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故乡是北京北京课改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8646342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故乡是北京北京课改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故乡是北京北京课改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故乡是北京北京课改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故乡是北京北京课改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故乡是北京北京课改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乡是北京一、 组织教学:听曲入室,师生问候二、 新课1、 导入师唱喜洋洋与灰太狼、故乡是北京、学生分辨1 歌曲的体裁导入:歌曲的种类很多,有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少儿歌曲现在请你听这首是属哪一类?师唱故乡是北京戏歌。2 欣赏故你从哪里听出来这是戏歌呢?你能不能把你听到的你觉得最具有特色的旋律哼出来呢?3、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唱一唱这首故乡是北京2、新课教学1再听一遍:作品与本课主题的联系。设问:为什么主人翁到过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歌曲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爱?(从演唱的体裁“戏歌”及其歌词内容上对家乡的赞美,来表达对故乡的情。)2、给歌曲分段:你认为这首歌可以分为几个部

2、分?为什么?3、学唱第一部分4、复听歌曲:请大家从演唱的形式来品味作品的意境。设问:歌曲演唱的形式?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演唱形式?( 独唱女高音独唱;女高音独唱更显得亲切,在歌曲中有许多拖腔,用独唱形式能很细腻地表达出来。更好地表达主人翁对家乡的情谊)。 三、 小结:从大家的歌声中我感受到作者对北京,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之情。不管外面的风景有多好,还是自己的家乡最爱。你们爱你们的家乡吗?你能跟我说说你爱你家乡的什么?请在课后,学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把它抄下来,下次我们大家来交流,也是各地音乐文化的大汇展。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教学过程一、 组织教学二、 教学过程 1、导入听这两首曲子,告诉我他的

3、演唱形式是怎么样的?故乡是北京、我爱万泉河 那么这两首曲子用不同的人声演唱,都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师小结:同样是独唱,不同性别有不同声部的独唱,表现人民战士爱家乡爱哨所,男声的阳刚之气更为有劲,尤其是男高音明亮而富有穿透力、更显英雄气概。点题:今天我门就来一起欣赏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2、新课教学欣赏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感受男高音阳刚之声所表现的战士风貌。3复听歌曲,细致品味:(1)歌曲的内容。设问:为什么爱五指山,爱万泉河?(2)歌曲的表现力。设问:各段速度、力度、情绪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4师生讨论,边讨论边听有关片段或教师范唱片段。5聆听歌曲。完整、全面地欣赏歌曲,激发学生学习

4、革命战士的豪情壮志,爱家乡保江山。6小结:独唱的表现形式及其表现力。课后反思:这节欣赏课上,学生主要针对独唱的音色不同,从而对情绪,情感的影响。比如,故乡北京这演唱形式是女高音独唱更显得亲切,在歌曲中有许多拖腔,用独唱形式能很细腻地表达出来。更好地表达主人翁对家乡的情谊。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是男高音明亮而富有穿透力、更显英雄气概。 东方明珠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 组织教学:听曲入室,师生问候。二、 新课聆听东方明珠1地方标志性建筑导入:上海在改革开放的90年代,位于浦东陆家咀建造了一标志性建筑电视塔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特征?(由11个大小不等的球体组成,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2大家看着教材

5、上的歌调,欣赏一遍录音。设问:歌曲的情绪怎样?(深情、浪漫)3再聆听一次。全曲在演唱形式上是怎样处理的?(可以用笔在教材的歌词上标出,独、合)4请大家谈谈:哪句是独唱( 哪个声部 )?哪句是合唱?合唱有没有区别?师生讨论。(先是合唱、然后是女声独唱,中间还有女声伴唱。合唱形式有一种是女声合唱,另一种是男女声的混声合唱。)5再聆听一次,进一步体验这些演唱形式,以及速度的变化与歌曲的情绪表达有什么关系?这需要静静地听、深深地思考。6请大家发表见解。7合着歌声即兴表演。8小结:对东方明珠的赞颂,不仅是一个人、一群人,是全国人民、男女老少对家乡、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声乐演唱形式1独唱童声:童高音、童低音。女声: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声: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2合唱同声:童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混声:四声部混声合唱、八声部混声合唱。3图解,男女脸部,同时唱不同曲调(二个图形谱)。小小音乐会:唱唱自己的家乡美各人自荐,并把好歌介绍给大家,把抄下来的歌汇总,选精彩的、大家喜欢的歌,汇编成册,每人一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