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及答案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118750488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及答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一一、判断题1、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 )正确 错误2、论语是“四书”之一。( )正确 错误3、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正确 错误4、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正确 错误5、“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正确 错误6、大乐必繁,大礼必复。( )正确 错误7、“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正确 错误8、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正确 错误二、单项选择题9、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 C )A.设置一个官

2、僚机构安插冗员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C.善民心,易风俗D.提升国家形象10、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体现的教学艺术是( B )A.自主学习B.量力而精C.愉快教学D.尊重个性11、“乐”的起因是:(A )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B.是由不同是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12、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 D )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13、“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3、,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选读)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 B )A.重要B.严格C.以为重D.重视14、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C )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1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 D )A.教育思想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D.民本思想16、“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那一句( C )A.少年强则国强B.少年胜则国胜C.少年富则国富D.少年雄则国雄17、先王治乐的原因是( A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B.教人民欣赏音乐C.给人民带来快乐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18、“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 D )A.大学B.易经C.论语D.礼记19、梁启超

4、的籍贯是( B )A.广西B.广东C.浙江D.福建2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21、“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 D )A.大学B.易经C.论语D.礼记2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 B )A.官府B.学校C.家庭D.社会23、小疑则小( C )A.智B.聪C.悟D.愚24、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 B )A.朱熹B.王阳明C.韩非子D.黄宗羲25、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 B )A.安详B

5、.怨恨C.愤懑D.欢快26、“学而优则仕”概括了( A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27、“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体现出的教学原则是( D )A.可接受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28、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 A )A.王夫之B.梁启超C.顾炎武D.黄宗羲三、多项选择题29、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 ABC )A.耳聪

6、目明B.血气和平C.移风易俗D.以欲忘道30、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 AB )A.孟子B.论语C.学记D.荀子31、明清三大学者是( ABC )A.黄宗羲B.顾炎武C.王夫之D.张之洞32、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是( ABD )。A.量力而精B.因材施教C.知行合一D.学贵自得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二一、单选题1.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里“少年”应理解为( B )A. 年龄小的人 B.有志的青年 C. 没有志气的人 D.不懂事的人2.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 A )A. 王夫之 B.梁启超 C.顾炎武 D. 黄宗羲3.“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

7、的下句是( C )A.少年强则国强 B.少年胜则国胜 C.少年富则国富 D.少年雄则国雄4.黄宗羲认为( A )是教学最基本的原则。A.获取知识 B.重视学生 C. 重视教师 D.重视教材5.小疑则小( C )A.智 B.聪 C.悟 D.愚6.王夫之被世人称为( A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7.“国民教育之道之端”中“道”的意思是( A)A.途径、方法 B.道路 C.修道 D.道理8.“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 C )A.滋润 B.滋味 C.滋长 D. 滋补9.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 B )A.行愈远 B.思愈远 C.行愈高 D .教愈好10.

8、关于教与学的认识,不是王夫之观点的是( A)A.教师可以强迫学生学习 B.学生应该自我勉励C.教师既要善教又要善学 D.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11.顾炎武与黄宗羲和( D)合称明清三大学者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王夫之12.王夫之所说的“善教者”就是( A)的老师A.知识渊博 B.人品高尚 C.逼学生学习 D.使学生乐学 13.在( B)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A.四书训义 B.尚书引义 C.习性诸论 D.书院14.王夫之谈教学原则注意对( C)提出相关要求A.教师 B.学生 C.教学双方 D.家校15.在知与行的认知上,王夫之的观点是( A )A.行先知

9、后,知行并进 B.知先行后 C.知行合一 D.知行分离16.“苟非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以终日”语出(A)A.习性诸论 B.书院 C.尚书引义 D.四书训义17.顾炎武和( C )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A.王夫之 B.梁启超 C.黄宗羲 D.康有为18.黄宗羲倡导的基本教学方法是( C )A. 自学 B. 讲解 C. 讨论 D.探究19.黄宗羲的籍贯在(B )A. 江苏 B. 浙江 C. 上海 D. 福建20.“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D )之口A. 王夫之 B. 顾炎武 C. 谭嗣同 .D黄宗羲21.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 A )A. 适用 B. 背经 C. 明理 D启智2

10、2.黄宗羲大胆地对( D )进行了革新A. 教学目的 B. 教学方法 C.教学手段 D.教学内容23.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 A )A.培养人才 B.改变世风 C. 匡扶政治 D.传承知识24.梁启超认为磨练人格的最高学校是( C )A. 正规的学校 B. 和美的家庭 C.人生的苦难 D.安定的社会25.梁启超认为一个人要有成就,必须在( B )树立奋斗目标A.青年时代 B.儿童时代 C.中年时代 D. 出生之时26.梁启超认为( B )是维护天下安定的公开利器A. 舆论 B. 法律 C. 报刊 D.专制27.为了培养新民,梁启超最为重视的教育活动是( C )A. 私塾教育 B.家庭教

11、育 C. 社会教育 D.特殊教育28.梁启超说:救亡图存、教化愚昧,都必须以( D )为本源A.强化专制 B.扩充军队 C.对外修好 D.学校教育29.( A )倡导了“诗界”和“小说界”革命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30.王夫之关于教与学关系的正确认识是( D)A. 教可以代替学 B. 学可以代替教 C. 教比学重要 D. 教是为了学31.黄宗羲被学者尊称为( B)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32.梁启超在欲强中国必兴学校中指出救亡图存必须以( D)为本源A.和平谈判 B.制度改革 C.武装革命 D.学校教育33.下列哪部是王夫之的著作(A

12、 )A.习性诸论 B.取士下 C.学校 D.取士上34.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强弱、存亡取决于( C)A.当权者 B.少数优秀人才 C.国民素质 D.人口多少35.梁启超的国民素质教育观应理解为( C)A.提高领导者的素质 B.提高学校的地位 C.提高国家公民的素质 D. 增加人口的数量36.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三种,其中没有(D)A.特殊教育 B.社会教育 C. 学校教育 D. 家庭教育37.王夫之所说的“先天之性”不应理解为( B )A.自然之质 B.后天的学习 C.耳鼻口的功能 D.遗传的天性38.黄宗羲和( B )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A.梁启超 B. 顾炎武 C.黄宗羲 D.康有为39.“学校,所以养士也。”中“士”理解为( D )A.勇士 B. 战士 C.人民 D.人才40.在对老师职责的看法上,与韩愈最为接近的是( D )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41.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包括( A )A.广师说 B.取士下 C.学校 D.取士上42.黄宗羲认为( B )是成才的必然途径A.穷经 B.致知 C.适用 D.独创43.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书院和( C )A.广师说 B.取士下 C.习性诸论 D.取士上44.王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