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历史考点16: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118644922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中考历史考点16: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0年中考历史考点16: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0年中考历史考点16: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0年中考历史考点16: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0年中考历史考点16: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中考历史考点16: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中考历史考点16: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含答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一)民族大团结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地位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实行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5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

2、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30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民族自治县结果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在民族自治地方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2共同繁荣发展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十分落后措施政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国家采取许多

3、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文化: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范围:覆盖了5个民族自治区、27个民族自治州和83个民族自治县,还有3个民族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意义: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代表成就: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一国两制”的构想(1)香港问题

4、、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2)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4)“和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前提“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过程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5、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如期举行香港交接仪式。在交接仪式上,江泽民主席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三)海峡两岸的

6、交往1推进祖国统一大业(1)对台方针政策的演变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使命,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和统一、一国两制”1995年1月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统一的八项主张(2)两岸关系的变化走向缓和从1979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欢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考察、经商等打破隔绝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同胞40年的隔绝

7、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达成共识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不断发展在反对“”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两岸关系经历种种风云变幻,不断取得进展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主张台海和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在会面中,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发展交换了意见。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

8、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2日益密切的交往(1)在“和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2)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3)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二、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一)钢铁长城1陆、海、空军的建设(1)陆军新中国建立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是陆军,兵种也比较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2)海军创

9、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发展新中国成立时,海军只有陈旧舰艇百余艘。为了保卫祖国海疆的安全,我国陆续研制了多型舰艇,充实到海军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并于1974年装备我国海军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接着,海军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现代化建设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现代化水有了明显提高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

10、”交接入列(3)空军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初,空军刚刚诞生,就面临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官兵不畏强敌,敢打敢拼,在朝鲜战场击落敌机300多架,取得了辉煌战绩。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我国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2导弹部队的发展(1)导弹部队是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主要担任核反击等任务。(2)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

11、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目前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3)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3新时代强军之路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推进。(1)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2)201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即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区、中部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3)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4)国防和军队改革

12、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二)独立自主的和外交1和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外交政策。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2)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3)

13、和共处五项原则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等互利,和共处。(4)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5)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1)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2)会上,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

14、“颠覆”活动。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3)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三)外交事业的发展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2)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当时由国民政府代表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享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是,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仍由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为争取恢复合法席位,中华人民

15、共和国进行了长期努力,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3)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4)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2中美、中日建交(1)新中国的成立宣告美国“扶蒋”政策的彻底失败。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20多年。(2)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3)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4)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5)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