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18695325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第九章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第九章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第九章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第九章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 护理学院 焦艳 13075302389 总是心情不好是病,好过头了也是病! 让我一次唱个够! 心境障碍 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以心境显著而 持久的改变(高涨或低落)为基本临床表现 并伴有相应思维和行为异常的一组精神障碍 。 常伴有相应的认知、行为、心理生理学以 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改变或紊乱,躯体症状也 很常见甚至成为重要临床表现。 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缓解期间 精神状态基本正常,预后较好,一般无人格 缺陷,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1896年 Kraepelin首次 将两组外表完全 相反而本质却相 同的躁狂症和抑 郁症归为一种疾 病,并将其命名 为“躁狂

2、抑郁性 精神病”。 关于单相与双相问题的讨论 Kraepelin按病程特点把躁狂症与抑郁症合成一个病种躁郁 症。 1962年,Leonhard初次提出异议,主张分成单相、双相两类。 轮流表现为躁狂及抑郁者称为“双相”;而只表现为躁狂或抑 郁者称为“单相”。 1966年,Angst与Perris更改其意,把凡有躁狂表现者,不管有 无抑郁,均称为“双相”,其理由为抑郁相或许较轻,或许较 短,但必然存在,而把单纯抑郁称为“单相”。 Dunner等主张把双相病例进一步分成、两型;前者躁狂较 为明显,而后者为轻躁狂。 今年近年有许多学者对“单相”抑郁提出质疑,通过随访不少 “单相”患者,竟有1/3出现了

3、躁狂,变成“双相”。看来似乎 又回到Kraepelin的观点。 分类 情感性障碍 躁狂发作 抑郁症 单次发作 反复发作 激越性 迟钝性 精神病性 心境恶劣障碍 环形心境障碍 双相型 双相障碍 混合型 双相型 快速循环型 心境障碍的患病率在西方国家一般为2% 25%,在我国仅为0.83。这种与国外调查 结果的差异悬殊可能与调查方法、诊断标准 及种族文化有关。 目前国内学者认为,我国抑郁症的患病率 应不低于4%。男性终身发病率4.8%,女性 9%。抑郁症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一倍以上, 而双相障碍患病率男女之比为1:1.2。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大量的研究资料提示遗传因素、神经 生

4、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 (一)遗传因素 心境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但遗传方式尚未肯定。 (二)神经生化改变 1.去甲肾上腺素(NE)假说 2.多巴胺(DA)假说 3.5-羟色胺 (5-HT)假说 4.-氨基丁酸(GABA)假说 (三)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 (四)脑电生理变化 (五)神经影像变化 (六)心理社会因素 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心境障碍,尤其与抑郁症的关系较为密切。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尚不清楚,大量的研究资料提示遗传 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对本病 的发生有明显影响。 (一)遗传因素 心境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但遗传方式尚未肯定 。 (二)神经生化改变 1.去甲肾上

5、腺素(NE)假说 2.多巴胺(DA)假说 3.5-羟色胺(5-HT)假说 4.-氨基丁酸(GABA)假说 (三)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 (四)脑电生理变化 (五)神经影像变化 (六)心理社会因素 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心境障碍,尤其与抑郁症的关 系较为密切。 童年经历 Bowlby认为亲子分离或存在分离的威胁,使儿童 成年后易患某些障碍。精神分析理论也认为,在童年 期因分离或死亡造成的母爱剥夺,在成人期易患抑郁 症。 另外,也有人认为父母的养育方式也与子女成年 后是否容易患心境障碍有关。 应激性生活事件 配偶、子女或父母亡故,居丧者可增加抑郁症的 发病率。报道在经历一些可能危及生命的生活事件后6 个月内

6、抑郁症发病危险增加6倍。 认知理论与习得性无助 抑郁症以认知过程的歪曲为突出表现,产生了对 自我、未来和世界的消极看法。 另外,在抑郁症患者中,人们会发现类似于“习 得性无助”的状态。 破罐子破摔,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 ,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 病例 某女,19岁,高中生,因异常兴奋3周,挥霍乱 花钱而就诊住院。 患者近3周来性格突然发生改变,情绪出现异常愉 悦,整天兴高采烈,忙东忙西的,自我感觉良好, 经常逃学,喜欢逛街购物,胡乱花钱,出手大方, 买些不实用的东西,打扮一改常态而怪异。谈话滔 滔不绝。精力旺盛,晚上忙忙碌碌到后半夜。把住 院当成疗养。蹦蹦跳跳地跑来

7、跑去,与陌生人随意 交谈,毫无顾忌,很热情的与医生、护士打招呼。 说话幽默,不时引起其他围观病友哈哈大笑。 临床表现 1、躁狂发作 躁狂症的典型症状所谓“三高”症状 即心境高涨(核心症状) 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障碍(思维奔逸) 活动增多 情感高涨 主观体验良好 有一定感染力 情绪不稳 愤怒、易激惹、敌意 自我评价过高、夸大妄想 情感高涨 主观体验良好 有一定感染力 情绪不稳 愤怒、易激惹、敌意、情绪易变 自我评价过高、夸大妄想 思维奔逸 思维非常敏捷 思维内容丰富 感到舌头在和思维赛跑 意念飘浮 活动增多 动作快速敏捷 活动明显增多 但常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一事无成 社交活动多,随便请客 故意招

8、引旁人注意 精力格外充沛,毫无疲倦之感 躯体症状 常常外出,皮肤干燥、发红 有的无暇用餐,体重减轻 食欲增加 性欲亢进 睡眠需求减少 其他症状 主动和被动注意力均有增强 但不能持久,易被周围事物所吸收 可有片断幻觉、妄想 谵妄性躁狂:意识障碍、错觉、幻觉、思 维不连贯 轻躁狂:症状类似,但无精神病性症状, 对社会功能影响轻 病例 某女,28岁,话少,整天唉声叹气4个月。 本次病程4月,木讷,说话逐渐减少,活动也比 以前减少,不愿出门,在家经常唉声叹气,有时独 自流泪,家人问及时偶尔低声回答,说脑子没用了 ,想事情想不出来了,病治不好了,自己做错事, 有罪,应该死。以前喜欢看的电视连续剧也不感兴

9、 趣了。食欲减退,每天只吃一餐,体重明显下降, 睡眠减少,早上 34点钟即醒来。就诊时,由家人 搀扶入室,低着头,愁眉不展,问多答少,声音低 沉缓慢,或点头、摇头示意。谈到病情时,流着泪 说:“我该死,我对不起父母和国家,我活着没意思 ”。 抑郁发作(三低) 抑郁心境(临床最突出的症状是持 久性的情绪低落) 思维迟缓和思维内容障碍 意志活动减退 “六无”症状 即无精力,无希望,无乐趣,无用处, 无意义和无办法。这六个症状是互相联系的 ,可以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出现,互为因果 ,也有部分病人只以其中某一二种症状表现 明显。 小崔,听说你抑郁了? 抑郁心境 终日忧心忡忡、长吁短叹 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

10、 悲观绝望,度日如年,昼重夜轻 自我评价低、感觉差 自责、内疚感、罪恶妄想 思维迟缓 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感到脑子不能用了 言语减少,语速减慢,声音低沉,思考问题困 难,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 犹豫不决 书写困难 意志活动减退 意志活动显著持续抑制 行为缓慢 生活被动 不想做事 不愿与周围人接触交往 不愿参加平常喜欢的活动和业余爱好 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焦虑 激越:伴有明显运动不安的严重焦虑状态 易激惹 强迫症状 自杀观念与行为是抑郁患者最严重也是最 危险的症状 思维内容障碍 自我评价低,无故贬低自己 厌世想法 自杀 躯体症状 常见 睡眠障碍表现为早醒、醒后不能入睡 个别睡眠过多,但不解乏

11、 食欲下降,胃肠功能紊乱,体重下降 身体任何部位的慢性疼痛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认知障碍 抑郁症患者认知特点: 歪曲既往事实过错自罪被人指责 被害妄想 身体状态歪曲认知疑病观念疑病妄想 对治疗诊断不信任,对康复不报希望 表现和行为改变 迟钝性抑郁抑郁面容 激越性抑郁焦虑、抑郁表情兼有 消极 衣着打扮陈旧 动作姿势简单 言语减少,音调低沉,重者缄默不语 精神病性症状 幻觉 妄想:被害、疑病、自罪 木僵 强迫症状 老年抑郁症 案案 例例 周小姐最近半个月情绪突然高涨,多晚失眠,并唱歌吵至夜深,周小姐最近半个月情绪突然高涨,多晚失眠,并唱歌吵至夜深, 邻居忍受不了,最后周小姐给送往医院治理。周小姐五年

12、前首次病发,邻居忍受不了,最后周小姐给送往医院治理。周小姐五年前首次病发, 当时刚上大专,没多久因为失恋而情绪低落了数月,功课也追不上,于当时刚上大专,没多久因为失恋而情绪低落了数月,功课也追不上,于 是非常绝望,并企图自杀。其后进住精神病医院,逐渐康复过来。出院是非常绝望,并企图自杀。其后进住精神病医院,逐渐康复过来。出院 后,周小姐回校复课,过了一学期已可应付。可是,到了学期考试前,后,周小姐回校复课,过了一学期已可应付。可是,到了学期考试前, 病势又转坏。周小姐没有专心温习,反而四处逛街,购物挥霍,狂签信病势又转坏。周小姐没有专心温习,反而四处逛街,购物挥霍,狂签信 用卡,又穿得花枝招展

13、,戴着彩色帽子,到处惹来奇异目光。用卡,又穿得花枝招展,戴着彩色帽子,到处惹来奇异目光。 混合发作: 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 ,通常在M和D的快速转相时发生,较少见 环性心境障碍 心境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 较轻,不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持续性心境不稳定,这种心境波动与应 激无关,与患者的人格特征有关 恶劣心境障碍 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的轻度抑郁 从不出现躁狂 伴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无精神运 动性抑制、无精神病性症状,生活不受严重 影响 持续2年以上,期间缓解期不超过2个月 发病形式与病程特点 16-25岁首次发病 躁狂发病年龄一般比抑郁早,女性又比男

14、性早 躁狂症起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抑郁症多 为慢性 秋冬季为抑郁发作多见,春末夏初为躁狂 发作多见 本病病程呈发作性,间歇发作或交替发作 躁狂症发作平均3个月,抑郁约6个月,少 数抑郁发作可持续长达1-2年 预后 本病预后较好 但经多次发作后约有15%-20%病人转为慢 性 预后差多与:年龄偏大,有阳性情感性精 神障碍家族史,社会适应不良,罹患躯体疾 病,缺乏社会与家庭支持及治疗不及时或不 恰当有关 诊断 躁狂症和抑郁症分别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 情高涨或低落为主要表现 可伴有躯体不适症状 病程特点大都具有发作性病程 家族史 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症状至少持续1周, 并至少有下列3项(若仅为易激

15、惹,至少需4项): 诊断躁狂发作 (1)言语显著增多; (2)联想加快; (3)注意力不易集中 或不持久; (4)自我评价过高; (5)睡眠需要减少; (6)活动增多; (7)行为轻率; (8)性欲亢进 以心境低落为主且至少持续2周,并至少有 下列4项: 诊断抑郁发作 (1)兴趣或愉快感 缺乏; (2)精力不足; ( 3)自我评价过低; (4)活动减少; (5)联想困难; (6)自杀言行; (7)睡眠障碍; (8)食欲不振; (9)性欲减退 躁狂发作的治疗 药物: (1)碳酸锂 (2)抗癫痫药:卡马西平 (3)抗精神病药:氯丙嗪、氟哌啶醇 电抽搐治疗 胰岛素低血糖治疗 抑郁发作的治疗 药物: 选药原则:SSRI类、三环、四环类可作为 一线药物;MAOI可作为二线药物;难治性抑 郁症可用博万拉法新 ,咪他扎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