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学说及其道家思想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118693338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学说及其道家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老子学说及其道家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老子学说及其道家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老子学说及其道家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老子学说及其道家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子学说及其道家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学说及其道家思想(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lt;p&gt;老子学说及其道家思想 书本上的老子 唐开元年间的老子像 现代人所画的老子像 一 老子这个人 ? (一) 老聃、李耳与太史儋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 ,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 子被尊为道祖。 ? 老子的史料散见于庄子、礼记?曾子 问、吕氏春秋?当染、史记中。 礼记曾子问 ? 曾子问: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 行乎?孔子曰:天子巡守以迁 庙主行,吾闻诸老聃曰, 天子

2、崩,国君薨,则祝取七庙 之主而藏诸祖庙,礼也。卒哭 成事,而后主各反其庙。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 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 问礼于老子。于是老子廼 修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 千余言,而去,莫知其终。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 庄子天运 ?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 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 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 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数 度,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 之哉?曰:吾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可献,则人莫不献之 于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

3、 ;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告其兄弟;使 道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 (二)老子与道德经 ? 老子版本,河上公老子河上公章句 ,王弼老子注,傅奕道德经古本 ,马王堆老子帛书甲、乙本,郭店 竹简甲、乙、丙三种版本。 二 老子的学说 ? (一)老子所说的混沌的道及其道所推及 的世界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 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 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故强字曰道。”(二十五章 ) 1 道是一个混沌 2 道是一个灵明 ? “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 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 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 章) 3 道使万物得以产生 ? “道生一

4、,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下。” (四十二章) 4 道是一个根本的德性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 老子在这里说的,是万物万事的生成与演化。宇宙间的事物,老子认为事物是一步 步地演化的,最起始时是从无到有。他把这过程归纳为四个步骤:道、德、形、势。 这里面,道与德,是精神的范畴;形与势,是物质的范畴。 道,是宇宙间最根本的原则,道是不断地变化。宇宙万物不断地变化,所以不断地 生出新的事物(如果没有不断的变化,那就是永远的静止,永远的“无”,但有变化发展 ,就由无生有)。这是“道生”。 道的具体表现是“德”。德性,说的是事物的特质。在事物的变化中,某

5、一方面蓄 聚了某方面的特质,这就是“德蓄”。再进一步,成为有物质的形体,“物形”。具备了 成为形体的条件,还要有时与势的种种客观条件,遇上了时与势,一宗新的事物就诞 生了,这是“势成”。 老子这些话,是在作非常抽象概括的思考,思考最根本的规律。说起来有点玄,玄 之又玄。但是这样的四个层次,也可以应用到具体的事件上。当我们分析一件事情的 时候,可以看看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怎样发生,怎样发展。从纵向去寻求事物发生 的因由,从横向去察看事物出现的形势。 联系到具体事物。小的来说,如股票,你不能只抓住一条有关的讯息,就断定这股 票会升或会降。那条具体的讯息,只是“势成之”中的一个小因素,整个股票的形成

6、因 素是一条长链;大的来说,像一场战争的胜负,你不能只看到战场上的某一个具体因 素,就说是找到了胜负的关键。这个因素即使确是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也要看战役之 前怎样发展蓄聚,形成了某一形势,“势成之”,这时个别的关键因素才呈现了威力。 5 道是一个自然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 (二)老子的思想倾向与社会关怀 1 政治理想与关怀 ? “清静为天下正。”(四十五章) ?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五十七章) ?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 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 ? “民之饥,以起上食税之多

7、,是以饥;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七十五章) 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 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 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 以人民就难于统治。人 ? “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 ?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 余以奉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 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 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 贤。(七十七章)”(七十七章) ? “天下有道,却走马似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四 十六章) 是说天下有了人道,却将马约束起来,安人道去行走 ,致

8、使马连撒粪都不得自由,撒在人道上。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是说天下没有人道,战马就不需要在战场上驰骋,可以到 荒郊野外自然生存。 老子的社会观,是十分理想的社会观,不是以某种特殊为 特殊,也不赞成某种特殊就可以为特殊。物物平等,也就 是“无为”的社会体制。这种社会体制,在人与自然万物是 平等的,人不可以特殊。 应当遵循自然的“无为”的法则去发展。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 2 生活的辩证法 不敢为天下先: ?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 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六 十七章) 不贵难得之货: ? “是以圣人欲

9、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 为。”(六十四章) 自知之明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三十三章 ) 美善之别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矣。是故有无相生,难易 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 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 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二章) 有容乃大 ?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 谓复命。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 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十六章) 强弱之用 ? 将欲弱之,必

10、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 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 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 可以示人。(三十六章) 辨言之善恶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 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水德与柔弱之性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以 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 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 三章) 为学与为道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 无为。”(四十八章) 三 老子学说的历史影响与现代意义 ? 对生命价值的永恒追求道教的产生 ? 对现代文明保持一份警惕 ? 还原自我 ? 自然主义与环境意识 ? 两种天人合一 ? 两种自然 &lt;/p&g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