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离褶伞(鹿茸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江苏

上传人:木92****502 文档编号:118663795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7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叶离褶伞(鹿茸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江苏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荷叶离褶伞(鹿茸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江苏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荷叶离褶伞(鹿茸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江苏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荷叶离褶伞(鹿茸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江苏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荷叶离褶伞(鹿茸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江苏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叶离褶伞(鹿茸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江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叶离褶伞(鹿茸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江苏(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ICS 65.020.20 B 31 2019-12-04 发布 2019-12-25 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 3657-2019 荷叶离褶伞(鹿茸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Lyophyllum decastes DB32/T 3657-2019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泰州市农业农村局提出。 本标准由江苏省园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菇本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森茂(江苏)生

2、物科技食用菌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仁智、张源、王亚林、任斌、孙峰。 DB32/T 3657-2019 1 荷叶离褶伞(鹿茸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荷叶离褶伞(鹿茸菇)工厂化生产的场地环境、生产目标、厂区布局、设施设备、 基质、菌种、生产工艺、病虫害预防、采收、包装、贮存、运输及生产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荷叶离褶伞(鹿茸菇,以下简称鹿茸菇)工厂化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 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806.7 食

3、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 场地环境 厂区周围 300 m 内无规模化禽畜养殖舍,垃圾和粪便堆积物,无污水、废气、废渣、烟类和粉 类污染源。 4 生产目标 成品率97%, 生物学转化率80%, 以 1100 mL 塑料瓶栽培料为例, 培养基干料重平均为 250 g, 平均每瓶产量达到 200 g 以上。 5 厂区布局 厂区宜分为材料仓库、菌种生产区、装瓶区、冷却接种室、培养室、出菇室、包装间、成品仓 库等,其中接种室、培养室位于上风向,木屑堆场

4、、原材料仓库位于下风向;各生产车间间距按照 消防要求设置。 6 设施设备 6.1 材料仓库 材料仓库应符合防潮、防虫、通风原则,原料应离地存放。 6.2 木屑堆场 木屑堆场应根据生产用量、木屑堆置时间设置相应大小,一般在 2000 m26000 m2;木屑进场 后经浇水、堆置发酵后使用。木屑堆场至少有一边留有排水沟,将木屑发酵过程中排出的污水经沉 DB32/T 3657-2019 2 淀池沉淀处理达标后排出木屑堆场,沉淀池一般在 50 m 100 m 。 6.3 菌种室 菌种室又分为菌种培养基制作室、接种室和菌种培养室等,培养基制作室可放在一般区;接种 室墙壁、地面、顶棚均需防尘处理,房间整体

5、洁净度级别需达到 10000 级,接种区域周部(超净工 作台内部)洁净度 100 级;菌种培养室洁净度级别需达到 100000 级。 6.4 瓶装生产车间 地面需做硬化防尘处理,有条件的可加装降温设施,将本区域温度控制在 25以下。 6.5 培养基冷却室 墙体、顶棚需做保温、防尘处理,地面需做硬化、防尘处理,新风需经高效过滤后进入,洁净 级别需达到万级以上,16 h 内将培养料冷却至 22以下。 6.6 接种室 墙体、顶棚需做保温、防尘处理,地面需做硬化、防尘处理,新风需经高效过滤后进入,整个 房间洁净度等级需达到万级及以上,保持室内达到 10000 级的洁净度,接种区域周部(层流罩下方) 洁

6、净度 100 级。 6.7 培养室 每间培养室面积宜在 1000 m22000 m2,墙体、顶棚需做保温、防尘处理,地面需做硬化、防 尘处理,新风需经亚高效过滤后进入,洁净级别需达到十万级,空间温度在 1822,每小时换 气量 3 次5 次,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 3500 ppm 以下,车间需安装照明灯,满足工作要求即可。 6.8 出菇室 单间出菇室面积在 100 m2150 m2, 高度 5 m7 m。内置热镀锌钢架, 一般设置 80 层10 层, 层间距在 45 cm60 cm,房间温度控制在 1518,制冷宜选用中央冷站式制冷,可有效节约能 源 20%30%;湿度控制在 90%98%,每小

7、时换气 4 次6 次,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 2500 ppm 以 下,光照强度 500lux1000lux,白光、蓝光均可; 7 基质 7.1 主料 发酵成熟的阔叶树杂木屑(堆置三个月以上,PH 5.56.5,水分含量 65%70%,闻起来有土腥 味道)、玉米芯。安全指标符合 NY 5099 中 4.2 的规定。 7.2 辅料 米糠、麸皮、玉米粉、豆腐渣、腐殖酸、熟石灰。安全指标符合 NY 5099 的规定。 7.3 水 符合 GB 5749 的规定。 7.4 处理 按照配方称取上述原材料,并按照顺序依次投入到搅拌锅中。 DB32/T 3657-2019 3 8 菌种 8.1 品种选用 品种选用

8、一致性强、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 适应工厂化生产环境的鹿茸菇优良菌 株。 8.2 菌种制作 按照 NY/T 528 规定要求制作。 8.3 菌种质量 应符合 NY/T 528 规定要求。 9 生产工艺 9.1 培养料配方 杂木屑 45%50%、玉米芯 15%20%、麸皮 15%20%、米糠 10%15%、玉米面 4%8%、 腐殖酸0.5%、熟石灰 0.5%1%。 9.2 拌料 按培养基配方称取所需原料,先将其置于搅拌机混合干拌 20 min 左右,然后加水搅拌,装瓶含 水量 65%68%。 9.3 装瓶 使用 1100 mL 的塑料瓶内装湿料 660 g700 g (湿料), 中间打

9、 1 孔或多孔, ; 打孔距瓶底 0.2 cm 处;料面距离瓶口 1 cm1.5 cm,料面平整,无塌陷、无毛边。 9.4 高压灭菌 灭菌柜设定抽真空 2 次3 次, 105: 保持 20 min30 min; 随后升温至 121, 保持 100 min 120 min。 9.5 冷却 冷却室温度设定 1822,培养料在 16 小时内全部冷却至 22以下。 9.6 接种 接种量在 30 mL/瓶40 mL/瓶,并进行接种前接种量检测,达标后开始接种。接种完成后,从 出口的输送带输送至接种室外,完成接种操作。把接种后的瓶框摆放在托盘上,用铲车运送到培养 室,整齐堆放,进行菌丝培养。 9.7 培养

10、期管理 培养室温度设定在 2025,湿度 65%75%, 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 2500 ppm3500 ppm 之间。 9.7.1 质量检查 DB32/T 3657-2019 4 栽培瓶进入培养室 5 d 后,每天检査一次发菌情况,及时发现和剔除被杂菌污染的栽培瓶。 9.8 出菇期管理 9.8.1 搔菌 鹿茸菇菌丝发育成熟后,及时用专用搔菌机进行搔菌处理。搔菌后开启加湿器补充水分以利菌 丝快速恢复。 9.8.2 催蕾 将经过搔菌处理的栽培瓶整筐通过输送带运至出菇室,然后整齐摆放在栽培床架上,并盖上无 纺布。室内温度设定为 1518,空气相对湿度设定为 90%95%,光照强度 300 lux50

11、0 lux, 每天照射时间 6 h12 h, 培养 6 d 后菇蕾形成。 9.9 子实体生长期管理 9.9.1 温度 出菇室的温度 1518。 9.9.2 湿度 出菇室空气相对湿度湿度 90%95%。 9.9.3 二氧化碳浓度 出菇室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2500 ppm。 9.9.4 光照 鹿茸菇子实体生长期需要有较强的光照,促进菇盖发育,抑制菌柄徒长。菇蕾生长阶段光照强 度保持在 300 1ux4001ux 之间,每天照射时间 6 h12 h,明暗交替。菇柄长至 6 cm7cm 时,光 照强度增至 400 1ux1000 1ux。 10 病虫害防控 通过高温灭菌将培养料中所有生物全部杀死,并在

12、相应洁净度级别场所进行接种和培养,通过 对杂菌侵染途径的隔断,有效控制了杂菌污染;接种室、培养室各进排风口均安装有防虫网,防止 昆虫进入,同时各培养室悬挂诱虫灯,粘虫板,对虫害进行有效的控制。 11 采收、包装、贮存及运输 11.1 采收 菇盖直径 1.5 cm3 cm、菇柄长度 8 cm12 cm 时即可采收。 11.2 包装 采用聚乙烯托盘上覆盖单向透气膜的方法进行分装。按照客户要求确定包装规格。分装后的鹿 茸菇装入专用纸箱,包装材料卫生指标符合 GB 4806.7 规定。 11.3 贮存、运输 DB32/T 3657-2019 5 应在干燥、低温、无阳光直射、无污染的场所贮存。装箱后放入 24冷库储藏(储藏期 20 d30 d),冷藏车运输,不得与有霉有害物品混装混运。 12 生产档案 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记录,记录档案保存不少于二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