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校本科办学特色的思考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118690929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我校本科办学特色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对我校本科办学特色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对我校本科办学特色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对我校本科办学特色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对我校本科办学特色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我校本科办学特色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我校本科办学特色的思考(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我校本科办学特色的思考 教务处 (供讨论) 二零零六年八月二十日 一、提炼我校办学特色的必要性 1、学校长期发展历史的的精髓 敢于竞争、善于转化,明德、厚学、求实、创新 2、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职责 专业设置、培养体系、管理模式、条件建设、特色 3、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的需要 指标体系:重点大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 二、办学特色的特征和内涵 1、办学特色的特征 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 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 特征:历史性、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 2、办学特色的内涵 特色可以体现在:治学方略、办学观点、 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 制;教育模式、人才特

2、点;课程体系、教学方 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 三、我校办学特色提出的过程 1、教务处提出办学特色的初步想法 评价指标体系说明、96年特色描述、合校后的发展 2、校教学顾问组两次讨论 从严治校、按大类培养、人文素质教育 3、征求部分院系领导和教授意见 开拓奋进 、按大类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创新 4、征求全校师生员工意见,推动思想讨论 四、关于我校办学特色的描述 (一)坚持求是进取的理念,实现快速发展 ,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缩影” 1、描述: “求是”是指按高等教育规律办学,“进取”是指 “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精神,“实现快速发展”是 指在短短五十余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历史性的跨

3、越, 稳居国内高校前十名之列,“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缩 影”是政府领导和著名学者对我校的一致评价。 2、论证:按高等教育规律办学 1)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办学的主体 2)以科研的优先发展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3)实施学科综合化,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4)从严治校,管理也是教育 5)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融合 6)育人为本,三足鼎立,学研产协调发展 7)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 2、论证:一系列切合实际的策略 1)高筑墙,广集人(师资); 2)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前面(“源”与“流”) ; 3)发扬优势,防止从优势变为劣势;敢于竞争, 力争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学科综合化) 4)以服务求支持,以贡

4、献求发展;(三足鼎立) 5)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 6)在没有显赫过去和缺乏大师名流的背景下,打 团体仗是华中科技大学出奇制胜的法宝。 2、论证:敢于竞争,善于转化 1)20世纪60年代初期,学校解放思想,充实调整, 规划发展,初步明确了建设重点大学的办学方向。 2)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不等不靠,广积人才,确 立了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 3)20世纪90年代,学校实施“育人为本,三足鼎立 ”发展战略,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 程”重点建设的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 4)目前学校确定了建设具有一流教学的研究型、综 合性、开放式的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发

5、展目标。 2、论证:实现快速发展 近十年来,在国内大学综合实力评估排行榜上 ,华中科技大学都稳居前十名之列,与同类优秀大 学相比,尤显年轻和耀眼。一所大学的崛起和成名 ,通常需要经过漫长历史的积淀和洗礼。和新中国 一起成长起来的华中科技大学,在较短的时期内通 过走特色发展之路,实现异军突并跻身国内一流大 学行列,留给国内高教界许多思考和启示。 3、深远的影响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甘落后,勇 于进取”已经成为学校凝练并一直传承下来的精神 风貌与发展动力。它使得学校在一个个关键转折 时期,能抓住机遇,不断地提高综合办学实力。 其深远影响还在于校友和毕业生秉承这种传 统,能在各种新的环

6、境中迅速打开局面;今后能 否推动学校的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广大师生 员工需要的仍然是这种精神和动力,需要低调奋 进。 二)构建了基于学科大类课程平台的多模式 培养体系 1、描述:是10年前“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教学 改革的深化。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信 息、机械、土建环、人文、医学等学科的平台课 程,实现本科培养计划在前半年只有文科和理工 医科之分、在前两年只有学科大类之分,进一步 夯实、拓宽了培养计划的学科基础。学生在前两 年按大类培养,第三年明确专业,并实施多模式 人才培养计划,其中主要包括优才优育培养模式 、本硕博打通培养模式、学研产合作培养模式、 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和复合性人才培

7、养模式。 2、论证: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准确定位 研究型大学学生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理论的学习 ,专业口径较宽,注重学习能力、研究(分析)能力 和工程意识的培养,实际工程技能在工作岗位加强, 人才层次最后定位在研究生;而专科学生注重对专业 知识的学习,对于数学和基础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 注重工程技能(经验)训练,人才层次定位在专科。 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特点介于两者之间,以应用开 发见长。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应如何设计 宽厚的基础,从世界范围来看,以学科大类知识建立 课程平台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2、论证:平台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1)2002年学校通过教学改革立项方式,在通识教 育的基础

8、上进行各学科大类的核心课程设计; 2)尽量针对每一门学科平台课程设置课程设计和 独立实验课程 ,强化学科平台课程的实践环节; 3)学校每年投入近百万经费对平台课程进行重点 建设,分期分批逐渐使这些课程成为精品课程,并 对精品课程负责人予以政策支持; 4)近两年投入数千万元建设平台课程实验室; 5)对平台课程实施教学岗位聘任制。 2、论证:专业教育阶段的多模式设计 1)以学习特优生的选拔与培养工作为基础,逐步形 成优才优育模式; 2)以信息类提高班、生命科学基地班和八年制临床 医学班为基础,逐步形成本硕博打通培养模式; 3)以“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和“国家集成电路人 才培养基地”为基础,逐步形成

9、学研产联合培养模 式; 4)以中法、中英国际合作班为基础,逐渐形成国际 联合培养模式; 5)以辅修和双学士学位制度为基础,形成复合型人 才培养模式。 3、效果与影响 1)优化了课程结构,形成了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 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2)促进了课程建设,涌现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 课程,出版了大量优质教材,推动了双语教学; 3)对学科平台课程,实行了主讲教授和主讲教师制 度,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保证了质量; 4)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每届学生中有5%以上的学生重新选定了专业,促 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重视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 的实践动手能力强。 1、

10、描述 学校具有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传统, 精心设计学生实践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大 课堂,合校以来投入2亿多元完善基础课、学科平 台课、主要专业课实验室,对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 在经费、场地和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与同类院校 相比,学生在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表 现出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 肯定。 2、论证:历史与传统 1)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校提出学生创造力培养, 并成立“少年班”; 2)80年代中期,我校率先提出第二课堂的概念,并 结合学校的实践出版专著; 3)80年代末期,我校开设“创造心理学”课程,供学 生选修; 4)90年代初期,我校开始开放性实验室

11、的探索; 5)90年代初期,我校连续五年获得高校挑战杯竞赛 前三名; 6)在1996年的评估中,被专家组认定为办学特色。 2、论证:体系与途径 1)第一课堂 理论教学:通过教学改革方式推行研究性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后投巨资建开放性实验室; 2)第二课堂 学生创新基地:在校内建立了12个学生创新基地; 学科竞赛:支持电子、机械等10余个学科竞赛; 科学研究:通过点团队等形式吸引学生参与科研; 3)社会大课堂 社会实践与创业活动: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参与假 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实际创业活动。 2、论证:制度与激励 1)基本要求 学生须完成四个学分的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 教师有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

12、践和科技创新的职责。 2)政策激励 学生的科研活动经确认后都可记入学分; 学校每年投入50万+30万鼓励学生科研及学科竞赛; 学生论文的版面费和专利申请费由学校支付; 学生在科研和学科竞赛中获奖可在免推中加分; 学科竞赛中的一等奖得主可直接获得免推资格; 指导教师可获工作量认可和其他经费、政策支持。 3、效果和影响 1)历年来我校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团中央表彰,并出 现了胡吉伟等一批先进模范典型; 2)每年科技节活动成果丰硕,历年湖北省大学生科 技成果奖评选居前三名;历年来获得大学生挑战杯竞 赛优胜奖,2004年获得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金奖; 3)历年来在国内各种学科竞赛中我校成绩名列前茅 ;200

13、6年我校作为组委会牵头单位发起高校机械创 新设计大赛;2003年在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5个 一等奖和索尼杯,2005年又获12个一等奖; 4)2005年二项创新教育成果分获国家一、二等奖; 5)社会各界对我校毕业生实践能力予以充分肯定。 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大力推进 文化素质教育 1、描述 1994年3月3日,以面向全校师生的第一次人文 讲座为标志,我校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率先在全 国高校倡导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 进而又提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10多年来 ,文化素质教育由造势到自觉,由形式单一到形式 多样,初步达到了课内与课外互补、教师与学生互 动的良好局面;文

14、化素质教育工作对促进学校教育 思想观念转变,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 文化素质和教师文化素养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论证:历史与传统 1)20世纪70年代末在全国工科大学中率先创办文 科,为人文素质教育在我校兴起和开展在教育思想 、学科队伍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2)1995年9月,原国家教委在我校召开“加强大学 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会 上,我校被推举成为试点院校协作组组长单位; 3)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 质教育基地”; 4)素质教育成果于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 5)历任校领导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专门成立了 由校长任

15、组长的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 2、论证:教育体系 我校现已构建了“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的文 化素质教育体系。三个层次是指第一课堂(主课堂 )、第二课堂(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大课 堂(社会实践活动);六个方面是:第一方面,建 立并实施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第二方面,实施 人文学科辅修专业制和双学位制;第三方面,开设 人文选修课和举行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第四方 面,举办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第五方面,开展 多种形式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第六方面,开展 社会实践活动,并纳入教学体系。 2、论证:结合专业教学的文化素质教育 1)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人事处、人文学院等单位 协调合作,通过举

16、办教师经典著作读书班、人文沙 龙等活动,以促进教师的文化素养的提高,进而结 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 2)一批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知名教授和博士成 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骨干力量。 3)通过实践,初步总结出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 教育的基本准则:起于知识,启迪精神,渗透美育 ,行为互动,营造氛围,以悟导悟,以人为本,止 于境界。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论证:理论研究 形成了以杨叔子、涂又光、 刘献君、文辅相等著 名专家为带头人、以教育科学研究院师生为主要成 员的研究队伍。一方面,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的有 关项目,如“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人文社会 科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 践”、“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重点与难点及其对策研 究”;“理工科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 理论与实践研究”;“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问 题研究”等;另一方面,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根据需 要,每年列出3至5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