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网络专题复习微生物学

上传人:ap****ve 文档编号:118701152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2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远程教育网络专题复习微生物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远程教育网络专题复习微生物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远程教育网络专题复习微生物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远程教育网络专题复习微生物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远程教育网络专题复习微生物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远程教育网络专题复习微生物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远程教育网络专题复习微生物学(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生物概述 一、微生物:肉眼不能见到,个体微小 、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分布广泛、种 类繁多、容易变异。 1.非细胞型:病毒,无完整细胞结构和产生 能量 的酶系统,需在活细胞内增殖。如 流感病毒 2.原核细胞:细菌等 3.真核细胞:真菌, 细胞结构完整。如新生 隐球菌、假丝酵母菌 细菌概述 一、细菌形态结构与生理 (一)大小和形态:以微米为测量单位, 二分裂繁殖。 分为三类: 1.球菌: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可分为 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2.杆菌:呈杆状或近似杆状,球杆菌、链 杆菌、分枝杆菌、棒杆菌 3.螺旋菌:菌体弯曲,可呈弧状或逗头状 ,弧菌、螺菌 (二)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 (1)细胞

2、壁:包绕在细胞膜外,维持细菌 固有形态、抗低渗的外环境。经革兰染色 将细菌分为G+和G-。基本成分为肽聚糖 ,(见表11-1 G+和G-细胞壁比较) G+菌:肽聚糖层数多,青霉素可抑制其合 成,磷壁酸为G+菌表面抗原。 G-菌:肽聚糖量少,外有保护性外膜,外 膜中的脂多糖为内毒素 (2)细胞膜: 为弹性的生物膜,参 与胞内外物质转运、生物合成、细 菌呼吸、与能量的产生和利用有关 。 (3)细胞质: 含有一些重要的结构 : 1)核糖体: 细菌合成蛋白质场所,为某些抗 菌素的结合部位,可干扰其合成蛋 白 2)质粒: 染色体外的遣传物质,为双股DNA可 控制细菌某些遗传性状。 R质粒:决定细菌耐药性

3、 F质粒:决定细菌致育性 Col质粒 毒力质粒 3)胞质颗粒:多种颗粒,多数为贮藏营养 ,常见的为异染颗粒,在白喉杆菌中其 可助于细菌的鉴定。 4.核质:生长繁殖、遗传变异 2.细菌的特殊结构 (1)荚膜: 某些细菌分泌,位于细胞壁外,需特 殊染色,具有抗吞噬作用,与细菌的致 病力有关。可用于细菌鉴别和分型。 (2)鞭毛: 某些菌体上附有,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需特殊染色。可分为单菌毛、双菌毛 、丛菌毛和周菌毛,有鉴别某些细菌的 意义;有些菌的菌毛与致病性有关,如 霍乱弧菌等。 (3)菌毛: 为菌体表面短而细的丝状物,许 多G+菌和少数G-具有菌毛。 普通菌毛:具粘附作用,与细菌的致 病性有关

4、性菌毛:可在细菌间传递质粒,而使 细菌获得某些遗传性状,如细菌毒 力、和耐药性等。 (4)芽胞: 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下形成,为 菌体内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壁 厚、不易着色,需特殊染色。其大小 、形状、位置因菌而异,有鉴别细菌 意义。对某些理化条件具抗力,所以 与消毒灭菌有关。 芽胞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可发芽形 成新有菌体,一个芽胞生成一个细菌 ,一个细菌形成一个芽胞。 二、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一)生长繁殖的条件 1.营养物质:水、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 物,无机盐类和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 :是细菌生长需要的自身 不能合成的一类B族维生素、某些氨基酸 等物质 2.酸碱度:大多数病原菌为pH为7.2

5、7.6, 霍 乱弧菌为碱性,分枝杆菌为酸性 3.温度:大多数病原菌的生长温度为 人体的体温37oC 4.气体:不同菌对气体的要求不同,按 其对氧气的要求,可分为4种: 专性需氧菌:结核杆菌 微需氧菌:空肠弯曲菌 兼性厌氧菌:大多数的病原菌 专性厌氧菌:破伤风梭菌 (二).细菌的代谢产物: 1.合成的代谢产物 A.毒素和侵袭酶:外毒素、内毒素 ,侵袭性酶破坏机体组织或抗吞嗜 B. 热原质:许多G-菌(脂多糖) 和少数G+可合成,注入人体或动物 体内能引起发热。耐高压121oC20分 钟不被破坏。玻璃器皿250oC高温干 烤能破坏热原质。 C. 抗生素: D. 维生素:大肠埃希菌B族维 生素和维生

6、素K E. 色素:不同菌产生不同色素 注意:类毒素、抗毒素不属于细菌代 谢产物 2.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 (1)形态结构变异:肺炎链球菌在人工 培养基上反复传代可失去荚膜. (2)菌落变异 (3)毒力变异:包括毒力变强或减 (4)耐药性变异:长期使用青霉素,目 前已有80%以上的金葡菌对青霉素产生耐药 性 (三)消毒与灭菌 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 物的方法,但不一定能杀死含芽 胞菌或非致病菌,常用消毒剂有 75%酒精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 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和非 病原微生物,如高压蒸气灭菌 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 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 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 存在活的微

7、生物;防止微生物 进 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称为无 菌操作,如外科手术 1 .物理消毒与灭菌法 (1)热力灭菌: 湿热灭菌:煮沸法、高压蒸气 灭菌等 干热灭菌:干烤法、焚烧法、 烧灼法 (2)辐射灭菌法:紫外线干扰细菌 DNA复制。 (3)过滤除菌法: 2. 化学消毒灭菌法 常用消毒剂种类与用途: 具体见表11-3 酒精消毒的有效浓度:75% 三、细菌与外界环境 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 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通中存在不同 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群,对人体无 害,有些对人体有利的正常微生物 群 条件致病菌:在某些特定条件下 ,正常菌群与人体间的平衡关系被 破坏,使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也 能引起疾病

8、。其特定条件的变化有 例:大肠埃希菌 菌群失调: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 种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发生较大变化 超出正常范围(菌群失调症) 例:大量使用抗菌素引起腹泻 医院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 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 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但不包括入院前开始或入院时已 存在的感染。 感染来源分三种类型: 交叉感染:病人间/与医务人间直接或 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 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主要为条件 致病菌。 医源性感染: 四、细菌的致病性 (一)致病菌的致病因素 致病性:细菌能引起人体感染 的能力,其致病性由细菌的毒力、 细菌侵入的数量和侵入门户(感染 途径)决定,以及与机体防

9、御功能 及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关联。 1.细菌的毒力 病原菌的致病能力的强弱 称为细菌的毒力。 (1)侵袭力 病原菌突破机体某些防御 功能,进入机体寄居、生长繁殖 和扩散的能力 (2)毒素:分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 合成,并能分泌或释放到菌体外, 主要有G+产生。外毒素经甲醛脱毒 形成类毒素 内毒素:存在于G-的细胞壁中 的脂多糖成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 解时才释放 外毒素与内毒素主要特点和区 别见表11-5 2.侵入数量 侵入数量与病原菌致病力有关 ,但又与病原菌毒力强弱和机体免 疫力高低有关。 3.侵入门户 一定毒力和数量的病原菌只有 适宜的侵入门户才能使易感者发生 感染,

10、但与细菌种类有关。 (二)感染的类型发生与发展 1.隐性感染:如结核杆菌感染多 为隐性或亚临床感染 2.显性感染:显性感染又可分为: (1)急性感染:发病急、病程短, 如流脑、霍乱等急性传染病。 (2)慢性感染:病程缓慢可持续数 月或数年,如结核、麻风 显性感染按感染部位及性质分为: 1)局部感染: 2)全身感染:又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不 侵入血流,其产生的外毒素侵入血 流引起临床中毒症状。 菌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一 时性或间断性地侵入血流,但未在 血中繁殖,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败血症: 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 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 中毒症

11、状。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要 其中生长繁殖,并可通过血 流到达 机体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 性症灶,如金葡菌引起脓毒血症 一. 葡萄球菌属 (staphylococcus) 葡萄球菌 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 G+菌 80%以上的化脓性疾病(特别体表 ),均为它所引起。 青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有效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株高达90%以上 医务人员的带菌率高达70%以上, 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染源 1.致病物质 血浆凝固酶 葡萄球菌溶素 杀白细胞素 肠毒素 表皮剥脱毒素 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局限性、脓粘稠、易形成血栓 2.所致疾病 侵袭性疾病:化脓性炎症,局部(疖)或 全身但局限 毒素性

12、疾病: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毒性休克综合症 假膜性肠炎:菌群失调症 一. 葡萄球菌属 (staphylococcus) 链球菌 球形链状排列,G+菌,无鞭毛和芽胞 形成透明质酸的微荚膜 致病物质: 毒素:红疹毒素-猩红热 毒性酶:透明质酸酶-有利于细菌扩 散,造成感染 链激酶:与血浆凝固酶相反 链道酶:病灶扩散,脓汁稀薄 菌体蛋白: M蛋白:抗吞噬 与心肌、肾小球基底膜为共同抗原 可引起心肌炎和肾小球肾炎 F蛋白:粘附作用,与致病有关 局限性、脓粘稠、易形成血栓 2.所致疾病 A群链球菌 化脓性疾感染:淋巴管炎,扁桃体炎, 蜂窝组织炎 中毒性疾病:猩红热 超敏反应性疾病:风湿

13、热 肾小球肾炎 甲型链球菌:感染性亚急性心内 膜炎 不会引起食物中毒 抗O试验:风湿热的辅助诊断 防:一般性预防 治:彻底用药,防过敏性疾病发生 肺炎链球菌 常寄生呼吸道,多数不致病 主要致病物质:荚膜 所致疾病:大叶性肺炎 奈瑟菌属 G-双球菌 所致疾病: 脑膜炎奈瑟菌:流脑 淋病奈瑟菌:淋病(人是唯一宿主) 肠杆菌科 一、大肠埃希菌 1.正常菌群 2.致病:免疫力下降/肠外组织感染(条件致病 ) 3.用于环境、食品和药品细菌学检测 细菌总数: 100个/ml饮水, 大肠菌数: 3个/1000ml饮水 5个/100ml果汁 二、志贺菌属 人类菌痢的病原菌 三、沙门菌属 致病:肠热症 、食物中

14、毒、败血症: 粪口传播 血清学检测:肥达试验 微生物学检查: 第1周血检 第23周粪检 弧菌属 一、霍乱弧菌 G-菌,霍乱病原菌(O1、O139) 1.致病物质:霍乱肠毒素 2.致病:剧烈腹泻(粪便呈米泔水样)、 呕吐, 3.免疫性:病原体感染后可获得牢固体的免 疫 二、副溶血性弧菌 为嗜盐性菌 1.致病:食物中毒,食入不法洁的海产品所致 厌氧性细菌 一、破伤风梭菌 G+长杆菌,呈鼓槌状,专性厌氧菌 1.致病:破伤风痉挛毒素,溶血毒素 引起破伤风 2.防治原则 白百破三联疫苗预防 对伤口清创扩创 注射抗毒素(要作皮试) 辅以青霉素抗菌药物治疗 破伤风的防治措施 1.一般措施,迅速对伤口清创扩创

15、,防止 形成厌氧微环境。 2.特异性预防:对3-6个月的儿童,采用白 百破三联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对伤口污 染严重而又未经过基础免疫者,可立即 注射精制破伤风抗毒素进行被动免疫。 3.对已发病者,应早期、足量使用破伤风 抗毒素。 二、产气荚膜杆菌 在牛乳培养剂中培养呈“凶涌发酵”现象 致病:气性坏疽(触摸捻发感),食物 中毒 三、肉毒梭菌 致病:肉毒毒素(外毒素),1mg肉毒 毒素能杀死2亿只小鼠,毒性为氰化钾一 万倍(在外毒素中属于毒性最强的) 食物中毒:主要是罐头、香肠、腊肠 、豆制品和甜面酱等 棒状杆菌属 白喉棒状杆菌 G+菌,用亚甲蓝等染色后,可出现与 菌体着色不同的“异染颗粒”为本菌重要 特征之 致病:白喉,在口腔等粘膜内可见灰 白色假膜,并与粘膜下组织紧密粘连 主要致病物质:白喉毒素(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