中西医现代研究第三章 古代哲学基础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元气论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第一节 元气论 元气论的形成与发展 元气论的基本内容 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举例 关于精气神学说元气论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世界本原的几种猜想 水地说() 太虚说() 原子论() 元气论() 元气论的形成与发展 气的本义气的引伸义元气论的基本内容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举例 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说明人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说明人体的生命现象和病理过程关于精气神学说 精的基本概念:泛指气。气

6、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气的精粹部分,构成人类的本原。 气聚为精 精化为气 精气生神 神驭精气阴阳学说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主 要 内 容 起源:日光的向背(朴素) 属性划分 特性 概念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举例属性划分:“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阳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明亮无形功能兴奋推动温煦阴静止内守下降寒冷晦暗有形物质抑制凝聚滋润 左为阳(升),右为阴(降) 背为阳,腹为阴 功能属阳,物质为阴概 念 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 分析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特

7、性 相关性 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普遍性 相对性 1.可分性 2.转化性(本质变化;属性变化) 3.阴阳通过比较分阴阳阴阳无限可分性阴阳交感相错(interac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 泛指阴阳两者应不停地进行相互作用 是万物产生和变化的前提条件 具体形式: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转化和胜复。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制约(the unity and opposi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 阴阳互根互用(interdependence between yin and yang) 阴阳消长平衡(waning and

8、waxing between yin and yang) 阴阳相互转化(重、极、甚)(inter-transforma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属性对立 (绝对的、无条件的) 阴阳制约:相互克制 (相对的、有条件的) 对立制约:阴阳平衡阳病治阴由于阴气虚而阳气偏亢的虚热证(阳病),治疗当滋其阴(治阴),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阴病治阳由于阳气虚而阴气偏盛的虚寒证(阴病),治疗当壮其阳(治阳),从而使阴阳平衡。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相互依存 是确定事物阴阳属性的依据; 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互用:相互资助 互根互用:消

9、长与转化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 阴阳互为消长 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平衡(动态平衡)阳 偏 盛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是指阳热偏盛,必消耗阴液而出现各种伤津、伤阴的病证。(阳指阳热,阴指阴液)阴 偏 盛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是指阴寒偏盛,必伤阳气,导致脏腑的阳气衰微而出现各种阳气不足的病证。(阴指阴寒;阳指阳气)冻疮 阴胜则寒面色苍白 阳虚则寒面色苍白阳虚则寒两颧潮红阴虚则热阴阳消长 阴阳对立制约 1.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2.此消彼长(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阴阳互根互用 1.此长彼长:补气生血,阴中求阳 2.此消彼消: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 泻其有余(实者泻之)

10、阴阳偏衰: 补其不足(虚者补之)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阴阳互损: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双补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四诊辨阴阳、八纲分类 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2.确定治则治法 3.归纳药物性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分析病理变化的规律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阴证转阳证;阳证转阴证阴阳偏衰阳 偏 衰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虚寒) 阳虚则寒阳 偏 衰阴虚阳亢阴虚则热(虚热) 阴虚则热归纳药物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阳温、热心甘(淡)升浮阴寒、凉酸苦咸

11、沉降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部位组织结构阳表、上、背、四肢外侧皮毛、六腑、手足三阳经、气阴里、下、腹、四肢内侧筋骨、五脏、手足三阴经、血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阴平阳秘 物质与功能 气血关系 气机运动五行学说 the theory of the five elements主 要 内 容 起源 概念 特性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生克(正常的协调平衡):1.相生 2.相克 五行生克异常 A、相生的异常:母子相及 B、相克的异常:五行乘侮(异常状态):1.相乘 2.相侮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五行归类 归类方法 1.直接归类:取象比类 2.间接归类:推演络绎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事物五行属性归类事 物 五 行 属 性 归 类 表自然界五行 人体五五五五五五季音味色化气方节五五五形五五变脏腑官体志声动 角酸青生风东春徵苦赤长暑南夏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商辛白收燥西秋羽咸黑藏寒北冬 木火土金水肝胆目筋怒呼握心小肠舌脉喜笑忧脾胃口肉思歌哕肺大肠鼻皮悲哭咳肾膀胱耳骨恐呻栗 五行生克 相生(母子关系) (inter-generation) 含义:生:资生、助长、促进、推动。一行对另一行具有资助的作用。生我为母,我生为子。 次序: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