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 瘤标 志 物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118704141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4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肿 瘤标 志 物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肿 瘤标 志 物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肿 瘤标 志 物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肿 瘤标 志 物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肿 瘤标 志 物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肿 瘤标 志 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肿 瘤标 志 物(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lt;p&gt;&amp;lt;p&amp;gt;第第 十十 八 章章 体体 液液 肿肿 瘤瘤 标标 志志 物物 1 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与要求 ? 掌握常用肿瘤标志物的应用和评价。 ? 熟悉其含义和分类以及基因类肿瘤标志 物的进展与临床应用。 2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 (1)概念(定义、分类、临床应用) ? (2)酶类肿瘤标志物 ? (3)激素类肿瘤标志物 ? (4)胚胎抗原 ? (5)特殊蛋白肿瘤标志物 ? (6)糖蛋白类抗原 ? (7)血中癌基因蛋白 ? (8)其他肿瘤标志物 ? (9)临床应用的几个问题 3 肿瘤(tumor)又称新

2、生物(neoplasma) ,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组织和细胞在 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的异 常生长和分化。 即指失去了正常生物调控的异常生长、分化的 细胞和组织。 第一节 概 述 一、肿瘤发生与分类 (一)定义 4 (二)特 点 和 分 类 特 点:细胞增殖、分化异常出现恶性生长;失去细 胞与细胞间及细胞与组织间的正常联系;侵袭周围 正常组织并发生转移。 根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表现可分为: 良性肿瘤:局部膨胀性生长,速度比较缓慢; 常有较完整的包膜; 压迫邻近组织器官,但不侵蚀破坏 ; 不向远处转移,危害性较小。 恶性肿瘤:表现为细胞的无休止和无序的分裂, 有侵

3、袭性(向周围组织侵润)和转移 性, 危害性大。 5 (三)恶性肿瘤的分类 癌症(Carcinoma) 起源于上皮细胞,约占恶性肿瘤的85%; 恶性肉瘤(Sarcoma): 起源于组织细胞,如肌肉组织、骨骼及脂肪组织, 约占肿瘤的6%左右; 淋巴瘤和白血病(Lymphoma and Leukemia): 起源于白细胞的产生组织,如骨髓、淋巴腺等, 可发生于各年龄段,约占恶性肿瘤的5%左右; 其它恶性肿瘤: 包括脑瘤及其它罕见的癌症,约占恶性肿瘤的4%。 6 (四)恶性肿瘤的发生的机制 肿瘤是一种基因疾病,其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 段、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 引起细胞癌变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癌

4、变 正常细胞 癌变细胞 细胞生物大分子 (DNA、RNA、蛋白质) 结构与功能异常 化学致癌剂 环境因素 致癌病毒 放射线7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其结构或表达异常 细胞增殖生长调节系统: 癌基因(正调节) (促进增殖,抑制分化和凋亡) (通过表达产物-生长因子发挥作用) 抑癌基因(负调节) (抑制增殖,促进分化、成熟、衰老, 最后凋亡 ) 当多个癌基因异常激活时或当抑癌基因缺失、 突变或基因产物失活时可引起细胞癌变。 细胞癌变的分子学基础 8 细胞癌变的免疫监视学说 1、机体免疫活化性细胞(T细胞、NK 细胞、K细胞和巨噬细胞等)有识别肿瘤 细胞的作用,在早期杀灭异常细胞。当机 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受

5、抑制时,肿瘤的发生 率高。 2、肿瘤细胞有逃脱免疫监视的能力, 妨碍机体的免疫监视的功能。 9 二、肿瘤标志物的概念 (一)肿瘤标志物定义 (Tumor Markers,TM ) TM是指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或特征性存在于 恶性肿瘤细胞的物质,或是宿主对肿瘤反应而产生的 物质。当肿瘤发生、发展时,这些物质明显异常,标 志肿瘤的存在。 TM或是大分子的蛋白质(包括肽类激素和酶),或 是小分子的脂类或氨基酸衍生物。 存在于肿瘤细胞和组织中,存在于血液和其它体液 。 能利用化学、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进行定性或 定量的检测。 10 (二)理想的肿瘤标志物条件 敏感性高; 特异性高; 肿瘤标志物的

6、浓度和肿瘤大小相关; 肿瘤标志物浓度和肿瘤转移、恶性程 度有关,能协助肿瘤分期和预后判断 ; 存在于体液特别血液中易于检测。 11 (三)肿瘤标志物的研究概况 ? 1846年1928年,本周氏蛋白的发现(第1个发现的 肿瘤标志 物,现已被确认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标志)。 1929年1962年,发现一些激素、酶及同工酶等在 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 1930年Zondek发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可 辅助诊断 绒毛膜癌等。 1932年Cushing等报道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对恶性 肿瘤的辅助诊断价值。 40年代报道了一些酶在肿瘤病人的血清中增高,成 骨肉瘤血清中有碱性磷酸酶的升高。 1

7、959年Markert等发现恶性肿瘤患者体液中可出现异 常变化的同工酶谱 。 12 1963年1975年,现代肿瘤标志物研究以发现胚胎蛋 白为 标志物 。 1963年Abelev发现甲胎蛋白(AFP) 1965年Glod和Freeman发现癌胚抗原(CEA)。 1976年至今,其研究进展及应用主要表现以下三方面 : 第一,1975年Kohler和Milstein成功地创建了淋巴 细胞杂交瘤技术, 1979年Koprowski用结肠癌细胞制备 单克隆抗体,识别糖类抗原,建立了一系列特异性较强 的肿瘤标志和CA系列。 第二,发现肿瘤的基因标志, 1976年Bishop和 Varmug等发现癌基因与

8、肿瘤的发生关系,是使肿瘤标 志的研究从分子水平提高到基 因水平。 第三,肿瘤标志的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大 为提高。免疫定量技术由半定量或灵敏度较低的过渡到 高灵敏度并能准确定量的放射免疫测定或酶联免疫吸附 测定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13 (四)肿瘤标志物的分类 按肿瘤标志物本身的化学特性可分为以下7类: 肿瘤胚胎性抗原标志物; 酶类标志物; 糖类标志物; 激素类标志物; 微球蛋白类标志物; 基因类标志物; 其它类标志物。 14 三、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范围 (一)肿瘤的早期发现 ? 肿瘤是单克隆的产物,由单一肿瘤细胞分化而来。根 据肿瘤细胞动力学研究结果,大部分肿瘤细胞倍增时 间约4

9、0140天,平均60天,转移瘤生长速度较原发 瘤快1.52倍。 ? 直径1cm的肿瘤,大约含有109个肿瘤细胞,是原始肿 瘤细胞倍增30次的结果。一个实体瘤从1个肿瘤细胞 到109细胞约需818年。物理仪器的最低检测限是 1cm(109个肿瘤细胞),生物化学标志最低检测限为 108细胞。 ? 在所有的标志中,能用于普查无症状肿瘤病人的标志 只有两个,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甲胎蛋白( AFP)。 15 (二)肿瘤的鉴别诊断与分期 ? 肿瘤标志物常用于鉴别良、恶性肿瘤,此时 临床已获得足够证据证明患者可能患某脏器 肿瘤,肿瘤标志物往往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帮 助区分良、恶性肿瘤。 ? 由于血清标志的

10、升高水平常和肿瘤的大小和 恶性程度有关,肿瘤标志物的定量检测可以 有助于临床分期,能判断疾病处于稳定期、 进展期或恶化期。 16 (三)肿瘤的预后判断 ? 治疗前肿瘤标志物浓度明显异常,表明肿瘤 较大,患病较长可能已有转移,预后较差。 ? 一些指标专用于观察预后,如乳腺癌的雌激 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如两者阴性,即使 CA153不太高,预后也差,复发机会较高,治 疗效果不好。类似的指标还有上皮生长因子 受体(EGFR)、癌基因c-erB-2编码蛋白 (c- erB-2)异常,这些指标阳性都预示较差的预后 。 17 (四)肿瘤的疗效监测 ? 大部分肿瘤标志物的测值和肿瘤治疗效果相关。标志 物下降程

11、度反映了治疗成功程度。下降至正常或治疗 前水平的95认为治疗成功。如手术或放、化疗后肿 瘤标志物未能如预期的下降,说明治疗失败。 ? 肿瘤标志物下降的速度取决于标志的半寿期,肿瘤标 志从高浓度降至正常,大约需要57个半寿期。 肿瘤标志物半寿期 参考范围 CEA34天2.55mg/L CA19-98.5天&amp;amp;lt;37kU/L AFP45天&amp;amp;lt;10g/L PSA2.33.2天&amp;amp;lt;2.56.5g/L hCG1220小时&amp;amp;lt;510U/L CA15-3815天&amp;amp;lt;253

12、5kU/L CA1254.8天&amp;amp;lt;35kU/L SCC20分&amp;amp;lt;1.5g/L CYFRA21-14天&amp;amp;lt;1.8g/L TPA7天400g/L作为诊断阈值)肝癌普查 (但需注意AFP阴 性不能排除HCC )。AFP超过500gL,谷丙转氨酶(SGPT) 基本正常,意味着存在肝癌。 判断分化程度; 用于病情监测、预后判断;AFP含量与肿瘤 的 大小呈正相关, AFP500ngL,胆红素2mg/L病人存活期很短;病人AFP急剧 增长意味肝癌转移;手术后AFP200ngL,肝癌组织未完全切 除或有转移。 动态观察AFP

13、含量和ALT酶活性的变化鉴别诊断良性肝脏疾病 。 (5) AFP异质体分析对AFP持续在50200g/L的原发性肝癌和良性 肝病有鉴别诊断意义。常以小扁豆凝集素LCA结合型 AFP&amp;amp;gt;25%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 2.AFP与生殖细胞瘤 AFP与HCG同时检测有利于生殖 细胞瘤的 分型和分期。 24 (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 生物化学特性 1、于结肠癌的提取物中发现,也出现在胚 胎细胞上,故称癌胚抗 原。 2、CEA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可溶性酸性糖蛋白,含糖量约为45% 55%;和免疫球蛋白lgG的重链结构极相似 。分子量150 300kD,由64l个氨基酸组成 。 3. CEA属细胞表面糖蛋白家族,不规则地分布于细胞表面,易被 细胞分泌或脱落至血液或其它体液中;胎儿在妊娠两个月后由 消化道分泌CEA,出生后消失。正常组织分泌CEA的有:支气管 ,唾液腺,小肠,胆管,胰管,尿道,前列腺。成人CEA主要 是由结肠粘膜细胞分泌到粪便中,少量重吸收入血。 4. 电泳位置于-球蛋白的位置;有5种互相不重叠的抗原决定族, 分别命名为Gold15,&amp;lt;/p&amp;gt;&lt;/p&g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