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教育体系创新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8747553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7.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教育体系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教育体系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教育体系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教育体系创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教育体系创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教育体系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教育体系创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教育体系的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人才是缔造社会、改变社会的主体,要实现社会和谐,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中人才资源的丰富性和质量性。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就业教育体系,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成了当前我国高校承载的重大历史使命。一、当前我国人才培养和利用的不和谐现状(一)从“就业难”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不和谐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中的优质资源和社会就业人群中的优势群体,大量进入就业市场将带来存量资源的增长并大大改善劳动力素质,其就业本不应成为太大的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我国社会转型过

2、程中,由于加入WTO带来的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教育市场的变化和后工业化社会对行业和职业的影响以及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期等,我国的就业市场出现了中高端人力资源有效供给不足、低端劳动力市场呈现结构性失业、就业压力和矛盾叠加等不和谐问题,高校毕业生的稀缺程度在连年下降。2003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明显加大,待就业数不断增加,毕业生整体的求职成本和时间也在扩大和延长。考虑到职工工资增长、通货膨胀等因素,大学毕业生整体的薪酬水平更是明显下降,“就业难”成了不争的现实。(二)从“逆淘汰”看我国社会人才利用的不和谐由于当前社会呈现为“经济低质、教育低能、制度低效”的恶性循环,使某些真正的高素质

3、人才或因无用武之地磨成庸才,或因无法忍受而离去,从而形成一种“逆淘汰”。我国人才战略执行出现偏差,人才利用效率不高,人才浪费触目惊心。一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指出,“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人才高消费趋向,成为当下人才浪费最典型、最普遍的方式。另一方面,中国本土高素质人才短缺的问题,将使那些已经在华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及向海外扩张的中国企业遇到困难,企业越来越难在关键的服务和管理职位上找到合适的员工。二、我国人才资源培养与利用不和谐的原因分析我国呈现大学生就业难和人才利用效率低的不和谐现象,既有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管理和培养问题,也有

4、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的社会体制和环境问题。(一)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角度看,主要原因有:1、教育模式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经济转轨过程中,为经济服务的教育模式转变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致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因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对新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而未能获得所期望的就业职位。这一情况在大学扩招后进一步被放大,使得就业问题更加严重。2、高校教学模式和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受体制影响,大学无法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及招生数量,必然“生产”出许多不受市场欢迎的待就业毕业生。3、大学培养出的创新人才严重不足。教育部前部长周济在出席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时说,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虽然在国际上有着

5、良好的声誉,但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培养出的创新人才还严重不足。4、大学缺乏系统全面的就业指导教育。一些高校就业教育和就业管理服务资金缺乏,没有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不能建立强有力的就业指导和开发机构,也不能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更谈不上开拓广泛而巩固的就业合作基地。5、目前高校的投资融资体制客观上造成学校重招生轻就业。学校招生数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对学校的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以及学生交纳学费的数量。6、大学内部管理异质化尚无匹配的理论和实践指导。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学办学规模扩大、功能复杂化,大学结构呈现出与传统学术主义不同的异质性特征,一些事务的管理需要类企业行为来分析实践,但目前尚

6、无适宜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方案。7、高校毕业生就业综合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当前,高校及大学生本人忽视深层次影响未来就业的行业要求的实践能力和核心胜任素质(非智力)培养,致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复合型的高级人才供不应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8、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急需引导和帮助。帮助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其就业问题,促进大学生、经济、社会三方面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办法。但据清华大学创业中心调查,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成功率只有2%-3%,创业教育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观察(GEM)统计的平均水平。我国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没有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能力

7、准备和素质准备。9、高校毕业生的国际就业竞争力亟待开发和培养。著名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在日前公布的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中指出,虽然中国大学生的数量是美国的2倍多,但只有不到10%能够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10、大学生的诚信监督体系需要建立和巩固。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违约率逐年上升。违约破坏了大学生、高校的信誉,增加了用人单位的劳动量和招聘成本。(二)从高等教育系统外部角度看,主要原因有:1、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环节看,硬件设施落后、信息不畅、条块分割等影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运作模式不完善、运行机制仍待健全。2、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效益角度看,当前高等教育入口和教

8、育过程的计划性质与出口的市场性质产生了严重对立,毕业生就业出口不畅,降低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资源配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体意愿看,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高校、毕业生及其家人等四大市场主体都履行好应有的职责。4、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吸纳能力看,需要大量人才的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吸纳渠道不畅。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教育对策高校承担着为和谐社会培养优质人力资源的重要使命。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帮助毕业生充分幸福就业、促进社会和谐。(一)抓理念沟通与管理创新,营造和谐氛围1、确立新角色理念新形势下,传统的就业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9、已无法适应。高校应紧紧抓住生源录取、人才培养、健康教育、职业指导、跟踪研究等关键环节,扮演好时代赋予的新角色。一是做杰出的采购员:面向市场需求办学,制定合理的招生计划,录取优秀生源。高校首先要根据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参考本校近年毕业生就业状况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及时制定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与招生计划,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变化;其次,通过各种途径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积极争取优秀生源加盟,提高“原材料”质量。二是做个性的引导员: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提升毕业生综合竞争力。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服务机制。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提升毕业生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把知识传授、

10、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有机统一起来;充分考虑学生进入社会后的适应性、发展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适应社会竞争的本领。三是做慈爱的关怀员:健全健康教育体系和安全维权体系,帮助毕业生顺利进入职场。高校要以职场需要的身心素质和意识能力为标准,加强大学生健康素质教育、诚信教育、劳动维权和信息甄别能力教育,缩短毕业生的职场适应期。四是做优秀的营销员:建立强大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更新就业指导服务观念,加强就业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提升工作层次和水平,以“科学预测、提前准备、主动出击、长期联系”为原则,创建良性运行机制,加大就业服务力度,做到促进供需双方沟通,实现“人职匹配”最大化;提

11、高学生的就业力,以市场促进就业、推进学校改革;提高就业率、供需双方对指导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毕业生对职业的幸福感。五是做开明的研究员:注重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建设就业专门学科。第一,要建立就业工作跟踪制度,整合利用毕业生资源。高校要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制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分行业建立典型的用人单位人才动态信息管理库和反馈信息资料库,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并及时向学生发布最新就业资料和发掘就业机会。在校内开展新生的就业启蒙教育,建立学生的个人发展档案,进行全程跟踪调查,建立一套完整的资料积累,毕业后继续进行跟踪服务,使大学生就业工作进入一个动态的循环反馈系统。同时,坚持

12、开展新生的就业启蒙教育,建立学生的个人发展档案,进行全程跟踪调查,建立一套完整的资料积累,毕业后继续进行跟踪服务,使大学生就业工作进入一个动态的循环反馈系统。第二,要开展就业理论研究,寻找内在规律,提高科学预测、决策水平。高校要鼓励专兼职就业工作者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调查的、实验的方法开展不同水平的研究,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营销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等多学科角度探索就业与教育、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等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现状、研究规律而预测未来,指导工作,提高工作成效。2、建立新人力资源理论新时期,应扩大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和外延,视全校师生员工为人力资源。并从就业视角出发

13、,把大学生就业指导看成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从学校人才发展战略的整体规划和变革的角度来解决大学生、研究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问题,建立学校教育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理论,并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人力资源规划和发展的沟通平台。中科院时勘博士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水下冰山”理论指出,水上可见部分包括国家目标、市场竞争、政策、设备、资金、生源、就业、成果等,是容易改变和发展的,水下深层部分包括领导行为(管理决策等)、组织形象(视觉,理念,行为等)、学生和员工管理(选拔,培训,激励等)、绩效管理、薪酬设计、人的适应和发展等是学校提高竞争力和学生成功就业的核心内容,却往往难以改进和发展。据

14、此,高校要开展大学生职业培训,促进毕业生成功就业,需先行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战略规划,设计以战略规划、职位分析、招聘安置、培训发展、绩效管理、薪酬设计、生涯设计、变革创新等主要工作项目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整体框架体系,重点做好水下深层部分工作,以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毕业生成功就业胜任素质。(二)抓人才培养与品牌特色,发展和谐事业1、实施人才分层教育和全面培养相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就业的竞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要实施人才分层教育和全面培养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成就事业。一是根据毕业生成功就业胜任素质和社会支持系统以及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整体战略规划等内

15、在发展要求抓好人才区别培养。高校要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加强市场调查与分析预测,实行长短线专业人才区别培养方案,把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分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特别要突出专业知识、技能(行业要求)和深层次的影响未来就业的核心胜任素质(非智力)要求,建立从入学、教学、实习到就业全程的教育培训规划系统,并按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能力量身设计课程体系,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与提高,为大学生成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存在的与教育相关的深层问题等外部社会反馈构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能力强。当代大学生要学会鉴别知识,敢于抛弃知识,善于转化知识,用智慧统帅知识,才能在现实社会中靠自己的实力生活,用自己的能力赢得胜利。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毕业生知识沉旧转化率低,毕业生自身的就业指数弱,能力危机带来市场配置成功率低等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问题,因此,必须转变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内外联动,积极构建一个从创业教育到创业服务到创业扶持的层次性、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精神培养与创业教育融合,确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基本素质为核心的新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