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考试试题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681888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克思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克思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克思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克思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考试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述题重点1、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参看教材旧第49页,新5051页)答:(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一方面反对借口尊重础和前提。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参创造也不能消灭。只有按照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另一方面,只有分发挥主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2)这一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必须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而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

2、主观能动性,不顾客观规律,盲目蛮干。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既要反对急于求成,又要反对消极情绪。2、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见教材第3839页,新第3940页)答:(1)矛盾普遍生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是:第一,矛盾的普遍生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第二,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第三,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

3、不能真理掌握唯物辩证法。(2)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掌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新境界,提出新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3、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40页,新第41页)答:(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有两个特点: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只有通过否定才能实现;其二,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通过否定,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因素,保留其中积

4、极的、合理的因素,使之成为新事物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联系。第三,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即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属于发展环节,体现发展过程中的非连续性;保留属于联系环节,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因此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2)辩证否定观的重要意义:第一,坚持辩证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第二,对待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5、。第三,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既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东西;既要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又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4、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答:(1)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即外部矛盾。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重要意义:第一,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第二,我国的社

6、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第三,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世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5、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教材缺)答:(1)内因是事物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2)内因和

7、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3)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吸收国外资金,发展我国经济。(4)我国对外开放必须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一切文明成果,努力避免和消除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6、试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原理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5859页,新第6061页)答:(1)感性认识认识的低级形式,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片断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是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和整体的反映。(2)辩证关系:

8、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3)意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哲学上会导致两种错误的观点:唯理论和经济论。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认为前者可靠,后者是不可靠。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贬低理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在实际工作中,唯理论表现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经验论表现为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

9、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看成普遍真理。7、试述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参看教材旧第6465页,新第6667页)答:(1)辩证关系原理: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一方面,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或成分。另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通过相对真理体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二,真理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终极真理或真理发展的顶峰论是错误的。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导

10、致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2)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客观真理,既有绝对性,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或无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3)马克思主义又具有相对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我们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化保守的教条主义。 8、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原理,说明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答:(1)从历史纵向看,同一国家不同历史阶段有可能出现不平衡现象,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阶段,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反而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阶段,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反而高。(2)

11、从社会横向比较看,不同国家也出现不平衡现象,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却高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如18世纪的法国较之于英国,19世纪的德国较之于英国和法国,就是如此。(3)这一原理告诉我们,我国虽然在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由于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主义指导,可以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9、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

12、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我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革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指导意义:第一,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我国原有的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0、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建立以公有制

13、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 答:(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就必须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不一种生产力被另一种生产力代替以后,旧的生产关系也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2)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且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3)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必须占主体地位。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统一起来。简答题重点什么是马克思

14、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07版第3、13页,08修订版同以下07版称旧,08修订版称新)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等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而创立的理论体系。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旧79页,新同)答: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简述马克

15、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指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四个方面)。(旧1215页,新同)答:马克思的基本内容包括有: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最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雨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旧24页,新25页)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

16、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它的基本内容是:第一方面哲学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思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第二方面哲学又可以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旧2526页,新262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