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简

上传人:sh****d 文档编号:118661725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PPT 页数:151 大小:1.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简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简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简_第3页
第3页 / 共151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简_第4页
第4页 / 共151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简_第5页
第5页 / 共1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简(1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高考文言选段的特点 分析近年来的高考文言选段,不难发现这些规律: 1从体裁上说,选文多为史传与游记作品,其中传记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选文主要出自二十四史。 2从内容上说,传记选段的材料内容主要集中在南北朝至宋的这段时间内,近年来春秋时期及清代部分有所增加。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试题设置题都与文章的内容紧密相关。考生不可能非常准确地理解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但借助语境,可以较为准确地推知文章梗概

2、。反过来,在知道文章梗概后可以来猜测相关的疑难语句,提高自己的得分率。因而,把握文章的整体、理解史传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极其重要的。,根据所选文章的体例特点,在考试前集中复习与之相关的知识,具体的对策有: 一、 归纳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 因为二十四史都是正史,记叙历朝历代文臣武将的篇章很多,而试题选文的主人公也大都是有定论的将臣(即使主人公不是将臣,文章中也有朝廷吏政的内容),记叙其生平时任职的交代、职位的变迁都要涉及到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同时,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平所为及相关的官场沉浮很有帮助。,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词语,举(举荐) 辟(招用)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

3、 张衡传) 征(征召。特指君招臣)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拜(授予官职)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 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陟(提升,提拔)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升(提升) 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谪(贬官,降职并外放)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刘禹锡传) 黜(罢免官职)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夺(削去

4、、罢免)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调(调动、调迁) 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 袁盎传) 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梁启超谭嗣同) 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永和初,出为

5、河间相。(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常见的职官变动词语还有这样一些: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转、调、徙:调动官职; 补:补充缺职; 改:改任官职。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 领

6、:兼任; 署:代理,暂时任;担任; 权:暂代官职。,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左迁:降职;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黜、废:废弃不用。,二、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下面进行一些归类: 1、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2、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

7、词: 掾(yu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淄市掾。,除以上有关官职常识外,阅读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文言实词推断(共120个) 2、部分文言虚词(18个,近年高考已取消,但翻译中还应该注意) 3、文言句式 4、文言断句 5、文言翻译,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技巧,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18个虚词,掌握虚词的 推断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总结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巩固 ,学以致用,记得高考都考哪些文言虚词吗?,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总共个,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则 者 与 之,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8、(蒲松龄促织)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一、看具体语境,课堂演练:,1、解释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 (1)乃设九宾礼于廷 ( )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3)况于

9、将相乎 ( )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 (5)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 ) (6)赵尝五战于秦( ) (7)长于臣( ),在,被,对于,向,从,比,同, 跟,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二、看对应位置,“因”和“乘”位置对应,由 “乘”是 “趁着”的意思,推断“因”也是此义。 “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有利的形势。,“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

10、语气助词。,“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课堂演练:,1、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放在句末,语气助词,表示测度,在句中,在名(代)词前,做介词,放在形容词之后,做词尾,以余之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看语气表达,“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其皆出

11、于此乎?,“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其孰能讥之乎?,“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1、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判断语气,表疑问语气,表感叹语气,句中,表停顿,表舒缓语气,表肯定语气,表陈述或解释语气,表祈使语气,课堂演练:,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李商隐李贺小传),四、看句式特点,介宾短语后

12、置句,“于”是介词“比”的意思。,定语后置句,“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句,“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省略句式,“与之” ,“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1、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课堂演练:,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句,“于”是介词“被”的意思。,被动句,“于”表被动,是介词“被”“受”的意思。,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之”是提宾的标志。,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使不辱于诸侯。,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五、看代入检验,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

13、 确的一项是( ) 飞骑因番请见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 “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 B “因”和”乃”相同, “止”和“仅”相同 C “因”和”乃”不同, “止”和“仅”相同 D “因”和”乃”不同, “止”和“仅”不同,B,“因”“乃”:“于是” “止”“仅”:“只”,1联系语境 根据虚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和前后搭配的词语及上下文进行识记和辨别。,2区分虚词 准确判定虚词和实词同形的词在句中使用的是虚义还是实义,不要误虚为实。,六、解答虚词题的注意事项:,3特殊虚词 a把握“诸、盍、焉、耳、尔、旃(毡)、叵(“于是”)”等兼词的用

14、法及意义。,b注意“者也”“也欤”“也已矣”“焉耳矣”、“也乎哉”等虚词的连用,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上。要根据具体语境及全句的意思来考虑。,C注意单音与复音虚词的区别。如“于是”、“然后”、“可以”、“从而”、“其实”等双音词,古汉语中应按两个单音词去解释。,七、解答虚词题的思路:,友情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1、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3、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 确认,以勇气闻于诸侯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5、反馈演练:,1、解释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凭,用,拿,来,连词,用以,用来,因为,2、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宋何罪之有? 、古之人不余欺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兼词:于此,助词:的,句末,表感叹,介词:凭借,助词:的,句末,表感叹,连词,表顺承,连词,就,连词,因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连词,表修饰,地,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文言文专题复习(一),文言实词词义

16、的推断,文言实词,1、通假字,3、偏义复词,2、古今异义,5、词类活用,【知识网络】,4、一词多义,积累和推断 积累 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不断扩大实词量。 记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中学课本里出现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含义,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推断 就是运用技巧推测和判断文言实词的词义。,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常见现象及推断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测实词词义。,复习目标,通假字,(一),(一)、通假字,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