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的判断句 一、判断句的定义 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 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 是什么 理解判断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有时与判断句十分相 似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夫执舆者为谁? 2.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蟹六跪而二螯 我们是中国人 陈胜者,阳城人也 他不是山东人 楚虽大,非吾族也 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 古汉语的判断句则不用判断词“是”,而是 将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 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 断句的否定用“非”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1、无“者”、“也”句 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本形式,仅靠主语与谓语 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①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②农,天下之本 ③荀卿,赵人 2、有“者”句 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 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①虎者,戾虫;人者,甘饵 ②陈轸者,游说之士 ③天下者,高祖天下 ④兵者,不祥之器 3、有“也”句 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 ,帮助进行判断。
这种判断句十分常见 ①制,岩邑也 ②董狐,古之良史也 ③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④臣之子,皆下才也 ⑤孔子,贤人也 4、有“者”、“也”句 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完美形式 ①南冥者,天池也 ②吾所欲者,土地也 ③法者,治之端也 古汉语中的否定判断句一般是在谓语之 前加否定副词“非”表示 ①楚虽大,非吾族也 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④我非生而知之者 三、注意:一些特殊的判断句中词性的 认定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是皆秦之罪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贱即买,贵即卖 (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余为伯鲦,余,而祖也 四、“是”字在判断句中的作用 1.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是指示代词, 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 同“此”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 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 犬豕鸡豚此何故也? 2.“是”在古汉语判断句中作主语,常是 复指上文出现了的内容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 ,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 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3.“是”作判断词来用,汉代就有了 此必是豫让也 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彗星图: 是是帚慧 五、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问题 判断句虽采用了判断句的形式,但主语和 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用 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较复杂的内容,属于 判断句式的活用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表示比喻 ①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②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 风必偃 2、解释词语 ①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②厥,其也 3、表示内容较为复杂的逻辑关系 ①夫战,勇气也 ②百乘,显使也 4、表示原因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芥之祸者,冯 谖之计也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什么是被动句 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 关系可以分成两类:主动句与被动句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 受者,即受事者 季氏将伐颛臾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1、意念上的被动表示法 蔓草犹不可除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现代汉语: 大楼建好了 信写好了 饭吃了 只有从意义上能理解出其中的被动含义, 而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含 义的被动句,称为“意念被动句”,也叫做“ 无标志的被动句”。
(二)几种常见的被动表示法 1.“于”字句 表示为:及物动词+于+名词 (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介词“乎”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相同 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志乎古,必遗乎今 2.“为”字句 在及物动词前加介词“为(wi)”引出动 作行为的主动者 构成“为+名词+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为”字被动句式先秦时就常见,战国末 期发展成为“为……所”式,并一直延续到 现代汉语中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少北,则为匈奴所得 现代用例: 某些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 数人所不需要 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 3.“见”字句 构成“见+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人皆以见侮为辱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注意: (1)表被动的介词“见”不同于“于”和“为 ”,不能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当句子需 要明确表达出施事者的时候,“见”字句要同“ 于”字句搭配使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 (2)表被动的介词“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 期又演变为指代性副词,指代第一人称。
可译为“我”或“自己”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现代汉语: 请勿见笑 请勿见怪 见谅 见教 对于动词前的“见”的用法要根据上下文加 以辨别 4.“被”字句 构成“被+名词+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被”作为介词介绍施事的“被”字句在 战国末期已经出现,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 语中,成为现代汉语的最主要被动句式 注意: 在先秦汉语里,“被”是一个及物动词, 是“蒙受”、“遭受”的意思被动句中 的“被”的源头是动词“被” (灌夫)身被数十创,幸有万金良药,乃 得不死 光被四表 下施万民,万民被其利 地少人众,数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 古代汉语的词序 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 的先后次序在汉语中 ,词的次序不同, 不但意思上有差别,而且语法结构关系也 可能就不同 例如: a.完全没有听懂 b.没有完全听懂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 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 主语——谓语——宾语 甲骨文的语法: 今王出 王正(征)尸方。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 子行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稳中有变 我们说语法具有稳固性,并不是说一成不 变,经过时间的积累,有的格式还是会发 生变化的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格式消失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换说法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 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谓 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 为“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 1、疑问代词作宾语 语法条件: 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 ②宾语是疑问代词 包括两类: (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宾语而前置 敢问何谓也? 彼且奚适也? “吾谁欺?欺天乎?” 曰:‘奚冠?’曰:‘冠素’”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 师仲尼 (2)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而前置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微斯人,吾谁与归? 何以战? 这种宾语前置在上古时期比较严格, 很少例外 特殊:“何如”常说成“如何” 这两种形式都已成为凝固形式,其意义已 变为“怎么样”、“怎样”等 伤未及死,如何勿伤? 与不谷同好,如何? “如何”也可以说成“若何”、“奈何” ,凝固后与“如何”的含义相同。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先生助之奈何? “如何”、“若何”、“奈何”的中间还可 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说成“如 ……何”,其含义是“对……怎么样” 如太行王屋何? 寇深矣,若之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语法条件: ①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②宾语必须是代词 邻国未吾亲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则未 之闻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 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 有事而不告我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汉以后的文人的文章中,还经常有否定句 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现象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不余欺也 这种宾语前置在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 时不我待 练习 沛公安在? 卿欲何言? 乃入见,曰:“何以战?” 我死,女必速行, 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彼不我恩也 3、宾语用代词复指 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 复指宾语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常在前置宾语之前加上“惟(唯)” ,构成“惟(唯)……是(之)”的 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父母唯其疾之忧 惟余马首是瞻 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唯你是问、惟命是从 唯才是举、唯利是图 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 ”复指,而不用“是” 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 凝固形式:“是之谓”、“此之谓”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 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4、代词“是”作宾语时有时不需 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 在介词结构“是以”、“是用”中, 代词“是”都是前置宾语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 5、介词“以”的宾语有时不需要 条件就可以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 不可尚矣!” 谓语前置 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把谓语提到主语之 前,叫作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常见于感叹句和疑问句中,有时 也出现于祈使句中 ①贤哉,回也! ②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③谁与,哭者? ④子邪,言伐莒者? ⑤勉哉,夫子! 双宾语 双宾语,就是一个谓语动词带了两个宾语 ,第一个宾语称为间接宾语,又称近宾语 ,表动作行为的关涉对象,一般指人。
第 二个宾语称为直接宾语,又称远宾语,表 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一般指物 结构形式 “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给我一本书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赵老师教我们英语 1.“取予义”动词带双宾语 公赐之食 文公与之处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李斯遣人遗非药 贻我彤管 2.“问告义”动词带双宾语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3、动词“为” 带双宾语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4.普通动词带双宾语 天生民而立之君 诸吕举兵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今我破 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 也 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