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桂草堂医案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676997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丛桂草堂医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丛桂草堂医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丛桂草堂医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丛桂草堂医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丛桂草堂医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丛桂草堂医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丛桂草堂医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丛桂草堂医案书名:丛桂草堂医案作者:袁焯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序属性:先大父秀山公云。老医断病如老吏断狱。善断病者必善治病。前哲陆九芝云。案者断也 。方者法也。惟能断而有法。乃可称方案。旨哉言乎。夫吾国医学之发明。其源古矣。周秦 时代。医师诊病之法。大率注重于气色脉候。听声写形。详见素灵难经。后汉张仲景崛兴。 于望鼻色目色外。更注意语声呼吸以参合脉候症状。六朝至唐。如褚彦道孙思邈辈。则又重 在明症候。询嗜好。察致疾之由来。辨病脏之虚实。相其老壮。酌其浅深。归本于博涉多诊 。屡用三端。此周秦以迄晋唐。诊断术之大略也。厥后金元四大家。暨明之韩天爵陶节庵等 。名医 起。则又兼审

2、风土时令。以决病之阴阳燥湿。且兼施腹诊之法。佐望闻问切四诊之 不逮。是又视周秦汉晋之时加详矣。清初江右喻嘉言出。乃主张先议病。后议药。取古人诊 病之法而融会贯通之。凡风土时令。体质肥瘦。年龄长幼。病之新久。以及情志苦乐。脉症 现状。莫不辨析毫芒。以审定其阴阳虚实。外感内伤。上下表里。何脏何腑。何因何症。然 后采用古人七方中何方。十剂中何剂。规则谨严。有条不紊。盖至是而吾国医师诊病。乃有 一定之规则。而颟顸卤莽妄投药饵之弊。赖以廓清。诚万世不祧之良法也。今日东西医家。 号称为实质的学派。解剖的智识。而窃观其诊断一方。多凭官能的诊断。及尿之外观沉渣。 与粪便咯痰。舌苔外貌。眼势体温体量。及器械上诊

3、察之所得。其间泰半与吾国古法相通。 然后叹中医诊断术之精妙。殊未逊于西人。虽器械之用未备。而脉诊望诊问诊腹诊之法既 精。则亦足以赅括之矣。况辨虚实。分气血。论攻补。昔贤发明。尤多独到之处,足补西医 之缺。而惜乎解人难索也。袁君桂生。吴中之名医也。邃于医学。立论平允。学术精湛。而 感慨淋漓。保存国粹之盛心。跃然纸上。可谓先得我心者矣。顷邮示其所着丛桂草堂医草。 属为之序。浏览一通。见其辨症剀切。用方工稳。每述一病。原原本本。剖析无遗。洵足开 学人之智能。昔周学海氏有云。宋后医书。惟案最好看。不似注释古书之多穿凿也。每部医 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处。潜心研究。最能吸取众家之所长。余按医案一门。当推喻

4、氏寓意 草一书为冠。盖其案虽仅六十二条。而反复推论。务阐明其审症用药之所以然。较之诸家医 案。但泛言某病用某药而愈者。甚相悬殊。前清四库全书提要赞其极有发明。足资开悟。近 代名医如张石顽叶香严顾松园徐灵胎尤在泾俞东扶吴鞠通王孟英林 琴等。皆折衷其诊 病之法。默收治疗之功。各发表于医案之内。今袁君此书。即仿喻氏体例而先议病。后议药。悉 遵喻氏法程。且其中有学宋人及金元诸家者。有学明人及清之张叶徐魏吴王诸家者。亦有运 用经方及自出新意者。洵能萃众家之长而神明变化者矣。宜乎批却导 。而恢恢乎游刃有余 也。嗟乎。今之医风 然。颓敝极矣。出版之书。除一二译本而外。几如凤毛麟角。而入主 出奴。于今为烈。滔

5、滔天下。伊芳于胡底矣。安得全国医家。皆如君者起而振此坠绪也。序君 之书。盖不禁百感横集已。 x乙卯六月廿八日越医何肖严廉臣书于绍城卧龙山麓之宣化坊 自序属性:予家自先伯父昌龄公肆力于医。而家君继之。迄于今盖四十年矣。犹忆十岁时。家君遘热 病 家弟济生病中暑。壮热谵语。面赤烦渴。时家君远出未归。延郡中某老医治之。手甫按脉。 即大声告曰。此儿之病。危在夜半。恐不治。翌日家君自外归。命剖西瓜汁与饮。一汗而解 。未尝不叹医药之关系如是其重。而专门名家之罕观为可憾也。十六岁后。先伯父以积劳病 逝。家君又屡患肺病咳嗽咯血。呻吟床蓐。家庭之忧患日多。而予习医之志。因是益坚。遂发 家中藏书。朝夕玩诵。家君又时

6、为讲解。每治难病。必撮其大要。举以训示。凡诊察之奥 。用药之精微。与夫鉴别死生。暨寒热攻补先后之次序。皆了如指掌。老人谆谆如蒙师之训 学童。寒暑靡间。乐此不疲。数年以后。于医学始稍窥门径。于是益搜求旧籍。广购新书 。凡坊间罕见孤行之本。以及管赵诸氏所译之西医书。均罗而置诸几案间。参观互证。久之遂 别有会心。乃稍稍为人医治。丁未戊申两年。前清两淮盐运使司赵都转。与两江总督端制军 。先后考试医学。友人陈君瑞辰等相约观光。谬获最优等证书。嗣侨寓京口。遂以医问世。 四方人士。不以予为固陋。竞来延诊。由是益有所考镜。既自幸。复自愧也。尝观吾国医学 之历史。其学术精深之士。得力于社会个人之传习者为多。而政

7、府提倡之力较少焉。非在 上者不知提倡也。人材之出。本于山川灵秀。况医属专门科学。非学问阅历兼到。未易得其神 髓。故吾国医书。皆以私家之著作为优。今虽世界交通。政治学术多效法欧西。医学一科亦 采用西法。顾吾以为中华乃衣冠文物旧邦。先圣先贤所遗传之医学。自有其真精神在。决非他人 之说所得而摇撼之。今而后欲求吾国医 学之发达。仍必赖私家之纂述以相为辅助。予不敏。窃尝有志于此。顾以兹事体大。尚须有待 。去年十月。家弟济生书来。嘱将平时治验方案。勒为一书。以供研究。人事倥偬。未遑议 及。今夏济生复以为言。而知交中亦有借钞者。爰择要编次。不分门类。题曰丛桂草堂医草 。盖仿卢氏之芷园臆草。与喻氏之寓意草云。

8、虽区区一得。未足方此二家。而十年经验。或可为医林之借镜欤。 x岁在甲寅六冬前一日江都袁焯桂生氏识于京口寓次x 卷一属性:镇郡陶骏声君令阃。肿胀呕吐。缠延月余。先是胎前足肿。产后肿 益甚。咳嗽呕吐。经此间诸名医治之。叠进舟车丸。五皮饮。栝 蒌薤白白酒汤。及八珍汤等弗效。且面目肢体悉肿。腹胀如鼓 吐后亦能饮食。诊其脉弦滑而有胃气。言语亦甚清晰。初用小半夏汤加干姜、 五味子。及浓朴半夏甘草人参汤。枳术汤等。无大效。且呕吐大发。其时有人荐他医治之。 亦 膈闷塞。则知病将复发。必吐出痰水数碗。然后始觉宽畅。近日又觉闷塞异常 。呼吸几不能通。今虽吐后。犹嫌闷塞。咳嗽不得卧。予沉思久之。恍然 曰。此肺中气管

9、为痰饮闭塞不得通也。气管之所以闭塞者。缘腹胀溺少。胃中及膈膜间均为痰饮充塞之地。 膈中痰饮充塞。则溢于肺中气管。肺中气管亦充塞 则激而上出而为呕吐。以故盈盆盈碗。皆痰涎水沫。痰水既出。则膈膜肺胃等处皆松。故知饥能 食。待数日后痰水聚多。又复作矣。是则此病之真谛也。治法以驱痰饮为要。而驱肺中气管之饮为尤要。苦思 半晌。为立一方。用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加麝香五厘和服。以白芥子能横开肺 中之饮。麝香香窜。能通气管及膈膜间之闭塞。 且能止吐。明日复诊。述昨药服后。觉药性走窜不已。上窜至咽。下窜至小腹 。胸博尤觉窜走。随窜随呕。吐出痰涎甚多。半夜未能安枕。而胸闷觉宽。呼吸便利。呕吐 亦止。盖气管之闭塞

10、通矣。遂以原方去麝香。接服三剂。而胸次大舒。咳嗽亦减。仍以原方 加冬虫、夏草、北沙参、生姜、红枣。又三剂而浮肿亦消。咳嗽大定。但腹胀如故。坚满不舒 。乃停煎剂。每日单服禹余粮丸二次。每服三钱。忌盐酱等物。五日后胀渐消。十日后胀消 及半。而精神疲惫。自觉心内及脏腑空虚。盖饮滞消而气血虚也。令以前丸减半服。并以参 、术、归、芍、山药、茯苓等煎剂相间服之。不十日而胀全消。病竟愈。闻者莫不叹服。迄 今六年。病未复发。且已经孕育矣。 庚戌四月广安祥糖栈。袁尧宽君患温病。初由章绶卿君延医。服药数剂。病未大减。嗣章君 往江北放赈。转荐予治。壮热谵语。见人则笑。口渴溲赤。每日只能进薄粥汤少许。舌苔黄 薄而干燥

11、无津。体胖脉息滑数。右部尤甚。盖温病也。热邪蕴伏日久。蓄之久而发之暴。故病 情危重若是。治法当以解热为主。而佐以豁痰润燥。方用三黄石膏汤。合小陷胸汤。去麻黄 、豆豉、半夏。加贝母、连翘、青蒿、梨汁。接服二日。热未大退。至第三剂后。乃作战汗 而解。但余热未清。复以前方去石膏、芩、连、栝蒌。加苡仁、滑石、芦根、花粉、沙参等 清化余邪。数剂而瘥。凡温病之解多从战汗。刘河间吴又可发之于前。叶天士王九峰畅之 于后。证以予所经历。洵精确不易之学说也。盖前人于此。皆从经验中得来。惟必俟服药多 剂。始能奏功。而作汗之时。必先战栗。其状可骇。医家当此。何可无定识定力耶。 金峙生君令堂。年近五旬。发热身痛。舌苔白

12、腻。溲热胸闷脉滑。予初以三仁汤加连翘、山 栀。接服两剂。热愈甚。口渴心烦。舌苔转燥。脉亦转数。盖伏邪病热。邪蕴伏甚重。遂易 方。以黄芩、栝蒌、地骨皮、青蒿各三钱。连翘、知母各四钱。木通一钱。银茈胡二钱。芦 根、茅根、鲜生地各一两。梨汁一酒钟和服。一剂热少平。二剂后。病患忽战栗恶寒。震动 床帐。盖欲作战汗也。病家误会。谓药之误。议延他医。幸其弟陶骏声君来告。速予往救。 予谓此战汗也。病退之机。不可妄动。及予至其家。则战栗已止。身出大汗。而脉静身凉。 神气亦甚安静。但觉疲倦而已。随用薄粥汤与饮。以扶胃气。并以沙参、麦冬、百合、苡仁 、石斛、花粉、甘草、茯苓等调养两日而痊。 庚戌四月。史汉泉君患温病

13、。昏沉不语。面垢目赤。鼻孔如烟煤。壮热烁手。汗 然。舌 苔黑燥。手臂搐搦。两手脉数疾。溲赤。问不能言几日矣。曰。昨犹谵语。今始不能言。然大 声唤之。犹瞠目视人。问近日大便通否。曰。始病曾泄泻。今不大便已三日矣。问服何药。 则取前医之方示予。盖皆不出银翘散。三仁汤。增液汤之范围。予谓此热病未用清药。阳明 热极胃家实之病也。非下不可。乃与调胃承气汤。合三黄石膏汤。去麻黄、豆豉。加犀角、 蒌仁。接服两剂。竟未得下。惟矢气极臭。溲色若血。神识较清。而身热舌黑如故。原方去 元明粉、大黄。加鲜生地、并令恣饮梨汁、莱菔汁。于是热减神清。黑苔渐退。脉息亦较平 。时吐粘痰。目睛转黄。遂改用小陷胸汤加芦根、茅根、

14、青蒿、菖蒲、竹茹、贝母、冬瓜仁 、木通等芳香清洌之品。以分消膈中痰热。接服四剂。胸博头项间遍出白 。如水晶珠。腹部 腿畔亦发白 。于是身热全清。知饥进粥。但精神疲弱耳。复以西洋参、麦冬、石斛、苡仁 、贝母、竹茹、枇杷叶等调养数日。始解黑燥屎数次。当时两进大黄。而不下者。盖其戚友 中有知医者。潜将大黄减去一钱。每剂只用二钱。故但有解毒之功。而无攻下之力。而奏效 亦较缓也。然究胜于粗工之滥用硝黄。而偾事者矣。 姚某子十五岁。三月间由学校归家。自觉恶寒欲睡。旋即发热头痛。身痛谵语。不能识人。 按其脉滑数。溲赤。当以栀豉汤银翘散出入为方。下午四时复诊。神昏谵语如故。身热自汗 然不止。面赤口渴欲饮水。脉

15、息滑而不数。舌苔薄腻。不黄不燥。因思 伤寒论云。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而面赤神昏。又皆当下之症。遂改用小承气汤。 大黄三钱、浓朴五分、枳壳二钱。加黄芩、连翘、知母各二钱。服后解大便两次。神清安睡 。汗止热解。自能起坐。知饥欲食。其家以为病愈。不复延诊。越三日。复发热有汗。口渴。 脉滑数。与白虎合小陷胸汤。石膏用三钱。服后热退神清。惟咳嗽痰中带血而已。复与泻白 散加黄芩、知母、茅根等二剂全愈。 张兆魁君室人。年约三旬。体质瘦小。发热谵语。口 渴心烦。欲食冷物。胸闷溲热。舌苔黄腻不燥。两脉俱数。与小陷胸汤加茈胡、黄芩。不效 。烧热益甚。遂改用凉膈散。大黄、元明粉各用三钱。服后得下两次。并得战汗而热全退。 惟精神萎弱。懒于言动。复以党参、麦冬、枸杞子、干地黄、黄 、炙甘草等补养气血之 药。两剂而起居饮食如常矣。 鸿泰糖栈陈祝山。年约三旬。今年七月患伏暑病。延某医延医。服药四五日。不效。壮热头 疼。胸闷咽喉作燥。口渴舌绛苔薄焦燥无津。大便七八日不通。溲赤脉数。盖暑热蕴伏肠胃 热结之病。治法当先通大便。以解肠胃之焚。乃以生大黄二钱。元明粉三钱。枳壳、黄芩、 麦冬、天花粉各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