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革兰阳性需氧和兼性厌氧杆菌

上传人:ap****ve 文档编号:118702267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革兰阳性需氧和兼性厌氧杆菌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微生物革兰阳性需氧和兼性厌氧杆菌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微生物革兰阳性需氧和兼性厌氧杆菌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微生物革兰阳性需氧和兼性厌氧杆菌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微生物革兰阳性需氧和兼性厌氧杆菌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革兰阳性需氧和兼性厌氧杆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革兰阳性需氧和兼性厌氧杆菌(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 章 革兰阳性需氧和兼性厌氧杆菌 本章内容 革兰阳性无芽胞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红斑丹毒丝菌 革兰阳性需氧芽胞杆菌属 炭疽芽胞杆菌 蜡样芽胞杆菌 教学要求 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生物学性状与 微生物学检验。 熟悉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生物学性状与微生物 学检查法。 了解红斑丹毒丝菌、蜡样芽胞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与微生物学检查 第一节 革兰阳性无芽胞杆菌 (一 )生物学特性 1. 形态结构:革兰氏染色阳性,菌体细长弯曲, 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常排列呈V、L等文字 形。无鞭毛、无荚膜、无芽胞。用亚甲蓝或奈 瑟染色,菌体一端、两端或中央可见明显的浓 染颗粒,称为异染颗粒

2、,主要成分是核糖核酸 和多磷酸盐。 一、白喉棒状杆菌 电镜下的白喉杆菌 形态与染色 革兰染色白喉棒状杆菌 2. 培养特性: 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对营养要求较严格 ,在一般培养基上不生长。 在吕氏血清斜面上生长快,菌落为细小有光泽 、圆形、灰白色、凸起、光滑的菌落;涂片染色菌 体形态典型、异染颗粒明显。 在亚碲酸钾血平板上,可形成黑色或灰黑色菌 落。此培养基可作为选择和鉴定之用。 在麦康凯平板上不生长。 亚碲酸钾血平板菌落: 3. 生化反应 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 触酶和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氧化酶阴性。 不分解尿素,不产生吲哚。 4. 抵抗力 对热抵抗力不强,煮沸1分钟死亡。对干燥

3、、 寒冷和日光的抵抗力较其他无芽胞细菌强,对 一般消毒剂敏感。 (二)微生物学检验 标本的采集 鉴定 直接涂片 分离培养 毒力试验 用无菌长棉拭子从疑为假膜的边缘采取分 泌物,也可采取鼻咽部或扁桃腺分泌物。作 培养时应在抗生素前采取,如不能立即送检 ,应将标本浸于无菌生理盐水或15%甘油中, 标本应取双份。 1. 标本的采集 2. 鉴定 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革兰染色:观察形态、染色 异染颗粒染色:观察异染颗粒 初步报告:检出具有异染颗粒的革兰阳性杆菌 分离培养:同时接种血平板及吕氏斜面或亚碲酸 钾血平板 吕氏斜面:生长迅速,涂片镜检异染颗粒明显 亚碲酸钾血平板:黑色菌落 鉴定要点 革兰阳性,着色

4、不均匀,菌体细长弯曲,排列不 规则,有X、V形态,具有异染颗粒 触酶阳性,无动力,无芽胞 吕氏血清斜面的菌落:灰白色、隆起、湿润 亚碲酸钾血平板的菌落:黑色或灰黑色 毒力试验 人类临床标本中检出白喉棒状杆菌,并非 都能产生毒素,产生外毒素的菌株是由于 携带-棒状杆菌噬菌体。可用 Elek 琼琼脂 扩扩散法体外试验试验 或用动动物体内毒力测测定。 (1)琼脂平板毒力试验: 将含有20牛血清肉汤琼脂注于平皿 中,将浸有lOOuml抗毒素血清的滤纸条 沉于琼脂内,在与滤纸条垂直方向将待检 菌划线接种,同时接种标准产毒株作为阳 性对照。37培养 2448h,若菌苔两侧 出现斜向外侧延伸的乳白色沉淀线,

5、并与 其邻近的标准产毒株的沉淀线相吻合,则 为产毒株。 Elek平板试验结果 沉淀线(阳性) 含白喉抗毒素滤纸片 白喉杆菌菌苔 (2)动物试验 采用家兔皮内试验法。取待检菌的48h肉汤 培养液O2ml,注射在去毛的一侧体壁皮内, 5h后注射500U白喉抗毒素血清,30min后再次注 射同样的培养液于动物去毛的另一侧体壁皮内 作为对照。经2472h后,若注射抗毒素前接种 培养液的部位发生红肿与坏死,而对照部位不 发生任何变化,则说明待检菌株具有毒力。 (三)临床意义 传染源:患者或带菌者 致病物质:白喉外毒素(由携带-棒状杆菌噬菌 体的白喉杆菌产生) 经呼吸道飞沫感染,引起白喉。 假膜脱落阻塞呼

6、吸道是白喉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中毒性心肌炎是白喉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抗白喉免疫主要依靠白喉抗毒素的中和作用 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一)生物学特性 (二)微生物检验 (三)临床意义 (一)微生物特性 形态与染色:G+短小杆菌或球杆菌,常成双排列 ,无芽胞 培养特性:最适3037, 4能生长,在血琼 脂平板上,形成较小、圆形、光滑而有狭窄-溶 血环环的菌落,耐8.5%NaCl,半固体培养中动动力阳 性(倒伞形,是本菌特征之一)。 生化反应应:触酶(+),甲基红(+),VP(+), CAMP(+),发酵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产酸 不产气 (二)微生物学检验 标本采集:血液、脑脊液、分泌物及病变

7、组织等 鉴定: 直接涂片:脑脊液离心后取沉淀涂片,其它直接涂片 分离培养: 脑脊液:血琼脂平板 血标本:增菌后,再接种血琼脂平板 咽拭子、组织和粪便等:接种于肉汤培养基中,置于 4冰箱中冷增菌,然后转种于血琼脂平板 (二)微生物学检验 鉴定特点:G+杆菌,细菌在湿片中呈翻筋斗运 动 倒伞形生长,在血平板上形成狭窄-溶血环环 CAMP阳性,与金葡协同溶血阳性,木糖、甘露 醇、H2S(-) (三)临床意义 李斯特菌属有7个种,只有该菌对人和动物致病 分布广泛,土壤、水、植物、人和动物粪便中均 存在,亦可自甲壳动物、蝇、蜱中分离出 能引起多种野生动物和家畜感染(羊、马、狗、 猫、鸟、鱼等) 正常人粪

8、便带菌率达10%左右,70%的人可短期带 菌。新生儿、免疫功能降低者,易受该菌感染 健康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污染食物,粪-口途径传播,通过肠道扩散全身 胎盘和产道感染新生儿(脑炎、脑膜炎、败血症) 接触病畜及产品眼和皮肤的局部感染、脓肿、尿道炎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增强青霉素的抗菌活性,但头孢类不 能用于此菌的临床治疗 (三)临床意义 三、红斑丹毒丝菌 生物学性状 微生物学检查 临床意义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G+短小杆菌 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温度30 35,pH 7.27.4,耐8.5%NaCl, 35培养24h形成S和R两种菌落 ,S型细菌呈杆状或球杆装,R型细菌呈长丝状

9、,明胶穿 刺呈“试管刷”样生长。 生化反应:触酶、氧化酶(-),乳糖、甲基红、V-P、靛 基质、尿酶(-),三糖铁产H2S。 (二)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血液、分泌物、渗出液 鉴定: (1)直接涂片镜检:G+短小杆菌 (2)分离培养: 35培养24h形成S和R两种菌落,明胶穿 刺接种可见“试管刷”样生长。 (3)生化反应:触酶(-),乳糖(+),三糖铁产H2S (三)临床意义 红斑丹毒丝菌病病原体 鱼类、家畜、家禽、兔类 经皮肤感染 局部感染多见,很少引起全身感染 症状:红肿、疼痛、痒,高热,淋巴管炎,关节 炎,败血症、心内膜炎 首选青霉素 第二节 革兰阳性需氧芽胞杆菌属 炭疽芽胞杆菌 蜡样芽胞

10、杆菌 炭疽病疫情 据新华社电2011年8月 12日,从辽宁省卫 生厅获悉,辽宁鞍山海城市和岫岩县近日 发生的皮肤炭疽传染病疫情,截至11日20 时病例报告数已增至30例,其中临床确诊 病例3例,疑似病例27例,无死亡病例。 据调查,辽宁这次疫情是由于当地居民私 自屠宰或接触病牛而感染发生的 皮肤炭疽 一、炭疽芽胞杆菌 炭疽芽胞杆菌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被发现的 病原菌,俗称炭疽杆菌。是一种致病能力 最强的革兰阳性大杆菌。 芽孢:有些细菌(多为杆菌)在一定条件下, 细胞质高度浓缩脱水所形成的一种抗逆性 很强的球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 (一)微生物特性 形态与染色 培养特性 生化反应 抵抗力 1、形态与染

11、色 致病菌中最大的G+杆菌,两端平切、竹节状、无 鞭毛,有毒株有明显荚膜, 有芽胞椭圆形,小于菌体,位于菌体中央 炭疽杆菌荚膜 2、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生长条件不严格; 普通培养基:扁平、粗糙、不透明、灰白色、无 光泽,边缘不整齐的菌落,低倍镜下菌落边缘呈 卷发状; 血平板:1215h不溶血,1824h轻微溶血; 肉汤:絮状沉淀生长 其他需氧芽胞杆菌大多溶血明显而快速 炭疽在普通平板的菌落 炭疽在血平板的菌落 炭疽杆菌卷发状菌落 3、生化反应 发酵葡萄糖、麦芽糖海藻糖等,产酸不产 气 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 不产生吲哚和硫化氢 枸橼酸盐、尿酶阴性 4、抵抗力 抵抗力不强,加热60 30分钟死

12、亡,易被一般消 毒剂杀灭; 芽胞抵抗力很强,煮沸10min或干热140 3h才能 杀灭; 芽胞在干燥土壤中或皮毛中常温下存活数十年致 病力不减,牧场一旦污染,传染性可持续数十年 生物武器 (二)微生物学检验 标本采集及处理 鉴定 标本直接检查 分离培养 鉴定依据 鉴别试验 1、标本采集及处理 皮肤炭疽:病灶深部标本 肺炭疽:痰和血液 肠炭疽:粪、呕吐物 脑膜炭疽:CSF、血液 尽可能在抗生素治疗前采取标本 严禁用解剖方式获取标本。 2、 鉴定 G+染色:G+大杆菌、两端平截、竹节状排列。 荚膜染色:有明显荚膜,有时呈S、T、O形排列 。 芽胞染色:芽胞卵圆形,位于菌体中央,菌体不 膨大。 (1

13、)直接镜检 (2)分离培养 血平板上的菌落:较大、灰白色、边缘不整齐和 有轻微溶血。 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的菌落:灰白色、扁平、干燥 、无光泽。 浸染严重标本,最好用选择性培养基(喷他脒多 粘菌素B培养基)。 (3)鉴定依据 涂片染色和菌落特征 生化试验 青霉素抑菌试验 噬菌体裂解试验 将可疑菌落挑出,划线接种于普通营 养琼脂平板之上,在划线区内分别贴上浸 有诊断用炭疽芽孢杆菌噬菌体和青霉素的 纸片。37孵育过夜或24h后,在两种纸片 的周围均出现明显的抑菌环,便可判定为 炭疽芽孢杆菌。 噬菌体斑 (4)鉴别试验 串珠试验 炭疽芽孢杆菌接种于含有0.05 0.5U/ml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可发生形态

14、变 异,形成大而均匀的圆球状并相连如串球 状,而类炭疽杆菌无此现象。 串珠试验 (三)临床意义 所致疾病:炭疽病 炭疽芽胞杆菌主要是牛、羊等食草类动物炭疽病的 病原体 炭疽病是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传染源:患病食草动物及其制品或被污染物 传播途径:接触皮肤炭疽 食用肠炭疽 吸入肺炭疽 致病物质 荚膜:抗吞噬,有利于细菌在组织内繁殖扩散 毒素:是致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对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链霉素 、环丙沙星均敏感,但对头孢菌素耐药。 (三)临床意义 二、蜡样芽孢杆菌 微生物学特性 微生物学检验 临床意义 (一)微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染色 培养特性 生化反应 1、形态与染色 G+大杆菌

15、,菌体两端稍钝圆,多数呈链状 排列。 无荚膜、有鞭毛(炭疽杆菌无鞭毛) 芽胞位于菌体中心或次末端、不突出菌体 蜡样杆菌 2、培养特性 营养琼脂平板:菌落呈乳白色、不透明、边缘不 整齐,菌落常沿划线蔓延扩展成片如同白蜡 血平板:菌落呈浅灰色、毛玻璃样,伴草绿色溶 血或透明溶血环 卵黄培养基:培养3小时能看到白色混浊环,称之 为乳光反应 液体培养基:生长均匀,有菌膜 蜡样杆菌在血平板溶血 蜡样杆菌普通平板菌落 3、生化反应 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水杨素等,产 酸不产气 不产生吲哚和硫化氢 V-P(+) (二)微生物学检验 标本:患者食物、呕吐物、剩余食物、腹泻粪便 鉴定 直接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