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问题和辅导

上传人:ap****ve 文档编号:118733530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5.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心理问题和辅导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学生心理问题和辅导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学生心理问题和辅导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学生心理问题和辅导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学生心理问题和辅导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生心理问题和辅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心理问题和辅导(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主讲:张静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学生心理问题与辅导 提纲 一、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一项调查表明,全国416岁的少年儿 童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率高达13.9%。有关 部门的抽样调查发现,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 心理障碍的比例为20%30%,中学生为 40%50%。 现状 据新华社最近报道:“目前35的青少年具有心理异常 表现。” 初中占15 高中占20 20.5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问题 因此,了解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并 加以辅导非常必要 人类已由“传染病时代”、“躯体病时代”,进入“心 理疾病时代”。 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的流行病。 人类总体健康的现状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一份调 查报告认为:“心

2、理压抑 将成为21世 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 人类总体心理健康的现状 心理 疾病 快节奏 的生活 自我评价 不客观 环境污染 食品安全 问题 天灾 人祸 * * * * * * 心理承受 能力太低 价值观的 冲突 这些话是否很熟悉呢 好郁闷啊! 真让人伤心! 太无聊了! 最近比较烦!* * * * * * 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艾里克森(E.Erikson):人格发展八阶段 阶段年龄主要发展 任务 克服/避免 良好的人格 特征 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怀疑感希望品质 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羞耻感意志品质 幼儿期47岁获得主动感内疚感目标品质 童年期

3、712岁获得勤奋感自卑感能力品质 青少年期1218岁形成角色同 一性 角色混乱诚实品质 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孤独感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衍感停滞感关心品质 成年后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失望或厌恶感智慧、贤明品质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情绪的稳定性、可控性不强 一项调查显示,当问及一些小学生遇到被同 学打时做何反应,有45的孩子毫不犹豫地 回答“打回去”。 容易受到具体事物和情景支配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二)小学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 发展 德国漫画 父与子 “快乐的损人者”效应 (三)小学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 亲子关系

4、同伴关系 师生关系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同伴关系 2、小学儿童的同伴接纳性 特点班级地位道德发展 人缘型 良好的学习成绩和能力 ;良好的性格特点 有利地位78% 形成好的道德品 质 嫌弃型 攻击行为;不良品性; 难以相处 不利地位吸引注意的行为;冷 漠态度 孤立型 游离于群体之外不利地位吸引注意的行为;冷 漠态度 中间型 处于中间水平有利地位78% 形成好的道德品 质 同伴关系 2、小学儿童的同伴接纳性 如何测量儿童同伴接纳性 【范例】群体成员为6人 图 示 法 右图中小圆圈内的字母是群体成员的代 号,实线表示成员间存在友好关系,虚 线表示不友好,箭头的方向表示对对方 的评价。 核心人物:A

5、 小群体:A与B 受忽略的儿童:D 受排斥的儿童:F 相互关系紧张的儿童:E与F F D A B C E 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 刚入学对教师充满崇拜、敬畏;教师的要 求很有威力 二、三年级关注教师是否公正,并开始评价教 师是否善良,从具体水平上评价教 师业务能力 三、四年级从较为概括的水平上客观评价教师 工作 五、六年级开始注重教师的人品、精神面貌, 力图全面了解教师 师生关系 教师的期望对小学师生关系的影响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期望效应 1 教师的期望 是一种巨大 的教育力量 教师应关心每一位 学生,对他们寄予 合理期望,这有助 于儿童学习成绩的 提高和良好人际关 系的形成。

6、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时期年龄约1218岁,在其身心发展 过程中属于青春期,也有人称之为“心理性 断乳期”,这一时期是个充满矛盾困惑的时 期。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心理也会产生 系列变化。 (一)独立性增强 青春期阶段的独立性有它的特殊性,主要是心理 、思想上的独立,具体表现在: 成人感的体现 反抗性的体现 (二)自我意识增强 关心外在形象 关心内心世界 (三)情感丰富但不稳定 一是两面性明显。 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的强度常常不一 致。 情绪表现的隐蔽性和表演性共存。 二是消极心境大量出现: 初中生的消极心境主要有烦恼、压抑 、孤独等 (四)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2、

7、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1)反抗性与依赖性 (2)闭锁性与开放性 (3)勇敢和怯懦 (4)高傲和自卑 (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三、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学习心理问题 厌学 学习(考试)焦虑 人际交往问题(重点:早恋 ) 逆反心理 网络成瘾 (一)学习心理问题 (A、厌学) 一则笑话: 清明节,一个小学生在路边烧纸,还把书 包里的空白试卷也扔进火堆里,边烧边说 :爷爷啊,您岁数大了,在那边要多做做 题,对脑子好,还能开发智力。要是有不 会做的呀,你就把我们班主任带走,让他 教你。 中小学生厌学的现状 行为表现 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 痛恨书本、痛恨老师和学校、旷课逃学

8、提到学习犯恶心,头疼,脾气暴躁甚至歇 斯底里 厌学原因分析 1、教育方式不良 2、家长的不良榜样 1、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2、片面追求升学率 3、学风班风不良 1、读书无用论 2、低俗文化的影响 1、缺乏学习动机 2、形成习得性无无助 如何消除学生厌学心理 1、家校联系,创建学习型家庭 转变父母形象,改变教育方式 家长应保持与学校的联系 (1)成立家长委员会 (2)家访、召开家长会 (3)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 (4)举办家教培训班 (5)创办家教专刊 主题一: “学会学习” 帮助孩子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主题二: “爸爸妈妈,听我说” 探索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 主题三: 放飞理想,走向成功

9、引导孩子确立适合自己的理想 主题四: 开展辩论“是否要打骂孩子” 如何消除学生厌学心理 2、推进素质教育、改进教学方法 视频 如何消除学生厌学心理 3、强化学习动机、矫正习得性无助 增强学习的需要 提供学习的期待 降低标准,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习动机的结构 推力 拉力 学习需要 学习期待 压力 如何消除学生厌学心理 (一)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 (B、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现状: 中学阶段你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 78 “害怕考试” 行为表现 考试前后或考试中,经常出现情绪高度紧 张、全身恐慌、胸闷、头昏,无法抑制自 己焦虑的情绪,记忆困难,思想难以集中 ,原来复习过的知识考试时回忆不起来, 生病。 考

10、试焦虑原因分析 考试焦虑与那些因素有关 一、考试焦虑与能力水平成负相关 二、考试焦虑与抱负水平成正相关 三、考试焦虑与竞争水平成正相关 四、考试焦虑与失败经历成正相关 1、考试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引导学生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 考试工具的准备 如何调控考试焦虑 如何调控考试焦虑 2、正确认识考试焦虑 3、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缓解考试焦虑” 进行积极自我暗示 “我喜欢考试,因为他能让我展现自己” 加强自信心的训练 “我真的很不错” 放松训练 音乐放松、冥想放松、肌肉放松、呼吸放松 如何调控考试焦虑 (二)人际交往问题 (A、人际交往障碍) 1、恐惧。与人交往时,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 、害怕,以致手足无措,

11、语无伦次。 2、孤僻。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命清高,不与 人为伍;另一种是有某种怪癖,使别人无法接 纳。 3、自傲。常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盛气凌人 ,使交往对方感到难堪、紧张、窘迫。 行为表现 行为表现 4、嫉妒。常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 ,乃至在行为上冷潮热讽,甚至采取不道 德行为。 5、猜疑。常对他人的言行敏感、多疑、不 信任,容易引起心理隔阂。 6、敌意。常讨厌他人,乃至仇视他人,甚 至表现为攻击行为。 人际交往障碍的辅导对策 1、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开展“认识自我”的主题活动 2、训练沟通技巧 3、改变不良的个性品质和交往方式,增强个 体的人际吸引 4、小组团体辅导:敏感性

12、训练 5、个体训练技术:角色扮演 (二)人际交往问题 B、早恋 与异性交往好吗?怎样与异性交往? 是友情还是爱情异性交往中友情 与爱情的界限。 早恋有害吗? 早恋现状 中学生男女约会很正常的初中生比例为 21.29%,高中生比例为56.89% 24.8%的高中生与异性有过拥抱行为 9.55%的高中生与异性有过接吻行为 8.63%的高中生与异性有过性爱抚行为。 山东省济南市2007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青少 年中,15岁以下的学生谈恋爱比率为8.7%,中 小学恋爱的年龄已提前至11岁。 早恋的原因 共同原因:学生青春期的性萌动、性躁动、 性紧张。 特殊原因: 1、家长关注孩子不够; 2、同学起哄 ;

13、 3、班集体早恋风气浓厚; 4、教师处置不当; 早恋的危害 案例 应对策略 1、宜“疏”不宜“堵”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2、把握好教育的时机 鼓励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多参加 集体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迁移情 感的注意力 鼓励学生用坚强的意志克制自己情感的流 露 应对策略 3、加强性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青春期性教育课程 开通热线咨询服务 应对策略 (三)逆反心理 行为表现 “不受教” “不听话” 常与教育者“顶牛” “对着干”。 形成原因 (1)主观方面,青少年发展的特点所致 第二反抗期 好奇心 对立情绪 心理上的需要 (2)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 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也

14、往往导致 逆反心理。 应对策略 首先要遵循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根据 学生的个性差异改变教育方法 其次,应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给他们一定 的自主权利,与学生谈话应平等商讨。 第三,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了解学生 的内心世界,采取热情关怀的态度、亲切 温和的语气、尊重理解的氛围。 4、网络成瘾 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 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 ,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 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 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 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 头疼:来自教育实践领域的问题 青少年普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问题1 损害身体健康 问题2 阻碍学业完成 问题3 妨碍社会性发展 青少年普遍过度使用网络 张炳富、涂敏霞(2005)广州青少年网 络生活调查报告 地点:广州五所中学初一、初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