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次周测(重点班)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679549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次周测(重点班)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次周测(重点班)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次周测(重点班)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次周测(重点班)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次周测(重点班)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次周测(重点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次周测(重点班)(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第五次周测试题(重点班) 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网络上的文字活泼、自由、亲切、幽默,特别贴近生活,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正初露峥嵘。但是,网络语言在向传统的书面语言挑战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自身的诸多问题。很多人故意使用错别字。例如,把“我”写成“偶”,把“你”写成“泥”,把“这样子”写成“酱紫”,这在打字时既不经济,也无意义,但居然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另外还有许多网民在网上使用夹杂英文、汉字、汉语拼音和数字的文字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如“94”(就是)、“7456”(气死我了)、“bt”(变态)、“3ks”(谢谢)、PMP(拍马屁)等。

2、这势必会对现代汉语造成消极影响。与这种洋泾浜式的词汇并生的,还有语法的混乱。这些新的词汇和语法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的认读困难,更为严重的是,会给汉语规范带来极大的破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该国家、该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泱泱中华,方言无数,不同地方的人们仅凭口语并不能够正常交流,却几千年来始终统一于同一种文化之下,正是由于有汉字作为维系的纽带。曾有人想用拼音取代汉字,结果失败了。这更加说明表意的汉字被广大的中国人认可、坚守,所以不能过度地、无序地用谐音来幽默,那将取消汉字的表意性。把汉字和西洋字母、阿拉伯数字混合、杂糅着使用,则会造成更大的混乱。在网络化时代,我们必须注意保持汉语的纯洁

3、。因为语言的纯洁意味着文化的纯洁。我曾经在网上写过一篇与本文同题的文章,有一位网友与我辩论说:“什么是正统的汉语,要回到文言文吗?现代白话文发展了没多少年,是不是也不能算正统呀?美国英语相对于英国英语岂不是更不正统?”我的回答是:正统和纯正是不同的概念。法国人的文化骄傲是世界有名的。在法国,你跟他说英语,他明明能够听懂,也会摇头。他们害怕英语会凌驾于法语之上,也不愿意让英语影响法语的纯洁。这是对自己母语最深沉的爱,不是维护正统。白话取代文言,是让文字与口语统一,是进步的。而网络错别字,基本上没有口语的基础,只能造成文字混乱。网络承担着文化责任。网络是最新的媒体,也是最有前途的媒体,它将在不久的

4、将来君临天下。我们在网络上发表的文字,将为后来人的网络习惯奠定基础。当我们在网络上轻松地使用语言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正在不知不觉中对世界发挥影响?所以,我们上网,不仅仅是在发表自己的意见,更承担着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珍惜爱护祖先辛苦传下的语言文字吧!1下列对网络语言负面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语言中垃圾语言的泛滥破坏了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现代汉语的纯洁性。B网络交流中使用的某些新词汇破坏了已被广大中国人认可的汉字的表意性。C网络语言中新词汇过度地、无序地使用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现代汉语规范。D网络语言中使用了大量错别字,这些错别字极大地破坏了汉字的口语基础

5、。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民胡乱地使用一些简约、便捷的新词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民族文化的纯洁。B网络语言中,产生了大量的与原有语言偏离的语言现象,这是对传统书面语言的否定。C网络上的文字活泼、自由、亲切、幽默,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特别贴近生活。D有时法国人故意听不懂英语是不愿让英语影响法语的纯洁,这是对母语深沉的热爱。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网络语言中把汉字和西洋字母、阿拉伯数字混合、杂糅着使用,不但会破坏汉字的表意性,还会造成文字混乱和语法混乱。B在网络交流中使用夹杂英文、汉字、汉语拼音和数字的文字既不经济,也毫无意义。C网络是最新的、也最

6、有前途的媒体,因此只要进行正确地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社会主流语言。D本世纪初很多人尝试用拼音文字取代汉字,结果宣告失败,这说明了网络语言无论如何发展都不可能取代现代汉语的正统地位。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 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徵,自坊里供帐始,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

7、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

8、卒因元淳倔彊,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之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馀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阅者以其言戆戆:愚直B至此户口渐蕃蕃:多C卒定谳,论罪如律论:议论 D复欲于计典黜之黜:罢免。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

9、的一组是()(3分)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时步行间里问,周咨疾苦 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ABC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任昌化县知县时,陶元淳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B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C在陶元淳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人衙以武力相威逼,陶

10、元淳全无惧色,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5分)译文:(2)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5分)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11分)江 上 董颖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注】董颖,大致生活在宋高宗绍兴初前后,一生穷困潦倒,迫于生计而常年奔走异乡。8诗歌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

11、么手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5分)答:9诗歌的最后一句构思巧妙,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答:(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6分)(1).,不能十步;驽马十驾,。(荀子劝学)(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3).。师者,。(韩愈师说)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贾芝:飞鸣的播谷鸟 1913年,贾芝出生于山西襄汾县。1932年,到北京中法大学经济系学习。他崇拜法国象征派诗人,和同学结成诗社。1937年,贾芝在戴望舒主编的新诗上发表了播谷鸟,成为他那一时期的代表作:我第

12、一次听见它/“布谷布谷”的叫./叫了一声,/又飞到哪儿去了? 他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一只飞鸣的播谷鸟。 诗人艾青是贾芝延安时期的朋友,他打趣地叫贾芝“播谷鸟诗人”。1988年第四次文代会上,艾青还耿耿于怀地对贾芝说:“好好的诗不写,搞什么民间文学? ”贾芝也不想争辩什么。在他看来,自己仍然是一只播谷鸟,在民间文学这块园地开拓、耕耘、播谷。贾芝真正关注和热爱民间文学是从延安开始的。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场轰轰烈烈的向民间文艺学习的热潮兴起于陕北的山山峁峁。贾芝搜集民歌、民间故事,还创作发表了数十首写战士、农民、工人的新诗。从创作到生活,他彻底摒弃了在北京时的浪漫情怀与绅

13、士风度,完完全全成为一介草民,灰布棉袄外面系一根草绳,断了腿的眼镜用线绳套在耳朵上,唯一留下的一点痕迹,大概只有他随身带着的那把意大利小提琴了。 1950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创建,贾芝任秘书组组长,包揽了民研会几乎全部大小事情,刻图章,接待来访,回信,买房作会址,买文具,当会计,一小笔经费就放在贾芝的口袋里,口袋变成了民研会的钱柜。 “请给乡下老婆一一民间文学让个座。”这是贾芝常说的一句话。他还说:“半个世纪以来,我的主要文艺活动就是为乡下老婆争座位。我们成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也好,创办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也好,不为别的,就是为这个。” 1951年,萧三知道贾芝是学

14、法文的,写信给周恩来,建议调他到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工作。周总理立即批示,限他一个礼拜内携家属前往布拉格。贾芝接到周总理签署的调令,意外的高兴,却又意外的惆怅。民研会当时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他能一走了之吗?贾芝去文化部找沈雁冰和周扬两位部长。沈雁冰说:“你走了,自然就搞不了民研会了!”贾芝随即要求考虑派别人去,两位部长商量了一阵,决定派另外一位同志去了布拉格。 上世纪八十年代,贾芝身穿破旧的中山服,斜挎着背包,像赶场一样奔忙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文联两个单位的学术或党组会议。同事们看到他匆忙狼狈又不修边幅的样子,不禁调侃:“远看像逃荒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贾芝倒不介意

15、,还挺开心,丝毫没有一些人说到这句话时那种埋怨待遇低、不受重用、酸溜溜的感觉。 对于民间文学工作来说,调查釆录是第一位的,既是为研究做准备,又是研究的一部分,是研究的过程。贾芝的研究抛开静坐书斋的研究,实现了与田野的对接。他的研究论文大多是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民间文学是鲜活的文学,研究活的文学就不能离开它生长的土地和环境。一位来自基层的学者曾经对贾芝说:“你们是巴我们那里游在水里活泼泼的鱼拿来晒成鱼干再研究。”他震撼了,时时以此提醒自己,到田野中去,不仅仅是考察与作业,更是双向的渗透与交融。贾芝每年都出行,大多去边关小镇、偏僻山寨。2002年,他90岁,1月到广西宜州考察刘三姐故乡,3月到上海参加学术会议,9月到江苏常熟白茆乡考察白茆山歌,到苏州吴县考察民间工艺,11月到湖北宜都青林寺考察健语村,2004年3月又去河北赵县考察“二月二”民俗节日。后来,他不大出门了,但家中客人不断,带来各地的信息。 改革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