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资料

上传人:bub****888 文档编号:118666244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资料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生活?(如何感受社会生活?)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什么个人是社会中的一员?)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3、为什么要在社会课堂中成长?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我们的

2、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4、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的行为?(意义)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健康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我们只有主动

3、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5、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第二课 网络生活新空间1、网络对我们的积极影响?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对生活)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新工具、经济贸易的新途径。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

4、,拓宽了民主渠道,使人们更加便利、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网络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界限,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交流的内容、场合及范围,提高了文化传播速度。(对社会进步)2、网络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信息变得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危害社会稳定的信息,造成恶劣影响。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干扰人们的选择,耗费人们的时间;影响人们思考的深度;疏离了现实的人际关系。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各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会给被侵权人造成困扰和伤害,给社会带来恐慌和不安。3、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网络?(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

5、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4、如何传播网络正能量?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渠道。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6、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第三课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1、社会秩序的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2、社会秩序的内容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3、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为什么需要社会秩序?)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4、社会规

7、则的含义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5、社会规则的种类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道德、纪律、法律等。6、社会规则的作用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7、自由与规则的关系(为什么要遵守规则?)社会规划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进行。8、如何自觉遵守规则?遵守社会规

8、则,需要他律和自律。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行为,做到自觉遵守规则。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9、如何维护与改进规则?维护规则一方面从自身做起,自觉维护规则;另一方面在保护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共识,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1、尊重他人的含义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2、尊重他人的基本表现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3、尊重他人的意义每个人

9、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4、如何尊重他人?积极关注、重视他人。需要我们考虑他人的感受,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耐心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平等对待他人。我们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平等待人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学会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学会欣赏他人。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真诚地欣赏和赞美

10、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5、礼的含义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6、礼的表现社会生活中,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7、文明有礼的意义(文明有礼的重要性)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诚恳、谦逊、平等、友善、倾听的态度,能够给对方亲切感、受尊重感,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在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国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8、如何做文明有

11、礼的人?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同时,我们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9、诚信的含义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项民法原则。10、诚信在现代的基本要求更强调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讲信用、守诺言、诚实不欺。11、诚信的重要性(为什么要讲诚信?)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一个人真诚老实、笃守诺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信任。诚信是企业

12、的无形资本。一个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办事,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社会成员之间以诚相待、以信为本,能够增进社会互信,能够提高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12、如何践行诚信?(如何做诚信的人?)树立诚信意识。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运用诚信智慧。但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 ,又尊重他人隐私。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我们要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共同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营造社会诚信环境,努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

13、明进步。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1、法律的规范作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规则。法律为人民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2、底线: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3、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4、违法行为的类别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 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5、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民

14、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6、什么是民法?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7、什么是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8、如何遵章守法,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生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

15、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9、刑法的含义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的法律。10、刑法的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武器。11、犯罪的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1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犯罪的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的必然后果)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13、刑罚的含义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14、刑罚的种类:主刑、附加刑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15、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违法犯罪?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生活在法治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