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18年3月课程考试《课程与教学论》作业考核试题

上传人:A11****业论文 文档编号:118687555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师范大学18年3月课程考试《课程与教学论》作业考核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师范大学18年3月课程考试《课程与教学论》作业考核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师范大学18年3月课程考试《课程与教学论》作业考核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秋季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课程答: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 课程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答: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对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学管理和课程 评价的依据,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一般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建议等部分组成。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

2、纲要的形式明确规定本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与深度、教学内容体系结构以及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更为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尤其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这是与教学大纲的最主要区别。3、“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

3、,提倡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字面上理解:“教教材”,即(教师)教教材(上的内容)给(学生);“用教材教”,即(教师)用教材(上的内容)教(给学生)。“教”教材,是以教材为中心,是对教材负责,是以教材为唯一的“孤本”,依据是相对固定的结论,完成教材规定的任务就算完事了,因此是比较狭隘的。而用教材“教”,就不同了,教材在这里是“范本”,教师不光是解释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做“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同时,以教材为圆心,可以向外延伸,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形式的,反正不止于教材,不局限于教材。用教材“教”是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

4、、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答: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1) 学习速度学习速度指的实际就是学习效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其中对“学习时间”这一个量的控制对我们来说可能更为重要。我们要确立“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意识。这就意味着,不能单靠延长学习时间来提高学习效率。(2)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结果,从传统的角度角度分析,学习结果主要表现在学业成绩上,但其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3)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习体验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享受

5、的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树立起终生学习的意识,让他们的学习有创造性,终生收益。2、简述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答: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备以下几个特性:1生活性。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

6、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 “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2形象性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

7、互动发展。3学科性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4问题性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

8、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5情感性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 “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3、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答: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

9、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第一,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第二,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

10、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第三,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相对而言,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

11、有针对性。第二,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算计在内,把“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无了立锥之地。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第三,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

12、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三、材料分析(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阅读“第十名现象”,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在一次学生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于是,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

13、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几,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另

14、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从而“淡出”优秀行列。与此相反,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的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

15、力,自然要胜过前者”分析如下: “第十名现象”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深远的,值得我们每个人尤其是教育工作的深思,结合我平常的教学实践及教学思考,回答如下:一、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成功教育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教育思想,对其实质的探讨目前尚嫌单薄,结合深刻变革、日趋繁荣的教育现实,我认为可从如下四个角度进行进行探讨:(一)以尊重人的主体性为前提的教育没有主体性的发挥,就根本不会有成功可言。成功教育对人的主体性尊重具体体现在:1.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根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2.视教育为民主、友爱、合作的交往方式,革除一切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将人格尊重融于严格要求之中,让学生始终享有对自身价值充分肯定和认可的感受。3.使学生自觉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注意课堂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把学生引向生活,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人格。(二)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为重点的教育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潜能,这是人的本质所在。成功教育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为己任,大胆地改造日益严酷的教育积弊,自然是一种进步。成功教育对人的创造潜能的发掘体现在:1.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成功教育工作者经常设置并利用多种引发学生创造欲望的诱因,尤其注重知识本身的趣味性和发挥榜样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