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专业自学考试专升本论文正稿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729350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9.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律专业自学考试专升本论文正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法律专业自学考试专升本论文正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法律专业自学考试专升本论文正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法律专业自学考试专升本论文正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法律专业自学考试专升本论文正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律专业自学考试专升本论文正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专业自学考试专升本论文正稿(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四川师范大学自考法律专升本毕业论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民间借贷行为两者之间的区别学生姓名院系名称法学院专业名称法 律准考证号完成时间2017年月日教学点学习参考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民间借贷行为两者之间的区别学生姓名: 内容提要:鉴于实践中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犯罪认定和民间借贷行为两者之间有争议,本文在结合我国刑法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规定和学界对非法吸收存款罪的各种看法的基础上,结合案例以及近年最高院司法相关解释,归纳总结出两者之间的明显区别。关键词:非法 吸收 公众 存款 民间借贷学习参考目 录一、区别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与民间借贷的概括标准1二、历史案例分析2(一)案例基本情况

2、2(二)经典的刑法学理论2(三)处理结果3三、近年最高院相关司法解释分析3(一)201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3(二)2015年9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5四、结合本案例8(一)犯罪特点8(二)在民间融资中哪些是合法的民间借贷,哪些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9(三)结合本案9五、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民间借贷的区别归纳10(一)两者的行为目的不同10(二)两者的行为对象不同10(三)两者的利率合法性不同10参考文献10学习参考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民间借贷行为两者之间的区别非法吸收公众存

3、款罪,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 黄京平主编,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6页笔者认为从刑法规定上看该罪的罪状类型是叙明罪状,没有表明该罪的违法性、牟利目的性,此种概括既简练又反映了本罪的特征,所以可以以此作为本罪的概念。还有学者认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概念应突出其违法性,即本罪首先是违反国家管理金融的法律法规的行为。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但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关利率(另有法释2015

4、18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民间借贷分为民间个人借贷活动和公民与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民间个人借贷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遵循自 愿互助、诚实信用原则。狭义的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依照约定进行货币或其他有价证券借贷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1、 区别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与民间借贷的概括标准 从私法角度观察,民间借贷行为是一种合同行为,属于合同法调整的范畴,即使该类合同约定的利息可能因超出法律规定的限额而无效,但这并不影响合同的整体效力。从刑法的角度观察,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行为,是一种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

5、吸收资金,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在实践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往往是以借贷关系的形式出现的,即从形式上看,符合民间借贷的要件。因此,区分民间借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关键并不在于是否具备了借贷合同或相关债权凭证等形式要件,也不在于当事人的身份是自然人还是单位,而在于接受款项的一方实质上是否从事了“吸收存款”这项金融业务。也就是说,普通的民间借贷,只是一般的借贷合同关系,并不构成一项金融业务,吸收存款虽然也可从私法角度解释为一种借款合同关系或储蓄合同关系,但其本身就是一项金融业务,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除了限制最高利率限制以外,并无其他公法上的规制,属于当事人自治范畴。后者则受到从业资格、许可制度、经营

6、规则等一系列金融法规的规制。只要未经许可,从事了吸收存款业务,就应属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构成“吸收存款业务”的要件。从商法的角度分析,营业性的构成要素有二,一是持续性而不是偶尔一次的活动,二是把交易相对方当作抽象的客户对待,即以一种能够显示的方式表示将与不特定的或潜在的客户从事一定的交易。按照这一理论,构成“吸收存款业务”的关键要素在于,在商业模式上,把向其提供款项的人当作一个其业务交易中的客户而不是特定的借款方,具体表现就是吸收方通过某种方式显示,按照格式化的或固定的还本付息交易条件向不特定的或潜在的相对方收取一定款项,而对客户的数量和吸收款项的规模没有限制。 二、历史

7、案例分析(一)案例基本情况被告人李某,男, 1958年5月出生,汉族,文化程度初中,H市某制衣有限公司经营者,住Z省H市J区。2008年至2009年8月期间,被告人李某以需要投资经营为由,并以高额利息为诱饵,通过其本人直接出面以及他人介绍,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存款累计金额达人民币2200万余元。犯罪嫌疑人李某为赚取利差,将人民币1700万元左右的资金借给他人,后由于他人携款潜逃致使被吸收的公众存款本金累计1900余万元无法归还。 新财经,2012年第2期,第75页被告人李某,虽然在本案中对自己所犯行为供认不讳,但对于罪状的成立,存在着争议: 一种意见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非

8、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在我国,吸收公众存款这一金融业务由依法取得经营金融业务许可的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核准的经营范围内进行。商业银行法第七十九条第一款也明确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见,在我国刑法中对此罪的罪状构成采用了叙明罪状的立法模式,行为人不必以对法益构成侵害或者危险为内容,只要以实行构成要件该当之一定行为,即成立既遂。 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未明确区分该犯罪行为与合法的民间借贷的界限,而有关法律法规也未能明确区分该

9、犯罪行为与合法的民间借贷的界限。如浙江省的温州地区,以“经营”、“投资”为由,在民间吸收公众存款的情形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他们用吸收来的公众存款用于投资“山西煤矿”、“炒房”、“囤积茅台”,类似李某的情形屡见鲜见。若本案只因为“李某将人民币1700万元左右的资金借给他人,由于他人携款潜逃致使被吸收的公众存款本金1900万元无法归还”所造成的后果来认定其犯罪,岂不是与该法条的立法初衷不相符。 (二)经典的刑法学理论认为: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行为并应当依法负刑事责任的人,包过自然人和单位 曲新久、陈兴良、张明楷等著,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8页。一般单位和没有存款业务经

10、营权的金融机构可以成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犯罪主体。但有法定存款业务经营权的金融机构能否成为本罪的主体是有争议的。纵观目前的相关文献,研究者对此有多种不同的观点。有的著作认为无吸收存款资格的金融机构,能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但具有合法吸收公众存款资格的金融机构不应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王作富主编,行为分则实务研究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423页还有的论文中的观点认为经过央行批准的可经营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以擅自提高利率吸收公众资金的行为,不应由刑法调整,不构成犯罪。 李希惠,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几个问题,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版第4期,第37页非法吸收存款罪的侵犯客体是国家金融

11、机构的信贷秩序。根据我国有关金融法律、法规规定,商业银行以及城乡信用社等银行金融机构可以经营吸收公众存款业务,除此以外个人和其他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等都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的业务。同时,存款人享有存入银行后由银行向存款人支付的本金利息。1992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颁行的储蓄管理条例和1998年6月30日国务院通过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中相继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情形作了描述,简而言之,行为人实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行为人不具有吸收存款的主体资格而吸收公款;二是虽有吸收公众存款的主体资格,但采用的方法是违法的,如采用擅自提高等等量利率

12、的方式吸收存款。“无行为则无犯罪亦无刑罚”。反之,行为人只要违反了上述法律法规中的禁止性条款即可认为具有非法吸收存款。在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的刑法学中,行为犯的犯罪结果是没有独立的地位和意义可言,“在举动犯罪(在日本将行为犯称之为举动犯)中只要以实行行为的形式进行了刑法上所需要的一定举动就可以直接成立,没有必要特别考虑其因果关系的问题”。我国台湾地区的刑法学者洪福增认为,“因果关系,系以发生一定结果为构成要件之犯罪,其行为与结果之间所必要之连锁关系,既如无前者即不发生后者的关系。仅以发生一定结果为既遂之犯罪。至形式犯(在我国台湾地区将行为犯称之为形式犯),因其构成要件如有实行行为之存在,则可认定

13、其构成要件适用性,不以规定有结果之存在为必要,即使由于行动而发生结果变不予顾虑,仅追问其行动本身之法的意义即已足”。但是,作为一种严谨的理论,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对行为犯既遂不需要产生犯罪结果的既有观念。 (三)处理结果: 2010年2月,Z省H市J区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李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向同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同年7月,H市J区人民法院认定李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六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30万元。 总之,不难看出在认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上,制订该法条所规范的行为与当今司法实践遇到的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 三、近年最高院相关司法解释分析(一)201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

14、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主要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相关概念、特征、行为方式以及定罪量刑标准等内容进行了规定。但是解释所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构成要件,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加以明确问题,区分民间借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除了前述概括性标准以外,还需要对解释所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要件进行分析。 1.认定“借用合法经营形式吸收资金”应从严掌握解释把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作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构成要件之一。未经批准的情形暂且不论,但是“借用合法经营形式”本身意味着借入方具备合法经营资格。如果对“借用合法经营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