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爬山虎的脚人教新课标1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8644174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爬山虎的脚人教新课标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爬山虎的脚人教新课标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爬山虎的脚人教新课标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爬山虎的脚人教新课标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爬山虎的脚人教新课标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爬山虎的脚人教新课标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爬山虎的脚人教新课标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 爬山虎的脚教学要求1.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以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生词。了解爬山虎的特点。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重点难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有序地写下来的。教具准备生字卡、幻灯片、图片教学课时两课时课文详解爬山虎的脚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满是”“一大片”说明了什么?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明了爬山

2、虎长在什么地方。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句导读:从“嫩红”“嫩绿”体会到爬山虎叶子的颜色之美。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jn)匀(yn),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kn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jn)上,茎上长叶柄

3、(bn)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句导读: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中间长句是对前一句的补充,更具体地说明爬山虎的脚长在茎和叶柄相连处,而且从叶柄反面延伸出来。作者又以蜗牛的触角来生动形象地比喻每根细丝的样子。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段导读:第3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以及它的形状和颜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4、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jio)龙的爪子。句导读:这句话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更形象逼真,可以看出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进行描写。段导读:第4自然段具体写了爬山虎向上爬的情景。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句导读:这两句话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会枯萎,触着墙便茂盛地生长。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段导读:第5自然段写了触着墙的爬山虎巴墙相当牢固。第三部分(第

5、35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知识点详解 爬山虎:落叶藤本植物,茎上有卷须,卷须前端有吸盘,能附在岩石或墙壁上。 说明了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铺,此处读“p”,意为“展开、摊平”。 一是绿,“绿得那么新鲜”;二是密,铺在墙上“不留一点儿空隙”;三是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比喻,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仔细观察后发现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作者观察得仔细具体。 着,这里读zho,不要读zhe。 长出一只脚,巴

6、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地向上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来,所以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说明了爬山虎的脚巴住墙非常牢固,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哪!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学习新出现的词语。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3.理清文章的层次,概括各段段意。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植物?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爬在墙上一片片,大街小巷都能见。(爬山虎)你注意到爬山虎还有哪些特点吗?(全国各地都有,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夏天开黄绿色的小花,茎和根可以入药,是绿化和美化环境的常用植物。)2.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

7、山虎的脚,读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主要写爬山虎的脚。)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1.读课文,看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第35自然段。)2.看其他两个自然段又写什么,按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3.讨论分段。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确。2.根据字的组合规律记忆字形。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可以查查字典。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1)读音。注意“茎”读jng,不读jng。多音字:(2)字形。虎的笔顺:。“逐”与“

8、家”形近,与“啄、琢”有区别。“痕”与“很、狠”形近,与“狼、粮”有区别。“茎”的第四笔是横撇。“叠”,注意“冖”应写宽些。(3)理解词语。均匀: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时间的间隔相等。拂过:风轻轻地吹过。叶柄:叶子的组成部分之一,连接叶片和茎,长条形。蛟龙:古代传说中指兴风作浪、能引发洪水的龙。触角:昆虫、软体动物或甲壳类动物的感觉器官之一,生在头上,一般呈丝状。也叫触须。四分段读课文,读通顺、连贯课后反思1.爬山虎人人熟知,但爬山虎的脚却很少有人注意。因为往往越常见的事物,人们越疏于对它的观察,要不怎么会有“熟视无睹”这个成语呢?课文以“爬山虎的脚”为题,新奇别致,能引起学生探究的

9、好奇心。导入本课时,教师可巧妙地利用这一点。2.在探讨课文层次时,可采取从题目入手,抓主要段落的方法,先找出写爬山虎脚的段落(第35自然段),再概括次要内容(第1、2自然段)。从而让学生直接、明晰地理清顺序,把握内容。3.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寻找,一边思考,这样,既能突出学习的针对性,又能为下节课的顺利展开作好铺垫。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1.回忆本文分段,想想每段都写了什么。2.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

10、脚”,作者为什么先介绍爬山虎的生长地和叶子呢?(这是必要的交代。先介绍爬山虎生长在哪儿,它的各部分的特点是什么样,这样才自然引出爬山虎是怎样用脚一步步向上爬的。)二逐段学习,理解感悟1.学习课文的第1、2自然段。(1)思考: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墙上)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叶子?重点介绍了什么时期的叶子?特点是什么?(刚长出的长大了的,重点介绍长大了的叶子。色:绿得新鲜;排列:叶尖朝下,均匀;动态:漾起波纹。)从中你学到什么?(观察细,按顺序,抓特点等。)(2)再读第1、2自然段,想象画面。(3)出示投影,按课文内容填空。那些叶子绿得(),看着()。叶尖(),在墙上铺得(),没有()的,也不留()

11、。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好看得很。(4)练习背诵这部分。2.学习课文的第3自然段。(1)导入: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美丽,那么它靠什么巴在墙上呢?(脚)本课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2)质疑:关于爬山虎的脚,你想知道什么?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什么样,什么颜色?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3)先来解决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的问题。请读第3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吗?(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或者说爬山虎的脚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长出来的。)老师出示画有爬山虎叶子和茎的图画,让学生指图再说。(4)学习爬山虎的脚什么样,什么颜色。读第35自然段,画出有关

12、的句子,然后学生回答,同时老师出示幻灯片: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细丝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曲灰色的请一部分学生画出刚长出的没触着墙的脚。(在事先准备的有茎叶的图上画。)请另一部分学生画触着墙后的脚。讨论画的情况。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出画得有问题的图画,学生再说明出错的原因。小结。爬山虎真是了不起!为了生存,它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而这一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可见作者是经过了认真而又持续不断的观察才看清的。这种做法真值得我们学习啊!(5)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自学第4自然段,明白了汇报,可以读,可以说,可以表演。学生汇报。老师举起几张卡片,卡片上的这些词都与爬山虎的脚

13、有关:触、变、巴、弯曲、拉、紧贴。全体同学按卡片上的词的顺序背诵第4自然段。读了这段,你有什么问题?细丝为什么变弯了?触着墙的细丝头为什么又要变成圆片?细丝拉嫩茎是怎样用力的?小组讨论汇报。(6)小结。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课文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a.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b.它是什么样子的;c.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如此生动、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细致观察,连续观察。)三教师小结大自然中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我们要像作者那样,养成细心观察、不断观察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地把事物介绍清楚。课

14、后反思1.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生长地和叶子,虽不是全文的主要内容,但对后面讲爬山虎的脚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所以教师可用提问的方式,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学习这部分内容,使学生领会爬山虎的一些外在特征:攀缘在墙面等地,叶尖朝下,均匀排列。学生很自然地会拿其他植物同爬山虎相比,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叶尖一顺儿朝下,还铺得那么均匀?它为什么能长在墙面上,还能往上爬?下面讲爬山虎的脚也就顺理成章了。2.常言道:“学贵有疑。”世界上的一切创新和发现均由疑而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因此,新课伊始,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读课文题目质疑并交流。如有的会说:“我们人和动物有脚,爬山虎怎么也有脚呀?”有的会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呢?它的脚长什么样?”还有的会说:“爬山虎的脚能走路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后,教师顺势提出自学要求。3.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板书设计课堂作业新设计1.看拼音,写词语,画出整体认读音节。zhnd占地pki铺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