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与促织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680299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形记与促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变形记与促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变形记与促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变形记与促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变形记与促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变形记与促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形记与促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促织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代表作,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成名作。蒲松龄的促织和卡夫卡的变形记虽然都通过变形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社会的感知,但是其创作背景、主题思想与创作动机、艺术特征等方面是不一样的,正是这种不一样成就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两部描述社会变形现象的经典之作。伤心人别有怀抱变形记与促织比较阅读2010-05-25 12:00:21| 分类: 论文收藏|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牛文明【内容摘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中国文言志怪小说的最高峰,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被公认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虽然时隔遥远,地处东西,风格迥异,然蒲的代表作促织和卡夫卡的成名作变形

2、记同属变形母题,都有作者的自伤自哀、讥讽社会的浓厚色彩,很有进行比较研究的价值。本文从美学特征、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主题思想与创作动机、艺术特征等方面对两篇作品进行了比较研究,对促织和变形记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关键词:变形记促织比较研究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发表于1912年的一篇德语中篇小说,叙述了商品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甲虫,最终在众人的厌恶中死去的“故事”。促织是清康雍年间文人蒲松龄(1640-1715)的一篇文言短篇小说,叙述明宣德年间皇帝喜欢斗蟋蟀之戏,故从地方征取,华阴县老童生成名因“为人木讷”,被狡猾的县吏报为里正(负责收缴蟋蟀),他为人老

3、实胆小,不敢科敛别人(只得自己垫钱收购),故不到一年家产赔尽,而仍不能满足上面的索求,无计可施,忧闷欲死。在妻子建议下,早出晚归,寻找蟋蟀,却一无所获。十天之内,连遭杖责,两腿脓血流离,却又无计可施,惟思自尽。正当其时,村里来一驼背巫师,为其画图指点,遂得捕一上等蟋蟀,夫妻欣喜若狂,然蟋蟀在成名九岁的儿子偷看时跃出,成子急捉时不慎将其压死,儿子吓得投井自杀。万幸的是被救后半夜复苏,惟变得痴呆。成名一夜未曾合眼,清晨捕得一个小蟋蟀,嫌其小而弃之,虫却主动落于袖间,成名遂纳之,与佳虫斗,得胜。呈上,在宫中无敌手,且能听音而舞。皇上大悦,赏巡抚,巡抚又给县令以好处,成名也因此得免役事,还当了秀才。一

4、年后,成子精神复苏,“自言化为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成家此后“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躐各千记。”两篇杰作时违相隔二百年,地隔数万里,自然有很大的不同,然在“变形”母题涵盖之下,思想情感、美学特征、艺术手法等皆有异中有同,研究领域相当广阔。一、共同的美学特征:含着眼泪的笑无疑地,细读两篇小说,我们应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两个故事的共同审美底蕴是悲剧性的,是含泪之笑。促织的悲剧实质并不会被其光明的尾巴所掩盖,只要那种社会制度存在,就必然会有“好促织之戏”的皇上和媚上欺下的层层官吏,而成名那种“为人木讷”,没有功名的穷书生以及更多的穷苦人就很难逃脱家破财散的厄运。因此,成名一家悲剧命运的

5、必然性和普遍性,很容易戳开作者在结尾制造的因祸得福的肥皂泡,这个肥皂泡式的结局并不能给读者带来真正的安慰,因为它难以令人信服。变形记的美学意蕴更耐人寻味。粗看之,变形记中并无激烈显明的善恶对比和冲突,因而格里高尔的死给读者感情上的撞击并不剧烈,至多叹息一声而已;但是,假如我们仅仅以“述异”之眼光,将变形记看成一件荒诞的趣闻,那就对不起作者,也可惜了这篇杰作。事实上,格里高尔是一个善良的人,在公司里,他是一个忠诚的职员,五年里未休过一天假,未迟到过一次,变形后的第一天早晨,“他今天早晨只占用公司一个多小时,不是就给良心折磨的几乎要发疯了吗?”在家庭里,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慈仁的兄长,为了养活一家

6、人,他勤奋工作,甚至生病、受伤也不进医院,就连终身大事也没有一点眉目。“他心里还有个秘密的计划,想让她(妹妹)明年进音乐学院。她跟他不一般,爱好音乐,小提琴拉得很动人。进音乐学院费用当然不会小,这笔钱一定得另行设法筹措”,他还“准备在圣诞节以应有的庄严的态度来正式宣布这事”。在经济方面,他连每月留下的几个零用钱也都交给了父母。就是这样一个善良、尽责、安分守己,为他人而甘愿牺牲自我的老实人,因为自己不能预料,不能抵抗的突然而至的灾难,变成了公司的弃员、家庭的拖累。虽然他“被自我谴责和忧虑折磨着”,“他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强烈呢”,然而家里人却认为他就是“我们

7、一切不幸的根源”,必欲置之死地。小说通篇在格里高尔善良的思想(幻想)与丑恶的样子(对应着家人与日俱增的厌恶、憎恨)这二者之间进行。即:他有人的感情和思维,却不能使别人认识和感觉到他是人;他想安抚求告秘书主任,却吓跑了主任;他想使父亲息怒,便甘冒生命的危险以致真的丢了性命。或许我们会失笑于他的逆来顺受表现为甲虫的张牙舞爪,这表面看是滑稽可笑的,但是,当我们看到他至死无憾的善意却导致他悲惨的死亡结局时,我们岂能不为之一掬同情之泪?格里高尔的悲剧特征在于本性的善良与环境的冷酷之间、工作的努力与命运的不幸之间的反差。通过以上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卡夫卡和蒲松龄作品中的一些相似的因素。二、相似的情感:哀怨两

8、篇小说都以小人物为主人公,主人公都正直、善良、怯懦,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作品中渗透着浓郁的伤感。一个疑问是:作者笔下的主人公与作者是否有某种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蒲松龄是个才子,十几岁中秀才,连中县府道第一,但以后却始终名落孙山,终生困窘,直到71岁上才援例作了贡生。在他的笔下,很多书生会轻而易举的得到美女和爱情,一段波折之后,结局大多是书生功名成就,人旺家兴,一派繁盛景象。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自己幻想的外化,是作者潜意识的表现。从蒲松龄本人的经历来看,几十年中,“屡败屡战”,始终未放弃科举这一条路,然而终究是失败者。对于他来说,只认识到“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令人愤气

9、填胸”(与韩刺史樾依书),而终不能跳出捉弄了他这样的知识分子终身的科举牢笼,故而可能就把不能实现的理想寄托于笔下的人物身上,让他们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达到情绪上的平衡。他自己在聊斋自志中说聊斋是“孤愤之书”,为聊斋自志作了校勘、整理和最后审定工作的同代人余集在聊斋自志的序中也说“神天灵物,琦讳诡谲,以泄愤懑,抒写愁思”,可见我们对其创作动机的分析是有道理的。根据传记资料,卡夫卡的父亲强悍能干、固执己见又脾气暴躁,对寄予厚望的儿子百般挑剔,母亲软弱胆小,卡夫卡是家中长子,善良、温顺、柔弱,有3个妹妹,他自己终身未娶。这与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情形极其相似。又据传记资料,卡夫卡与父亲的思想性格上的冲突持

10、续了几十年。在1914年的致双亲的家信和5年后的致父亲的信中,卡夫卡都明显的表达了自己对君主式的家长制度作风的不满。写于1912年的小说判决就写的是温顺善良的儿子面对百般挑剔的父亲、软弱的母亲和冷漠的妹妹,虽对父母怀有深深的爱,终因心理压力过大而跳河自杀。研究者认为,这篇小说实际上是作者家境和心境的反映。联系这些背景,我们自然的联想到了变形记中温顺柔弱的儿子与粗暴专横的父亲:“他知道从自己新生活的第一天起,父亲就主张对他采用严厉措施的”,对于温和型的人来说,专制粗暴最容易伤害他的心灵。另外,据传记资料,卡夫卡在1908至1922年一直在半官方的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但他并不喜欢这份工作。在变形

11、记中,格里高尔有这样的想法:“要不是我为了二老总是那么谨小慎微,我早就给他写辞职书了,那时我就回到老板面前去,把肚子里的气出个痛快。”这之间,不能视为纯属偶然吧?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仕途通达、左右逢源的作家会像蒲松龄那样去表现孤愤;我们也很难想象一个生活美满、家庭幸福的作家会像卡夫卡那样去描写孤独。可以说,两篇小说的主人公均寄寓着作者的身世与思想情感,主人公的遭际弥漫着作者的自怜自伤。三、同属“变形”题材,主题思想与创作动机差异较大变形,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故可视为一种“母题”,包括人变为异类和异类变为人。我国古代原本就有“庄周梦蝶”的寓言,借以比喻摆脱了躯壳束缚的性灵多么逍遥自在;也有

12、“薛伟化鱼”的山海经,借荒唐不经的奇谈,发扬轮回托生的禅理;还有民间文学中殉情夫妻双双变为比翼鸟的传说(典型的如梁祝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民间传说中人变为异类的非常之多,但小说中则较为少见。在魏晋至唐的文言小说中,我只看到六朝人张俨的一篇太古蚕马记,叙一女子思念征戍在外的父亲,对家中雄马说如能令父女见面,当以身相许。不料此马真的偿了女子心愿。但父女二人不仅不兑现许诺反以箭射杀。后,马皮卷女飞到一棵桑树上,马和女子变为蚕。作者说这是蚕的来历。虽然该故事荒诞不经,但却体现着中国变形文学母题的重要特征-即人之变形是在某种情势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换言之,是为达到某种道德情感上的实现或平

13、衡而变异的,它体现了人民的一种浪漫主义思维。众所周知,聊斋志异代表中国文言系统小说中志怪小说之最高成就,具备了志怪小说的几乎所有特点。故促织中成名之子化为促织自不难理解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促织的变异仍是中国传统的魂灵变异,这是建立在相信灵魂不灭和超转轮回因果报应思想观照下的变形,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可以说,小说无此情节,则平淡无奇,正是由于这一变异之笔,才撼动了读者的心弦。格里高尔的变形与成名之子的变形有何不同?首先,格的变形是外形变了,但思想意识情感仍然正常,而成名之子身体虽在,魂灵却离身而去。其次,成名之子的变是“自愿”的,是为挽救全家性命弥补自己的过失而自觉为之的,而格的变是非自觉的,

14、一觉醒来,已“面目全非”矣,尽管作了种种恢复人形的努力,却终于成了“非人”,格的变形恰似一场荒唐的噩梦,而成子噩梦醒来又恢复为正常的人。再次,两位作者在处理变形母题时,创作目的、艺术手法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值得探讨的。关于促织的创作用意,我们可以小说末尾的一段论赞语窥知: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之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这是比较明白的表白,我们可析之为两点:1.指出造

15、成成名一家悲剧的原因是天子的“偶用一物”以及贪官虐吏的趋奉,因而劝天子行事“不可忽也”。2.概叹成名终于“以促织富,裘马扬扬”是天意,而抚臣、令尹并因促织得到好处,正应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这句话。第一点,作者说的比较婉转,但目光还是尖锐的,第二点,很象是无可奈何、意气消沉的怅叹,隐约透露了哀怜自己命运多舛的迹象。不管是创作主题,还是思想意义,在这篇小说中都是比较单一而明确的,那就是通过叙述一件奇异之事,寓劝戒之义而已(也有论者认为婉转地批判了科举制度),功利色彩浓厚。同样是一篇变形小说,变形记带给人的思考就丰富复杂得多,远非促织所能比。研究卡夫卡的工作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至今,越来越热,

16、并形成了一门“卡夫卡学”,专著和论文成千上万,人们从各个角度,运用诸如精神分析学、神谕学、社会学、实证论、现象学、“新批评”等等方法,研究卡夫卡的作品,但没有谁成为权威的结论者。这本身已表明,作为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表现主义的主要作家,其作品是如何的引人如胜,又如何的自具多层面、多视角的内涵了。时至今日,关于变形记的主题仍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有人认为变形记的主题是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也有人认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他的消失使家人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还有人认为作品表现了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忧郁感、困惑感、灾难感和独孤感;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变形记揭示了“异化”现象:劳动对劳动者身心的“异化”、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