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试大纲解析及考研真题详解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8721617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DOC 页数:183 大小:2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试大纲解析及考研真题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83页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试大纲解析及考研真题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83页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试大纲解析及考研真题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83页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试大纲解析及考研真题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83页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试大纲解析及考研真题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试大纲解析及考研真题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试大纲解析及考研真题详解(1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张 军 吴桂英 张吉鹏*摘 要:本文通过回顾和比较已有研究中国资本存量的相关文献,考虑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的几次重大补充和调整,本文对各年投资流量、投资品价格指数、折旧率/重置率、基年资本存量的选择与构造以及缺失数据进行了认真的处理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补充和调整后的分省数据,根据永续盘存法估计了中国大陆30个省区市1952-2000年各年末的物质资本存量。关键词:省际资本存量 固定资本投资价格指数 经济折旧率一 引 言正如许多利用总量数据计算经济增长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已经指出的,计算经济增长

2、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是对产出与投入数据的科学计量,特别是资本数据的计量尤其重要。而对于那些直接考察投资相关问题的研究来说,资本数据更是不可或缺。已经有一些研究试图对中国的总量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在这一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按时间顺序依次包括,张军扩(1991),贺菊煌(1992),邹(Chow, 1993),谢千里等(Jefferson, etc., 1996),任若恩和刘晓生(1997),胡和阚(Hu and Khan, 1997),王小鲁(2000),杨格(Young, 2000),王和姚(Wang and Yao, 2001),张军(2002),黄永峰等(2002),宋海岩等(2003)

3、,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何枫等(2003),张军和章元(2003),张军等(2003),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 。然而,随着对中国经济增长来源、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差距研究的深入,实证工作对中国省际资本存量的数据提出了要求。我们认为,准确估计各省区市的资本存量是一件非常有挑战性也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这是因为,第一,已有对中国总量资本存量的估算在指标选择和计算方法上缺乏一致的结论,所估算的数据也有较大出入,见张军和章元(2003)在论文中对此所做的一个简要综述。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回顾和比较,我们试图采用更为合理的指标和方法,利用省际数据的丰富信息,估计出各省区市的资本存量数据,如果将它们加总

4、,就可以对已有总量资本存量的估算进行有益的检验和补充。第二,细分省际的资本存量数据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差距的研究非常重要,而这种研究正在也将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张吉鹏和吴桂英,2004)。但是就估算资本存量的文献来看,除了一些近期的研究开始计算分省数据,如杨格(Young,2000),宋海岩等(2003)以及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大部分研究并未进行省一级的细分的估算;而即使计算了分省数据的研究,也都没有公布其估算的最终结果。第三,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历史数据的重大补充和一次历史数据的重大调整。第一次是对改革开放后的1978至1984年数据的补充,这项工作是在19

5、86年至1988年间进行的;第二次是对改革开放以前的1952至1977年数据的补充,这项工作是在1988至1997年间进行的。而第一次重大调整是在中国进行首次第三产业普查后的1994年和1995年间进行的。这两次补充数据和一次调整数据的详细资料主要发表在国家统计局经济核算司(1997)出版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一书上,见许宪春(2002)对此的一个介绍。由于这本年鉴以及199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都包含了分省数据,并首次公布了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所以为估计省际资本存量提供了客观条件 。综上所述,我们希望本文是对已有中国资本存量估算研究的补充

6、和延续,并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比较全面和准确的数据支持。在正式开始测算资本存量之前,有必要指出,资本本身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广义的资本可以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土地。虽然少数研究考虑或讨论了土地和人力资本,如邹(Chow, 1993),张军和章元(2003)以及王和姚(Wang and Yao, 2001),但是大部分研究在估计资本存量时,仅指严格意义上的物质资本,本文也将遵循这一传统。目前已被普遍采用的测算资本存量的方法是戈登史密斯(Goldsmith)在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由于中国没有过大规模的资产普查,所以我们在本文中所采用的是在估计一个基准年后运用永续盘存法按不变价格计算各省区市

7、的资本存量。采用相对效率几何递减模型,资本存量的估算可以写作: (1)其中i指第i个省区市,t指第t年。(1)式一共涉及到四个变量,a.当年投资I的选取;b.投资品价格指数的构造,以折算到不变价格;c.经济折旧率的确定;d.基年资本存量K的确定。对于部分数据缺失的省份,还必须考虑第五个问题:e. 数据缺失的处理。本文其余部分将分别讨论对投资流量、投资品价格指数、折旧率/额、基年资本存量和数据缺失的处理。然后,汇报我们所测算的1952-2000年各年末的中国大陆30个省区市的物质资本存量。最后对估算数据进行比较和检验。二 当年投资I的选取已有研究对当年投资的选取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采用所谓“积

8、累”(accumulation)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统计口径。如早期的研究张军扩(1991),邹(Chow, 1993),贺菊煌(1992),以及沿用贺菊煌(1992)方法的张军(2002)以及张军和章元(2003)。第二种是采用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total social fixed asset investment),如王小鲁(2000)。第三种是大部分近期研究采用的资本形成总额(gross capital formation)或固定资本形成总额(gross fixed capital formation)。积累的定义是:在一年之内,国民收入使用额中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和非生产性建设以及增加社会

9、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储备的总额。其物质形态为一年内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新增加的固定资产(扣除固定资产磨损价值)和流动资产。积累按照用途可以分为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按照性能可分为固定资产积累和流动资产积累两部分。其中,生产性积累是指由社会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组成,包括物质生产部门新增加的生产用固定资产(扣除固定资产磨损)以及各生产企业的原材料、燃料、半成品和属于生产资料的产成品库存、商品库存、物资储备库存等流动资产的增加额。(中国统计年鉴19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即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按照管理渠道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

10、资产投资四个部分。按照工作内容和实现方式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其他费用三个部分。(中国统计年鉴2002)资本形成总额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加存货的变动,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指常住单位购置、转入和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扣除固定资产销售和转出后的价值,分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娱乐和文学艺术品原件等获得减处置

11、。存货增加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中国统计年鉴2002)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发现:首先,积累是在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下核算国民收入时度量投资的指标,并且已经事先扣除固定资产磨损价值,从而在国民经济核算的意义下,它是一个较好的衡量每年净投资额指标,也无需再考虑折旧的处理,这也正是大部分早期研究都采用积累或者生产性积累的原因。但是从1993年起,新的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体系不再公布积累数据,也没有相应的价格指数,所以我们无法沿用此法。而且,后文还将进一步讨论,在永续盘存法的意义下,积累就不再是一个合意的净投资指标。其次,尽管积

12、累的数据在1993年以后不可得,但是正如前文已经指出的,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上有过两次历史数据的重大补充和一次重大调整,其中“对资本形成进行补充和调整主要是把固定资产折旧补充到国民收入的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固定资产积累)中,使之形成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许宪春,2002)。由此可见,“固定资本形成净额”是与“固定资产积累”等价的概念,而1993年以后统计年鉴上公布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可以被视作未扣除折旧的投资指标。事实上,SNA体系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公式是: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2)而资本形成总额又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所

13、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不包括存货的投资流量,它与经济学研究中通常所指的I具有一致的含义,同时也是和国际上通常用的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一致的指标。最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是在MPS和SNA体系下都公布的一个投资指标,而且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简要说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采用的调查方法是,除农村集体和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采用抽样调查外,其他均为全面统计报表。所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主要优点是:有较长的时序数据,而且主要采用全面统计报表,数据较为全面可信;许多关于投资的具体统计信息,仍然以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额为总体指标加以细分。但是它的主要问题是与SNA的统计体系不相容,是中国投资统计特有的指标。为了

14、解决这一问题,国家统计局在编制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时就是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基础,通过一定的调整计算而得(许宪春,2000;Wang and Yao, 2001) ,这也是大部分年份这两列数据的值相差不大的原因。综上所述,我们在本文中采用的当年投资指标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并且认为它是衡量当年投资I的合理指标。但在采用这一指标时,还有几点需要说明:第一,前文已经提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并未扣除折旧,所以在计算时仍要进行折旧处理。何枫等(2003)直接采用这一指标作为当年新增净投资而不再考虑折旧,是导致其资本存量高估的一个原因。第二,采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而非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当年投资,说明我们没

15、有把存货增加记作投资的一部分。存货包括产成品、在制品和原材料,主要是厂商为便利生产衔接和销售及时供货而必须的储备。但是正如杨格(Young,2000)和宋海岩等(2003)指出的,首先,发展中国家“存货变动”经常是一个人为编造的残差项,以填补生产和支出帐户两边的差异;其次,从技术上说,通过调整存货的现价和基年价的差异,对存货变动进行合理的估计远比估计流量的固定资本形成困难得多;再次,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将国有企业中未被出售的产成品视作具有生产性的一部分资本存量可能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而省际数据中又没有对存货的构成进行细分。所以,和大部分研究一样,我们在本文中也没有把存货计入资本存量。不过,在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存货正在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存货变动和构成的深入分析可以成为衡量经济周期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然,这是需要专文研究的问题。第三,部分早期研究在估计资本存量时往往对当年投资进行一定的扣除,如王小鲁(2000)用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乘以固定资产投资交付使用率来计算当年的固定资本形成。一些估计国有企业TFP的研究通常会从固定资产中扣除住房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见张军等(2003)的一个综述。但是我们在本文中使用固定资产形成总额这一指标时,不进行扣除。理由是,首先,这些研究进行扣除的理由不尽相同而且程度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