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超声.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118699713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7.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管超声.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血管超声.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血管超声.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血管超声.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血管超声.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管超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管超声.(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管超声 第一部分 颈部血管 1、颈部动脉 (1)颈动脉管壁结构:动脉血管的管壁一般分为内膜、中膜、外膜三 层,管壁内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因此又称为弹性动脉。动脉的内膜薄而 光滑,分为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力膜三层。中膜较厚,主要由环形或螺 旋形排列的平滑肌构成,中间夹以弹性纤维等结缔组织成分,中膜对于血 管的收缩和弹性具有重要意义。外膜与中膜厚度大体相当,主要由结缔组 织组成。 一、局部解剖 (2)颈部动脉分支: 主动脉弓 无名动脉 左颈总动脉(同右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同右锁骨下动脉) 右锁骨下动脉 右颈总动脉 椎动脉 入内动脉(胸廓内动脉) 甲状颈干甲状腺下动脉 颈内动脉 颈外动脉 颞

2、浅动脉 上颌动脉 甲状腺上动脉 面动脉 舌动脉 B 颈外动脉(ECA):其最初的位置在颈内动脉的前内侧,而后才 走到颈内动脉的前外侧。其上行穿腮腺至下颌角处分为颞浅动脉和 上颌动脉两个终支。颈外动脉的其它分支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 和面动脉等。 B 颈内动脉(ICA):其最初位于颈外动脉的后外侧,但很快就到 了它的后内侧,沿咽的外侧壁上行至颅底,经颈动脉管入颅腔,供 应大脑半球前3/5部分的血流,占供脑血流的85%。(主要看) B椎动脉(VA):椎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第一个分支,于前斜角肌内 侧上行,大多穿行于C6-1横突孔(亦有于C4、5才进入横突孔者),经枕 骨大孔进入颅内,两侧椎动脉在桥脑下

3、缘合成基底动脉。其浅面为 椎静脉。 2、颈部静脉 (1)颈静脉管壁:与动脉相比,静脉壁较薄,弹性纤维很少;管 腔较大而常呈不规则状;内有静脉瓣,由内膜向静脉腔内突出所 形成。 (2)颈部静脉属支: 甲状腺上静脉 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 椎静脉 甲状腺下静脉 乳内静脉(胸廓内静脉) 无名静脉上腔静脉 (3)颈部静脉解剖:颈部静脉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 B 浅静脉血液回流至颈外静脉。颈外静脉(external jugular vein;EJV)位置表浅,沿胸锁乳突肌浅面下行,至胸锁乳突肌起始 段外缘处,汇入锁骨下静脉。 B 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IJV)是颈部最

4、粗的静脉, 收集颈总及椎动脉供应区域的静脉血流,其有2-3对静脉瓣,以阻 止血流返流。颈内静脉位于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外侧,向下与锁骨 下静脉会合成无名静脉,双侧颈内静脉借助颅内的乙状窦相互沟通 。 B 椎静脉(vertebral vein;VV)由椎内静脉从穿出的一些小支和 来自颈深部的小静脉汇合而成,进入寰椎横突孔,形成丛环绕椎动 脉周围,至C6横突孔处,合成单一的椎静脉,穿出该孔下行,经锁 骨下动脉前方注入无名静脉。在椎静脉的末端,即注入无名静脉的 开口处,常可见一对静脉瓣。锁骨下静脉(subclavain vein;SCV )自第一肋外缘处续腋静脉,向内至胸锁关节后方与颈内静脉汇合 成无

5、名静脉,它的始末两端都有瓣膜。 二、检查方法 1、仪器: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一般选用线阵探头,频率5.0- 10.0MHZ。受检者取仰卧位,双肩垫高,充分暴露颈部,头偏向受 检部位的对侧或保持正中位。 2、扫查方法: (1)颈动脉检查:采用连续扫查方式。首先从颈根部甲状腺外侧 开始纵扫,显示血管长轴,可显示颈总动脉,探头逐次向上移动, 移至甲状软骨上缘水平时,图像上出现一膨大区(即颈总动脉分叉 部),再往上扫查便分别出现两条血管的纵切面,即颈内、颈外动 脉,一般情况下,颈内动脉最初位于颈外动脉后外侧,后转至其后 内侧,但有5%的颈内动脉近侧段位于颈外动脉的前内侧,因此,当 颈内、外动脉可同时

6、显示时,接近体表即偏前的不一定都是颈外动 脉。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起始段是粥样硬化好发部位, 因此,是扫查的重点。纵切面显示血管的前后壁,以免漏掉累及侧 壁的病变,应从颈根部连续横扫。有阳性发现时,应结合该段纵、 横切面的反复扫查。还应注意颈动脉虽不如颈内静脉那样容易被压 瘪,但因位置表浅,不可过分用力,以免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作 出管腔狭窄的假阳性诊断。个别病人的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非常敏 感,压迫该处会引起心跳减慢,血压下降。 (2)椎动脉检查:椎动脉位置较颈动脉深,加之部分穿行于C6-1横 突孔,所以,较颈动脉的检查困难一些。先显示颈总动脉长轴,再 将探头轻度向后外侧偏斜扫查,显示出颈

7、椎的横突,它们呈间断性 排列的强回声,后方伴明显的声影,横突之间可显示出椎间段椎动 脉及浅侧伴行椎静脉的长轴。在此基础上,探头分别向上和向下追 踪便可显示整个颈段椎动脉。 (3)锁骨下动脉检查:检查锁骨下动脉时应让患者暴露肩部。检 查内侧段时,探头置于胸锁关节附近的锁骨上窝,探头朝向患者的 后下方;检查外侧段时,探头置于肩锁关节附近锁骨下方,探头朝 向患者的后上方。由于骨骼的影响,绝大部分无名动脉和左侧锁骨 下动脉的起始段不能被直接显示,此时,通过相关血管血流频谱改 变,可以间接获得有关血流动力学信息,分析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情 况。 (4)颈部静脉检查:检查方法与颈动脉检查方法一致。但在检查 中

8、应注意两点:一是探头要轻轻接触皮肤,否则会压扁静脉,无法 获得满意的图像;二是因为颈部的静脉较动脉血液流速低,宜设置 测定低速血流的条件。 三、颈部血管正常声像图表现 1、颈部动脉 (1)颈总动脉及其分支 1)二维超声显像:高质量的二维超声显像可以了解血管壁及管 腔的形态结构。正常颈动脉基本是左右对称,管壁分为三层:内膜 呈中等回声,菲薄光滑;中膜呈低回声或无回声;外膜呈强回声。 管腔内为无杂质的无回声区(图1)。颈动脉的二维声像图测值包 括血管内径(双侧内壁的垂直距离)和内膜中膜厚度(IMT,从 内膜内表面至中膜外表面)。颈总动脉分叉处膨大,但内径不应超 过颈总动脉的一倍。在大多数情况下,相

9、对声束远场的管壁结构显 示更清楚一些,因此IMT常在血管后壁进行测量。多数作者报道颈 总动脉IMT正常值在1.0mm以内,颈总动脉分叉处IMT1.2mm。 2)彩色多普勒显像:颈动脉血流为充盈于整个管腔的层流,管腔 中央为彩色明亮的高速血流,靠近管壁为彩色暗淡的低速血流,颈 总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部因管径膨大,呈现轻度紊乱、颜色 不一的彩色血流。(图2) 3)脉冲多普勒:测定颈内外动脉血流频谱时,取样容积放置在距 颈总动脉分叉部12cm处。正常动脉血流动力学根据血流供应组织 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B颈内动脉血流特征为低阻型,频谱特点是收缩期血流之后,接着 一个较高流速的舒张期血流。收缩期加速

10、时间短,频谱上升陡直, 减速时间较长,及缓慢下降,称其为峰,后面可接一个小波峰( 峰), 峰峰,双峰间切迹不明显;舒张早期形成低幅 峰,、峰血流信号均在基线以上,为缓慢递减的低阻频谱 。频带较宽,收缩期血流频带下面可有一个无血流信号的“窗”。 (图3)。 B颈外动脉血流特征为高阻型,频谱特点亦为三峰递减型层流频谱 ,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较颈内动脉高,加速时间短,上升陡直,减 速时间亦短,双峰之间切迹较明显。舒张期因阻力较大而血流较少 ,表现为基线上方仅有血流速度较低的舒张期血流或无舒张期血流 。频带较窄,频窗较清晰(图4)。 B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介于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之间,阻力指数介 于两者之间

11、,脉冲多普勒形态亦介于两者之间(图5)。 颈内外动脉的鉴别: 颈外动脉颈内动脉 管径小大 分支有无 起始部位置内外 频谱特点高阻力血流低阻力血流 (2)锁骨下动脉及其主要分支 1)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管壁亦显示为三层结构,彩色 多普勒显像与颈动脉相同,因舒张期血流速度低,随心动周期之 颜色变化更明显。因其血流供应上肢区域,脉冲多普勒显示为高 阻力血流频谱。收缩末径有反向血流(图6)。 2)椎动脉:椎动脉因其位置较深,管径较细,其管壁的三 层结构较难观察,常常只能观察到前后两条较强回声的光带。椎 动脉分为三段:第一段(V1)是椎动脉的起始至入横突孔之前 的部分,第二段(V2)是椎动脉的椎间段,

12、第三段(V3)是位 于寰椎的部分。彩色多普勒显像示椎动脉第一段显示为连续血流 ,第二段显示为节段状血流(图7)第三段走行弯曲,呈多向血 流。因椎动脉血流供应区域为脑组织,脉冲多普勒显示为低阻力 频谱。多数情况下,多普勒频谱的频带较宽,频窗不清晰(图8 )。 2)椎动脉:椎动脉因其位置较深,管径较细,其管壁的三层结构 较难观察,常常只能观察到前后两条较强回声的光带。椎动脉分为 三段:第一段(V1)是椎动脉的起始至入横突孔之前的部分,第二 段(V2)是椎动脉的椎间段,第三段(V3)是位于寰椎的部分。彩 色多普勒显像示椎动脉第一段显示为连续血流,第二段显示为节段 状血流(图7)第三段走行弯曲,呈多向

13、血流。因椎动脉血流供应 区域为脑组织,脉冲多普勒显示为低阻力频谱。多数情况下,多普 勒频谱的频带较宽,频窗不清晰(图8)。 (3)颈动脉、椎动脉的正常值:经过对一些健康志愿者进行的超 声检查结果分析显示:正常人的双侧颈、椎动脉各血流参数间比 较无显著差异;正常人不同性别颈、椎动脉血流参数中多项指标 有显著差异(一般男性高于女性);正常人不同年龄组间颈、椎 动脉血流参数比较,部分血流参数差异显著,如峰值流速、平均流 速。舒张末流速,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颈内/颈总动 脉峰值流速比值: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 B 以上为颈部动脉正常声像图表现 2、颈部静脉 颈内静脉位于颈总动脉前外侧

14、,管壁薄,管腔为无回声,能被 压瘪。部分颈内静脉近心端可见静脉瓣膜。深吸气屏气后颈内静 脉内径增宽。脉冲多普勒显示颈内静脉呈期相性血流频谱(图9) ,即流速首心房压力和呼吸变化的影响,近心端的变化较远心端 明显,最大血流速度1m/s。深吸气时频谱峰值流速增快,深呼 吸气时流速减慢。颈内静脉频带较宽。 B颈动脉和颈内静脉鉴别见表 管腔内径管壁瓣膜血流方向频谱特点 颈动脉不随呼吸变 化 厚,有内膜回声无流向头侧搏动性血流 颈内静脉随呼吸变化薄,无内膜回声有回心血流期相性血流 四、颈部动脉疾病 1、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1)病理: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指动脉内膜脂 质沉积、平

15、滑肌细胞增生形成的局限性斑块,可使动脉壁变硬,且 由于斑块内脂质崩解,组织坏死状如糜粥,故名动脉粥样硬化。内 膜病变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脂纹、纤维斑块、复合病变。 中外膜病变主要表现是斑块下中膜平滑肌萎缩、纤维增生、内弹力 板分裂甚至消失,同时外膜也可有纤维化和灶状炎行细胞浸润。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当内膜病变发展快于中膜和外膜病 变时,则引起动脉闭塞,反之,可形成动脉瘤。 (2)发病情况及临床表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男性高于女性,并 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及脑梗死者发生率高 于正常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 处,可以引起动脉狭窄,严重的狭窄或闭塞

16、可导致脑部血供障碍。 粥样斑块或血栓的脱落则引起脑梗死。 肢端动脉痉挛病肢端动脉痉挛病 (RaynaudRaynaud Disease) Disease) 病因及病理病因及病理 (Etiology and Pathology)Etiology and Pathology) n n 病因不明病因不明 n n 寒冷、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及月经期致寒冷、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及月经期致 血管神经功能紊乱,血管痉挛血管神经功能紊乱,血管痉挛 n n 小动脉本身无病变,后期可有内膜增小动脉本身无病变,后期可有内膜增 生,弹力纤维断裂,血栓形成生,弹力纤维断裂,血栓形成 n n 好发于指(趾)端,且双侧性,青年好发于指(趾)端,且双侧性,青年 女性多见女性多见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Clinic Manifestation)(Clin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