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科版 (10)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18646685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科版 (10)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科版 (10)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科版 (10)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科版 (10)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科版 (10)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科版 (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科版 (1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安排了“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和“产生了什么气体”三个教学内容。教材先用图片形式呈现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形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它们的特点。之后是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由于混合反应速度很快,于是教材提示学生不要仅仅被气泡所吸引,还可以采用盖上玻璃片、用手触摸杯的外壁等方法,进行更全面细致地观察。对二氧化碳的确定,教材不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最后,教材提出“观察玻璃杯里的液体,小苏打还在吗?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以引导他们

2、继续进行探究。但笔者认为,如果按照课本的先后顺序上,学生兴趣方面有所欠缺,引入不够吸引他们的眼球;同时,学生在观察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的变化时,看到最明显的现象的确是冒泡泡,但学生对混合后是否冒气体这一现象不够直观。所以基于本教材侧重于探索“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及产生了CO2气体等”这样的内容安排,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的调整。打破了教教“先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特点引入混合后的变化”的逻辑顺序先研究“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再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其他的变化”。而“小苏打和白醋各自的特点”这一内容可以选择放在课前观察,课上只要请小老师稍微帮助汇报一下则可。调整后教学过程更能激发

3、学生的兴趣,更加流畅,更能使学生直观的观察,更易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减少了课堂探究的容量,使得课堂的探究更加有效,更加具有针对性。二、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第3-6课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而本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阐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的变化,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对学生的前概念调查分析得知:此前,学生对一般的科学探究要经历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已经有所涉及,同时对白醋的初步认识主要来源于生活经验,对一些常见气体能说出他的名字,能区分

4、现象明显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但学生对小苏打的认识不多,对物质混合后也会发生各种变化意识不够,更不清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虽然知道一些常见气体,但也只是停留在知道名字,至于他们之间简单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毫无概念(如:谁比空气轻,谁比空气重;谁助燃谁不助燃等)。正是由于孩子们对这些的不了解,导致本课在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的探究出现了困难。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小苏打与白醋各自的特点。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发生化学反应。3、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等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家研究过程的艰辛与谨慎,懂得

5、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观察和阐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的变化及产生气体的判断。教学难点: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未知气体。五、设计思路圆底烧瓶吹气球激趣引入 研究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师引导师出示表1生猜测气体引发思考生再判断微课出示实验要求生据表1设计实验生探究生判断师出示表2汇报课前观察小苏打与白醋的特点生观察并提出疑问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其他的变化课后探究六、教学资源(1)圆底烧瓶吹气球(演示):圆底烧瓶、醋、气球、小苏打(2)细竹条燃烧实验(分组):大烧杯,醋,纸包小苏打,玻璃片,细竹条,火柴。(3)

6、熄灭蜡烛实验(分组):大烧杯,蜡烛,玻璃片、火柴。(4)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分组):塑料槽,内有小苏打瓶,白纸,小药匙,白醋瓶,小烧杯,实验记录单。(7)其他器材和资料:小塑料桶,面巾纸,“各种气体名称和主要性质特点”阅读资料。七、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演示实验:瓶子吹气球2.学生观察,提出自己的疑问。【设计意图:科学探究所需要的不是教师设定规定的探究内容,而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我们的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究者。他们的学习过程是在系列探究活动中,发挥个体能动作用与外界环境交互的过程。教师要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疑、激疑和质疑。如按课本的引入(先观察两种物质的特点

7、),学生的探究将缺乏主动性。本环节满足了学生获得新知和技能的探究欲望,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愉快的状态进入下一环节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二)研究:产生的气体是什么1.阅读“各种气体名称和主要特点”表一。2、生设计实验方案,按照现有材料筛选实验。3、师用微视频提出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4、实验一:往杯子里插入正在燃烧的细木条。5、实验二:把气体倒入烧杯,观察长、短蜡烛的燃烧变化。6、学生结合“各种气体名称和主要特点”表一,猜测产生的气体是什么。7、呈现“各种气体名称和主要特点”表二。8、再判断。9、总结【设计意图:研究“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是本课的难点。如果一开始就

8、预设两个实验让学生操作,将会违背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本质。为了让学生体验像科学家那样研究问题,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各种可行的实验方案。此时学生会想出远比课本上更多的方法(如:用称称出各种气体的比重、用气球装气体看在空气中的沉浮情况、观察在各气体瓶中点燃纸张现象)。当然,为了使学生的探究更加有效,学生在制取气体时,我会用微课的方式提醒学生两种反应物的混合比例及其他的实验要求。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又不限定他们的探究思维。】(三)实验: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1、汇报课前观察的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各自的特点【设计意图:“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

9、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而课外,占据了学生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课外张扬出来的是更鲜活的生命力是我们无法预设的,在科学课的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在课堂上探究终究有限。所以本环节的设计,力图让学生通过课外充裕的时间对材料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注重探究过程,从中感悟并获取科学知识和技能,使科学探究不局限于课堂。】(四)研讨: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1.组织学生探索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其他变化2.学生自由发表想法3.面对所观察到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提问,教师帮助归纳疑问,鼓励学生在几个问题中任选其一作为课后探究(如a.杯子里的液

10、体还是白醋吗?b.小苏打哪里去了?、)【设计意图:“学起而思,思源于疑”.只有发自内心的疑问,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动机和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间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常常努力创造出让学生敢于提问的氛围。】(五)小结(六)课后拓展1、课后小探究(对于上面提出的疑问,任选一题探究)2、自制碳酸饮料【设计意图:教师如能巧妙地将探究活动与他们的课外生活相融合,那么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学好科学的用处是多么广泛。让学生利用课内学会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去探究和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实现课堂与生活的有机统一。】八、板书设计 气体 CO2 白醋 + 小苏打 吸热粉末状、白色晶体、咸味、无色透明、酸味、液体、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