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第一篇第一篇第二课时 《热化学方程式、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4

上传人:.*** 文档编号:118668287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 第一篇第一篇第二课时 《热化学方程式、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中化学 第一篇第一篇第二课时 《热化学方程式、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 第一篇第一篇第二课时 《热化学方程式、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 第一篇第一篇第二课时 《热化学方程式、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4(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课时 热化学方程式、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一、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 能表示参加反应 和 关系的化学方程 式 2意义 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 变化, 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 变化 物质的量 物质 反应热 能量 3书写 (1)热化学方程式和一般化学方程式的区别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明发生反应的 和物质 的 条件 聚集状态 (2)热化学方程式中计量数的意义 在热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不表示粒子的 ,表 示的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 ,所以在热化学方 程式中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 ,当计量 数改变时,H 个数 物质的量 分数 也会改变 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1中和反应和中和热 (1)中

2、和反应 中和反应即酸和碱相互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其实 质是酸电离产生的 和碱电离产生的 结合生 成 强酸、强碱之间的中和反应一般都 可用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 HOH 难电离的水 (2)中和热 在 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时的反应热(即所放出的热量) 1 mol H2O 稀溶液 2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1)装置(如右图) 热量 平均值 碱 酸、碱发生中和反应时,中和热都一样大吗? 提示:不一样大,概念中有三个条件:一是强酸、强碱 ,二是稀溶液,三是生成1 mol水,若有其他情况中和热 可能发生变化 2热化学方程式与普通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是不同 的( ) 提示:正确普通化学方程式

3、仅表示物质的变化, 而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物质的变化,还表示能量 的变化 3在测定中和反应反应热时,溶液的浓度大小与实验 结果没有关系( ) 提示:错误做中和热的实验时,溶液浓度越小, 误差越小 4用0.5 mol浓H2SO4和含1 mol HCl的稀溶液分别与含1 mol NaOH的稀溶液发生反应,所测得的反应热是相 等的( ) 提示:错误因为浓H2SO4溶解时要放热,故所测反 应热偏大 一、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H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 的右边,并用空格隔开 2注意反应热H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因 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H的测定条件绝大 多数H是在

4、25、101 kPa下测定的,可不注明温度 和压强 3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 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 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 分数 4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H不 同因此,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才能完整地体现 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气体用“g”,液体用“l”,固 体用“s”,溶液用“aq”热化学方程式中不用“”和“” 5注意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反应已完成的数量由于 H与反应完成物质的物质的量有关,所以热化学 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与H相对 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H也要加倍当反 应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

5、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 等,符号相反 6热化学方程式一般不写反应条件 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1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酸碱溶液应当用强酸、强碱的稀溶液(0.1 mol/L0.5 mol/L) 测定中和热不能用浓酸或浓碱,因浓酸或浓碱溶 于水一般都要放热 测定中和热时不能用弱酸或弱碱,因弱酸或弱碱 在水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若改用弱酸或弱碱,它 们电离时要吸收一部分热量 (2)要使用同一支温度计 分别先后测量酸、碱及混合液的温度时,测定一种 溶液后必须用水冲洗干净并用滤纸擦干温度计的 水银球部分要完全浸入溶液中,且要稳定一段时间 再记下读数 (3)实验中所用的盐酸和氢氧化

6、钠溶液配好后要充分冷却 至室温,才能使用 (4)操作时动作要快,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 (5)实验时亦可选用浓度、体积都不相同的酸碱溶液进行 中和热的测定,但在计算时,应取二者中量小的一种 ,因为过量的酸碱并不参与中和反应 2引起中和热误差的因素 (1)量取溶液的体积不准确 (2)量热计的隔热效果差 (3)温度未到达最高点就停止观察温度计 考查点一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判断 例1 沼气是一种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H4,0.5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l)时,放出445 kJ热量,则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2CH4(g)4O2(g)=2CO2(g)4H2O(l) H8

7、90 kJ/mol BCH4(g)2O2(g)=CO2(g)2H2O(l) H890 kJ/mol 解析 0.5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g)和H2O(l)时, 放出445 kJ热量,即1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g)和 H2O(l)时,放出890 kJ热量 答案 C 关键一点 “五看”法判断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 (1)化学反应原理即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 (2)看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是否正确; (3)看H变化的“”、“”是否正确; (4)看反应热的单位是否为kJ/mol; (5)看反应热数值与计量数是否相对应 1若1 g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 kJ的 热量,表

8、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 解析:由1 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 kJ的能量, 可知1 mol H2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的热量,故该 反应H285.8 kJ/mol. 答案: A 考查点二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例2 50 mL 0.50 mol/L盐酸与50 mL 0.55 mol/L 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 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 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_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_ _.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 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9、结合日常生 活实际,该实验在_中进行效果更好 (4)实验中改用60 mL 0.50 mol/L盐酸跟50 mL 0.55 mol/L 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 出的热量_(填“相等”或“不相等”),所求中 和热_(填“相等”或“不相等”),简述理由: _. (5)用50 mL 0.50 mol/L 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 的中和热数值会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解析 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跟生成H2O的物质的量有关 ,而中和热是指强酸跟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的反应热,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答案 (1)环形玻璃搅拌棒 (2)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

10、量损失 (3)偏小 保温杯 (4)不相等 相等 因为中和热是指在稀溶液中,1 mol H和1 mol OH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所 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5)偏小 关键一点 (1)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与OH反应生成H2O,若反 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不在中和热内 (2)中和热数值为57.3 kJ/mol,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 程式,如:NaOH(aq)HCl(aq)=NaCl(aq)H2O(l) H57.3 kJ/mol或H(aq)OH(aq)=H2O(l) H 57.3 kJ/mol. 2实验室用50 mL 0.50 mol/L盐酸、50 mL 0.55 m

11、ol/L NaOH溶液和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测定中和热的实验 ,得到表中的数据: 实实 验验 起始温度t1/ 终终止温 度t2/ 次数 盐盐酸 NaOH溶液 120.220.323.7 220.320.523.8 321.521.624.9 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时用环形玻璃棒搅拌溶液的方法是 _,不能用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棒 的理由是_ _. (2)经数据处理,t2t13.4.则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 H_盐酸和NaOH溶液的密 度按1 gcm3计算,反应后混合溶液的比热容(c)按 4.18 J(g)1计算 (3)若将NaOH溶液改为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氨水,测 得中和热为H1,则H1与H的关

12、系为: H1_(填“”或“”)H,理由是 _. 解析: (1)对于本实验,让氢氧化钠和盐酸尽可能地完全 反应是减小误差的一个方面,所以实验时用环形玻璃棒 上下搅动,以防将温度计损坏做好保温工作是减小误 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所以选用玻璃棒,而不用铜丝 (2)H100 g4.18103 kJ(g)13.40.025 mol56.8 kJ/mol. (3)因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吸热的,将NaOH溶液改为相 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氨水反应后放出的热量少,所以 H1H. 答案:(1)上下搅动(或轻轻搅动) Cu传热快,热量损 失大 (2)56.8 kJ/mol (3) NH3H2O电离吸热 点击此图片进入训练全程跟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