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3届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682725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大庆市3届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3届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3届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3届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3届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大庆市3届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市3届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庆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上学期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第卷 选择题(60分)1.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候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候,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候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D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2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A分封制全面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前235年“天

2、下大旱”,前230年和前228年又都是“大饥”后来赢政称自己的功劳为“堕坏城郭”和“夷去险阻”。赢政对自己的称赞主要是基于A秦政府有效解决了自然灾害 B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C地方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D统一使救济物资在全国畅通4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5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其与察

3、举制相比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 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6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C中央集权的削弱D行政效率的低下7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据材料可知,元行省A最初是中央派出机构 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C削弱了中

4、央集权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8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9朱子语类写道:“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这种分工体现了A防止独裁的民主理念 B宰相之间的程序性制衡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

5、强 D废除丞相之后的新举措10“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引文描述的官员应是A唐朝户部尚书 B宋朝三司使 C宋朝转运使 D明朝布政使11魏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傅玄在马(钧)先生传中记载,“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令童女儿转之,而溉水自复,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材料中横线处的灌溉工具是A筒车 B风力水车 C水排 D翻车12“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地主士地私有制的变迁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

6、连续性13“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南宋叶适的言论揭示了A自汉到唐一直实行均田制 B政府从直接分田转为立契收税C南宋开始出现了土地买卖 D土地买卖税成了政府最大收入14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A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B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C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D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的发展15

7、史籍记载,两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可见该时期:A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C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 D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16中国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A造成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B主要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有关C是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D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17钱穆在国史大纲写道“秦汉以来,民间交易,惟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明起,钞法竟不能复行

8、,而银币代起,亦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 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C对外贸易和走私活动的推动 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18“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物产,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允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然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是因为这里亚当斯密A指出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B建议西方列强尽快打开中国市场C羡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9、工商业条件优越D盛赞康乾时期中国经济的高度繁荣19乾隆长兴县志记载:“宋罢镇将,置巡检寨,元、明因之,本(清)朝因之。顾商贸之辏辐而繁,而巡检之额设较省。无他,生逢盛治,巷列千所,夜户不闭,罗店百族,道不拾遗也。”这表明A城镇商业功能增强 B新的经济因素出现C百姓生活习俗改变 D朝廷军事力量削弱20晚清福州文人郭柏清在沁泉山馆中写道:“年来通商号令行,穷黎遍享茶山利,高阜小丘恣铲除,百万磳田(即山田)一朝弃。”从中可提取的信息不包括A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 B大批农民弃农经商C农民种茶收入增加 D农业生产结构变化21西方园林体现人工美,布局对称、规则、严谨;中国园林追求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

10、由人作,宛自天开”。下列与中国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A万物皆备于我 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C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22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A孟子 B韩非子 C墨子 D荀子23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个流派应是A墨家 B道家C法家 D兵家24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C“天人感应

11、”,约束君主行为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25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一书中提到“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以下不属于梁启超所说的“雄主之布划”的是A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汉武帝建立内朝C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 D汉武帝实行推恩令26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A程颢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27明朝思想家王良(1483-1514)曾提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的观点,从儒家世俗化的角度看,与之传承

12、关系最密切的思想家是A程颢和程颐 B朱熹和陆九渊 C王守仁和李贽 D黄宗羲和王夫之28黄仁宇曾说:“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当他发现自己的学说没有付诸实施的可能,他就只好把它美术化或神秘化。”文中的“他”是A董仲舒 B朱熹 C李贽 D王阳明29一位著名的绘画史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鸟禽鱼,则古不及近。”他所说的“古”与“近”,应指何时?A晋、唐 B唐、宋 C宋、元 D元、明30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

13、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第卷 非选择题(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材料二“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材料三 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故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对儒学看法的异同。(6分)(2)材料三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2分)为何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