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优秀教案

上传人:62****1 文档编号:118662486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优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优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优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优秀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9课 赤壁赋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文赋特点。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知识积累,积淀文言语感。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体会课文景

2、、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教学方法】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

3、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二简介苏轼及其创作赤壁赋的背景: 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三检查预习效果:(各组间比赛,男女生比赛,激发学生积极性)按课本段落,要求学生分别齐声朗读课文,看哪个小组读音准,情感变化把握得好。检查学生对文言字词句知识的把握。(通假字多义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明确各段内容,概括各段段意。明确: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

4、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四分析第一段:情景设置:展示苏子泛赤壁的画面;学生朗读课文。 (说明: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秋江夜游图。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本段以写景为主,请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 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小组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

5、。请一个学生描述。这样的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朗读出来)(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乐)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子法和想象画面法背诵第一段。(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体验) 第二课时 一面对同样的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主与客的感情有何不同?让学生齐读第二段(主乐客悲。)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找出表现苏子快乐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之悲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6、)展示客吹洞箫的画面。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男生读“苏子乐”的内容,之后哀怨伤感的洞箫声响起,女生读“客悲”的内容。第二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二全班齐声诵读第三段。 客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 明确:无枝可依 英雄安在人生无常 (悲) 三在优美的音乐中全班齐声诵读第四段。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 明确: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从“物各有主”来提出要顺其自然。(说明:锻炼学

7、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适时加以点拨。) 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四末段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体现出充分的哲学思考后真正的超越。(全班齐读,读出感情)(乐)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效果 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赤壁赋“以文为赋”的美学特征: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连用的五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情景理融为一体: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由情入理。 主客对答的辞赋结构:主客对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主客一般是作者一人的化身。三研究性学习作业: 比较阅读苏轼后赤壁赋。 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 轼景 (乐山水之乐)情 (悲) 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理 (乐达观之乐) 即景而议 由情入理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