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全册))_151_两种电荷教(学)案_(新版)新人版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748791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全册))_151_两种电荷教(学)案_(新版)新人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物理((全册))_151_两种电荷教(学)案_(新版)新人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年级物理((全册))_151_两种电荷教(学)案_(新版)新人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九年级物理((全册))_151_两种电荷教(学)案_(新版)新人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九年级物理((全册))_151_两种电荷教(学)案_(新版)新人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全册))_151_两种电荷教(学)案_(新版)新人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全册))_151_两种电荷教(学)案_(新版)新人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电流和电路1、 课标对本单元的要求: 1、 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 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3、 会使用电流表。 4、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5、 知道电流。 2、 说本单元教材: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以及科学研究中,存在着许多与电路有关的问题,因此它既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又是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的必备知识。但对电的认识和理解还是个谜。本章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简单现象切入,从认识电路到电路的不同

2、连接方式,初步建立电流的概念、电流的测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本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学生掌握本章的知识技能,能否学会识别电路、连接电路、会画电路图、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将直接影响到下面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然而本章又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电路的连接、第一次进行物理作图、第一次使用电表、第一次在不同连接的电路中探究物理量(电流)之间的电量的规律。难点突破: (1) 识别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方法 电路的识别,要抓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征,不能单从电路的形状上判断,介绍四种电路识常用的方法:(1)定义法:如电路中各元件是逐个顺次首尾相连的,

3、此电路就是串联电路,若各元件(用电器)“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两点间(“首”即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那一端,“尾”即为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此电路就是并联电路。 (2)电流法:电流法是识别串、并联电路最常用的方。所谓“电流法”就是在识别电路时,让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经过各用电器回到电源负极,途中不分流,电流始终是一条路径的,这些用电器的连接方式就是串联;如果电流在某处分为几条支路,若每条支路上只有一个用电器,电流在电路中有分有合,则这些用电器之间第连接方式就是并联。 (3)拆除法:拆除法是识别较难电路的一种重要方法。它的原理就是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互相影响,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互不影响。我

4、们知道,在串联电路中,拆除任何一个用电器,其他用电器中就没有电流;在并联电路中,拆除任何一个用电器,其他用电器中仍有电流通过。所谓“拆除法”,就是基于这两个特点,逐个拆除电路中的用电器,根据电路中其他用电器中有无电流通过来识别电路的方法。这种方法思路简单,易学易懂。 (4) 节点法:所谓“节点法”就是在识别不规范电路过程中,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中间没有电源、用电器、导线两端均可以看成同一个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两端的公共点,具体做法是:在电路图或实物图中用字母标出节点,相同节点可写作同一点,再找出各节点间的原件,画出规范的电路图。 (二)如何连接实物图 在解答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的题目时,首先要

5、弄清楚用电器的连接方式。如果是串联电路,根据电流流向将原件(电压表除外)依次顺序连接;如果是并联电路,先连接原件多的一条路,然后将元件少的一条路并联接入;最后把电压表并接在待测电路的两点间。 (三)如何简化电路 识别串并联电路是学习电学的基础,当在电路中接入电表后,又是会使电路变得复杂难辨,电流表的内阻很小,接入电路中可视作导线;电压表的内阻很大,接入电路中可视作开路。去掉电流表,并用导线代替它连入电路;去掉电压表,使所在电路开路。这两种去掉电表的方法都不会改变电路结构,因此,用去表法简化电路,对识别串并联电路时很简洁明快的。 三、说建议 建议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观察法:通过生活实际现象和

6、演示实验等创设情景,让学生观察,产生质疑,提出问题。 2.演示法: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是教师的正确接线对学生起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3.实验探究法:通过对串、并联电路电流的关系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科学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4.阅读讨论法: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想想做做”、“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内容处理建议: 1. 电路、实物图连接的教学方法。 对初学电路的学生,正确画电路图和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是学习电学的基本功,教学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1)画好元件

7、符号;(2)正确认识元件;(3)连接顺序; 2. 做好第一个电学学生实验。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学生做的第一个电学实验,它对学生具体认识串、并联电路特点,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技能有重要的作用。 (1)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 (2)做好指导,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不留后患。 3.完成“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的实验。实验时培养学生对一些简单的电路故障进行分析:接触不良、短路、电流表的接线柱接反、电流表量程选择不合适。第十五 单元 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 备课教师:$ 上课教师:$课题:第1节 两种电荷教学:目的1、 理解摩擦起电现象。2、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

8、律;认识验电器的构造及作用;认识电荷电荷量及其单位。3、 能区分导体和绝缘体。重点:难点:关键: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实质。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学情分析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可通过学生小组展示摩擦起电现象小组分析的方式展开教学。电荷在金属中定向移动学生理解起来也较抽象,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动画展示展开教学,便于学生理解。教法学法演示法、讨论法、类比法教学准备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尺,验电器,支

9、架,带绝缘皮铜导线,碎纸屑步骤: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课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学情预设: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刻度尺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和头发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学习完本节内容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二、学导并举、约20分钟(一)电荷1、摩擦起电现象 学情预设: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教师提问)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使

10、物体带电还有什么方法? (教师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就叫做摩擦起电。 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教师补充:还有接触带电和感应带电的方法 2、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分析: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 演示实验:(1)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

11、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设计意图:学生利用身边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实验的效果。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可为后面学生探索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情预设:学生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可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可用“-”表示。归纳: 1). 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

12、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做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设计意图:认识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3、验电器及电荷量的概念学情预设:观察实物知道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1)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A)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B)用验电器来检验。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 所带电多少

13、 不同。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验电器。师生归纳: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学情预设:学生演示实验: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带正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大。设计意图:学生亲自体验实验的乐趣。2)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14、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2) 原子的结构 元电荷4、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3)元电荷:最小的电荷。中和: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教师介绍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的,介绍原子的结构,也可配合课件形象讲解,给学生具体的印象和模型,让学生知道电子是带有负电最小电荷的粒子,叫做元电荷,介绍原子呈中性的原因,引入“中和”的概念。(3) 、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教师演示实验: 1)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

15、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2)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导 体:善于导电的物体。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如果用绝缘体包裹金属棒和直接用手拿金属棒做实验,比较现象的不同,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讨论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借助于学生日常经验举出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设计意图:此节主要为学生思考摩擦起电原因铺下伏笔,并且使电荷的概念更具体化。三、当堂训练,约13分钟1、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 )A伏特B、欧姆C、库仑D、瓦特2、有甲乙丙三个带电体,甲物体排斥乙物体,乙物体吸引丙物体。如果丙物体带正电,甲物体带哪种电?3、金属锡的原子核带有50个大小与电子电荷相等的正电荷,它的原子核外有多少个电子?这些电子总共带多少库仑的电荷?为什么金属锡对外不显电性?四、总结提高,约3分钟学生总结,给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