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_

上传人:n**** 文档编号:118766452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性痢疾_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细菌性痢疾_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细菌性痢疾_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细菌性痢疾_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细菌性痢疾_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菌性痢疾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性痢疾_(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夏秋季常见肠道传染性疾病,病 毒,一、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故亦称为志贺菌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严重者可以出现感染性休克或者中毒性脑病。,病原学特征,志贺菌属细菌亦称痢疾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多有菌毛,无鞭毛及荚膜,不形成芽胞,有菌毛。依据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分为A、B、C、D四群,即志贺氏菌、福氏菌、鲍氏菌、及宋内氏菌,以及43个血清型(不含亚型)。,传染源 包括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短暂且不稳定。不同菌群及血清型无交叉

2、免疫,故易重复感染。 流行特性 全年散发,以夏秋两季多见。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流 行 病 学,发 病 机 制,痢疾杆菌进入胃,易被胃酸杀灭,未被杀灭的细菌到达肠道,正常人肠道菌群对外来菌有拮作用;肠粘膜表面可分泌特异性IgA,阻止细菌吸附侵袭。当机抵抗力下降,或病原菌数量多时,痢菌借助于菌毛贴附并侵入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在细胞内繁殖,随之侵入邻近上皮细胞,然后通过基底膜进入固有层内继续增殖、裂解、释放内毒素、外毒素,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和全身毒血症。,病理特征,1急性期菌痢 急性病变可累及整个结肠,尤其以乙状结肠与直肠为显著,呈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充血、水肿、出血点。外露或粘膜下

3、斑片状出血,肠腔充满粘脓血性渗出液,粘膜坏死脱落形成表浅溃疡,重症病例可见溃疡修复过程中呈干涸的烂泥坑样改变。,2慢性期菌痢 可有轻充充血和水肿,粘膜苍白增厚感或呈颗粒状,血管纹理不清,溃疡修复过程中呈凹陷性疤痕,周围粘膜呈息肉状,但肠壁因瘢痕组织收缩呈肠腔狭窄者属少见。,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4天,短者可为数小时,长者可达7天。根据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可以分为下列各型: 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高热伴发冷寒战;明显肠道症状;大便量少,迅速变为粘液脓血便;多于1周左右痊愈,少数转为慢性 2.轻型(非典型) 全身毒血症状轻;肠道症状轻,每日10次以下;稀便有黏液但无脓血;病程短,37日痊愈,

4、可转为慢性 3.重型 多见于老年、体弱、营养不良患者;急起发热,腹泻每天30次以上,为浠水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后期出现严重腹胀及中毒性肠麻痹;部分病例心肾功能不全 4.中毒性菌痢 儿童多见,起病急骤,突起畏寒,高热,病势凶险,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局部肠道症状轻或缺如。,(一)急性细菌性痢疾,1.急性发作型 此型约占5%,有慢性细菌性痢疾史,因进食生冷食物、劳累或受凉等诱因引起发作,腹痛腹泻脓血便,但发热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 2.慢性迁延型 发生率约10%,长期反复腹痛腹泻,大便有粘液血便,伴乏力营养不良等症状 3.慢性隐匿型 此型发生率约23%一年内有菌痢史,临床症状消失2个月以上,但粪培养可

5、检出痢菌,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病变,慢性细菌性痢疾,1.急性发作型 此型约占5%,有慢性细菌性痢疾史,因进食生冷食物、劳累或受凉等诱因引起发作,腹痛腹泻脓血便,但发热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 2.慢性迁延型 发生率约10%,长期反复腹痛腹泻,大便有粘液血便,伴乏力营养不良等症状 3.慢性隐匿型 此型发生率约23%一年内有菌痢史,临床症状消失2个月以上,但粪培养可检出痢菌,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病变,中毒性痢疾,辅助检查,1.血常规 急性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慢性期可有贫血。 2.病原学检查 确诊有赖于培养出痢疾杆菌。(确诊) 3.免疫学检查 快速诊断,但易出现假阳性反应 4.乙状结肠镜或纤维

6、结肠镜检查,治疗要点,急性细菌性痢疾 1.一般治疗 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轻度脱水且不呕吐者可用口服补液盐,严重腹泻呕吐者,需静脉输液。 2.病源治疗 (1)喹诺酮类 是目前治疗细菌性痢疾较理想的药,如诺氟沙星等。 (2)其他 磺胺甲基异恶唑、庆大霉素、阿奇霉素等。 3.对症治疗 高热用退热药及物理降温,腹痛剧烈者用解痉药(阿托品、颠茄)。,慢性细菌性痢疾 1.全身治疗 生活规律,适当锻炼,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进食营养易消化少渣无刺激的食物,积极治疗并存的慢性疾病。 2.病原学治疗 (1)联合两种不同类型的抗生素,13个疗程。 (2)药物保留灌肠法 3.对症治疗 (1)胃肠功能紊乱者:可用镇

7、静、解痉药。 (2)慢性腹泻已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者:可用微生态制剂,如乳酸杆菌或双歧杆菌制剂。,中毒型细菌痢疾 1抗感染 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静脉给药,待病属于情好转后改口服。具体抗菌药物同上。 2控制高热与惊厥 (1)退热可用物理降温,加1%温盐水1000ml流动灌肠,或酌加退热剂。 (2)躁动不安或反复惊厥者,采用冬眠疗法,氯丙嗪和异丙嗪12mg/kg,肌注,24小时可重复一次,共23次。必要时加苯巴比妥钠盐,5mg/kg肌注,或水合氯醛,4060mg/kg次,灌肠,或安定0.3mg/kg/次,肌注或缓慢静推。 3循环衰竭的治疗: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主要有:扩充有效血容量;纠正酸

8、中毒;强心治疗;解除血管痉挛;维持酸碱平衡;应用糖皮质激素。 4防治脑水肿与呼吸衰竭,预防措施,(一)管理好传染源 早期发现患者和带菌者,早期隔离,直至粪便培养隔日一次,连续23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早治疗,彻底治疗。对于托幼、饮食行业、供水等单位人员,定期进行查体、作粪便培养等,以便及时发现带菌者。对于慢性菌痢带菌者,应调离工作岗位,彻底治愈后方可恢复原工作。 (二)切断传播途径 对于菌痢等消化道传染病来说,切断传播途径是最重要的环节。认真贯彻执行“三管一灭”(即管好水源、食物和粪便、消灭苍蝇),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严格贯彻、执行各种卫生制度。 (三)保护易感人群 痢

9、疾菌苗疗效一般不够肯定。近年来主要采用口服活菌苗。有人创用志贺菌依链株减毒活菌苗口服,可产生IgA,以防止痢菌菌毛贴附于肠上皮细胞,从而防止其侵袭和肠毒素的致泻作用。保护作用仅有6个月。国内有的采用X线照射及氯霉素或亚硝胍诱变等不同方式获得减毒变异株,用于主动免疫,已获初步效果。,二、霍乱,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它可以引起流行、暴发、大流行 甲类传染病(2小时内完成网报工作),临床表现,一、临床分期 1.泻吐期 2.脱水虚脱期 3.反应期及恢复期 二、临床分型 1.轻型 2.中型 3.重型 4.干性霍乱(中毒型霍乱),潜伏期:通常为1-3天,可以从几小时-5天。 大约有2-5%

10、感染的人发展为严重的水样腹泻,呕吐和脱水,临床表现,腹泻在先,呕吐在后 大便性状:黄水,米甘样 气味:无粪臭,可有腥味 次数:十几次不可计数 性质:无痛性 呕吐:无恶心先兆 体温:常低于正常 常有腿部痉挛性疼痛,严重者在腹部、胳膊、或腿有痉挛性疼痛。,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水生动物亦可有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 霍乱病人排菌时间一般为5-14天,每毫升粪便含有107-109个霍乱病菌,是重要的传染源。 带菌者包括潜伏期、恢复期、慢性带菌及健康带菌,也是重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粪-口传播途径。其中常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传播引起散发病例。 经水传播是最主要途径。如果饮用水遭污染常引起暴发流

11、行。,人群易感性:不分种族、性别和年龄,人群普遍易感,且隐性感染多,而显性感染少,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能产生抗菌和抗肠毒素抗体。 预防接种霍乱菌苗后可使机体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保护率低,有效时间短。,诊断,1.具备下述条件之一者可诊断为疑似霍乱: 凡有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泻水样便,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的首发病例,病原学检查尚未报告; 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并发生吐泻症状,但无其他原因可查者。,2.确诊标准:符合下列3项中一项者即可诊断为霍乱。 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阳性者。 霍乱流行期间疫区内人群凡有霍乱典型症状,但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

12、双份血清抗体凝集试验效价有4倍以上增高或杀弧菌抗体有8倍以上增高者 病原检查中,在首次粪便培养出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前后各5日内有腹泻症状者及接触史,可诊断为轻型霍乱。,治疗,治疗原则:按肠道传染病隔离,直至症状消失后6日,并隔日粪便培养1次,连续3次,阴性者可解除隔离。根据病人呕吐情况给流质或禁食。静脉或口服补液并纠正电解质。对症治疗,并辅以抗菌药物或抑制肠道分泌药物。,预防,1.控制传染源 发现病人,尽早严格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应严格检疫5天,并给予预防性服药。 2.切断传播途径 改善环境卫生,加强饮水消毒和食品管理。对病人物品和排泄物严格消毒。杀蛆灭蝇。 3.保护易感人群 霍乱菌

13、苗的接种对于降低人群发病率有一定效果,但保护期只有36个月。口服菌苗免疫时间短,价格较高,目前还不能推广应用。,轮状病毒肠炎,2014年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概述,1.轮状病毒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2.病原体主要是通过粪-口传播 3.病程大多较短。是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可发生流行或大流行。 4.轮状病毒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性传染病。,病因,1.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病毒基因组为11片段的双链RNA。 2.主要结构蛋白-VP4、VP6和VP7。 3.VP6为群和亚群的特异性抗原。轮状病毒群特异性抗原内壳蛋白VP6分为A、B、C、D、E、F、G七个群。 4.A、B、

14、C群既感染人类也感染动物,D、E、F、G群只在动物中发现;B群主要感染成人,C群主要引起散发病例。 5.A群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最重要的病毒。,流行病学特点,1.轮状病毒对理化因子有较强的抵抗力。(561小时不能灭活,PH3-10环境保持稳定耐酸,不宜被胃酸破坏,-20可长期保存) 2.在自然界及物体表面可存活较长时间。(室温下可保持感染率7个月) 3.耐酸、耐碱。55,加热30min或甲醛可使其灭活。,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源:患者、无症状者及带病毒者。42%的RV感染是无症状的。 传播途径:轮状病毒污染的水、土壤、食物、日用品、空气飞沫及人与人密切接触等进行传播。 轮状病毒在自然界及婴幼儿中广

15、泛传播,防不胜防!,临床表现,1.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4岁以上少见。 2.好发秋冬季 3.经粪口途径传播 4.大便特点表现为次数多、量多、水分多、呈水样或蛋花样 5.常并发脱水,多为等渗性脱水,及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6.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7.为自限性疾病,潜伏期1-3天,病程约为3-8天,治疗方法,1.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病毒唑)。 2.胃肠粘膜保护剂 常用的肯特令和蒙脱石(思密达) 3.有培菲康、丽珠肠乐、金双歧,属双歧杆菌制剂 4.补充锌,纠正和预防人体锌的缺乏,从而激发和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5.其他支持和对症治疗 对于营养不良患儿宜对症补充微量元素、微生物C等。 6.抗生素的应用 一般不用抗生素,应用抗生素不利于疾病恢复。对重症患者,可以适当选用抗生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